孟子讀書筆記心得體會
孟子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1
說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后世將其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圣"。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后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范。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并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于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說宣布于天下,以此來影響并匡正世風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于孤立。關于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后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圣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著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縱觀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也就是他們懂得選擇什么放棄什么。如果沒有目標,或者做多了無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到頭來只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終無所成。"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棄一些事不做,去做該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寧靜胸懷。然后才能有所作為。在這個社會里,有些人做著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歡的事而一事無成,有些人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
孟子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2
作為傳統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U為夷、轉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論”、“系統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用毛澤東的話“干振而枝披,將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義之道最為恰當不過了。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業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孟子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3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薄ⅰ叭收邜廴耍卸Y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治者真正去實現“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將孟子從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特務機構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4
甲午年,一個秋葉繽紛,金黃銀杏葉滿地周末,我走進熟悉的泰達圖書館,無意間看見門口放著濱海讀心書友會的張貼宣傳,準確寫著《孟子》一書的各章名稱和閱讀計劃。順著這個小小的告示,我走進一個全新的天地-《孟子》和濱海書友會。對于《孟子》并非完全陌生,知道它是儒家經典,是科舉考試四書五經之一,上學時也曾在教課書中學過幾個章節。但也僅此而已,對于孟子其人和《孟子》這本書并沒有更多的了解,心中更多的是神秘感。對書友會這個新事物也充滿好奇。好奇心加神秘感驅使我走進圖書館五樓的濱海書友會,短暫接觸后發現這是一個全新的讀書方式,書友們輪流講解,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也有幾位水平很高的老師予以點評、答疑和總結。從此后我就一發不可收,跟隨書友會每周末學習孟子。
秋去冬來,飛雪送走最后一片秋葉,不知不覺中,三個月過去了,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已經讀完《孟子》全部十四章節,自己也樂在其中,收獲頗多,但千頭萬緒,說來都話長,總結讀書感受絕非容易。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根,而春秋戰國時期的圣人孔子和亞圣孟子則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如果說孔子《論語》是記錄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原則的話,《孟子》則是對具體實踐中如何操作進一步闡述,同時也和一些不同觀點進行辯論。孟子一書內容龐大精深,論述的孟子的仁義禮智哲學思想,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教育等多方面內容。書中許多經典語句在今天依然被大家耳熟能詳,本來《孟子》一書就是用凝練優美的古漢語寫作,兩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想用白話文更簡要總結更是難乎其難。只能談談對自己觸動較深的一些感受。
根據《孟子》一書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法,以下從三個方面與大家交流,包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看待名利,和自己對孝、仁、義的一些淺薄的理解。
其一,如何看待生死。
“人生幾何?譬如朝露”。人能活多少歲?話題說來有點沉重,也許許多人懶得去想,但確實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人都會老去,壽命長短或長或短,雖然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壽命,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以積極的心態過好每一天,提高有限生命之中的生活質量,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孟子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贝笠馐潜M自己的身心,體味生命的真諦,以此來對待天命。至于壽命長短,那不是你能掌控的。
雖說人終將一死,毫無疑義。但死亡的方式卻是多種多樣,有頤養天年、親人陪伴的自然老去,有得病多方求治而無奈逝去,也有飛來橫禍造成意外死亡。生活中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有各種各樣的意外和事故。但縱觀各種事故,意外之中也有規律,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規章、酒后不開車,吸煙有損健康、少去危險的地方等等。我們要做的,積極主動地規范我們的思維、行為和習慣,規避各種意外?!痹谄髽I常講的:“一起意外事故都是可以預防的”。如孟子所講,“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也講:“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北M管死亡終將來臨,但也不得順其自然,聽之任之,聽天由命,而應該積極主動避免各種意外死亡。
世界如此美麗,生活豐富多彩。傳說中的天堂雖然美好,但人們都不愿去那里到此一游。人們都熱愛生命,畏懼死亡,此乃人之常情。但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熱愛生命,愛自己的親人,但為了民族大義、為了他人,為了保護更多人的利益,他們視死如歸,毫不畏懼。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的文化忠也不乏對這些人士的歌頌。孟子早就給這他們一個最崇高的尊稱叫“舍生取義”。孟子原文如此:“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其二,如何看待名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們常常為了生存和名利疲于奔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名利對許多人而言是追求也是無極限,乃至“鳥為食亡,人為財死”。到底該如何看待名利呢?
看看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如何解答。首先孟子并不像道家那樣排斥名利,但要取之有道??鬃釉浿v“不義而富且貴 與我如浮云”。孟子進一步講:“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狈g成白話,就是功名利祿,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是別人給你的。既然別人可以給你,那也可以拿走。而精神世界的耕耘,內心深處的淡定,根植于血液的仁義禮智,這些永遠屬于你,是別人不能拿走的。
總而言之,只要要取之有道,追求財富無可厚非。但在追求物質的同時,別忘了精神修養。但現實總是殘酷的,人生路上,有的人生財有道,富可敵國;有的人則比較貧窮。這兩類人該怎樣優雅地活在世間呢?孟子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就是說當你較窮時,不能失去志氣和理想;當你富有時,應該惠及天下所有人。當然,在當今社會,不乏一夜暴富。當你突然富有,該如何看待這些財富呢?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就是說有再多的財富,都有棵平常心,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更何況,兒孫自有兒孫福。
其三,關于孝、仁、義、
雖然孟子生活在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但孟子的仁義禮智等思想在千年來一直做為中國人的道德規范,在當代中國社會中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以下談談我對孝、人、義的感受。儒家提倡百善孝為先。孟子講“大孝終身慕父母”,要終身愛父母、孝順父母。如果不能善待父母,談何仁義禮智,孝順父母不僅僅要養體,供其物質;還要養志,給他們精神享受。
仁,我理解就是要心懷愛,慈悲為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孟子》開篇,孟子見梁惠王時,剛一見面, 二人有很生動的對話,孟子開門見山把他的仁政思想講給梁惠王?!巴踉?“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翻譯今天的白話,就是梁惠王問孟子,“老頭,你大老遠過來,能給我國帶來什么利益呢?”,孟子回答:“大王您何必談啥錢呢? 我只給你帶來仁義”。
義,是《孟子》一書關鍵詞之一,書中多次提到義,但各個地方的義的含義又各有不同。孟子講,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也反駁告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結合實際,我的理解義包含三方面內容。其一,古代兄弟之義,如舜對其弟象的寬恤,桃源三結義,這一點今天的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其二,道理,正道的意思。如舍生取義,大義滅親等。其三,表示責任、義務、做事盡心盡力的意思,如義不容辭。
值得一提的是,學習《孟子》一書的收是多方位的,絕不僅僅是孟子書中的內容。通過學習,進一步收獲了許多歷史知識,讀孟子之前我所理解的古代大概是從秦統一中國算起,讀完《孟子》,那我的視野立即往前推了一千年,了解了堯舜禹、夏商周,我也順便讀了《史記》的相關章節。也知道了伊尹,伯夷,柳下惠,周公、文王、武王等等一些儒家推崇的圣人;了解了孟子的學生公孫丑、萬章等,也了解了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等與孟子同時代人物,這些從前只是個名稱,通過孟子與它們對話變成活靈活現的人物。
孟子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5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聲暑天寒?!睙o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孩子,鼓勵孩子會使他們更加健康發展,而批評打擊的一句話,會讓幼兒變得畏縮猶疑。 作為教師,首先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讓孩子也看到自身不斷增長的智慧和力量。
只要我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把孩子的今天和昨天相比,你就會發現孩子是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從而對他們加以表揚。“你剛剛學畫時,連筆都拿不住的,現在已經會畫手絹了。”“你這次做得比上次好多了?!焙⒆邮艿焦膭詈?,學習熱情和思考探索的積極性會很高。有意識的表揚,對與幼兒良好學習行為的養成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在活動課上,還有在幼兒園里的一些簡單勞動、游戲或其他活動,教師要鼓勵孩子有一定目的的多觀察、多思考,如外出參觀、游玩,目的是讓幼兒與外界多接觸,從而放松身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這樣教師就要對認真、能積極思考的幼兒多表揚,這既激發了這樣的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對其他幼兒也起了一個正向引導的作用。在勞動中,有的幼兒不怕臟、不怕累,而有的幼兒則拈輕怕重,有躲避勞動的傾向。
教師就要講明勞動的意義,大力表揚前者,對后者既不批評又不縱容,而是諸如此說:“_平常非常熱愛勞動,今天的勞動熱情還沒全發揮出來,希望_成為小朋友中最能干一位?!边@么一說,大家肯定都干得熱火朝天,結果是既美化了環境,又培養了幼兒從小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對孩子的鼓勵,不一定必須用語言表現出來。老師滿意信任的目光,親切喜悅的笑臉,都會給孩子帶來力量。他們從老師的表情中知道自己做對了,“啊,我進步了老師多高興呀?!庇谑呛⒆釉诒P算著,怎樣讓老師更高興,不用你嘮嘮叨叨的數落孩子,他們自己會給自己提出進一步的要求,這樣孩子會在鼓勵聲中一步步向更高的水平攀登。
讓我們用真誠的鼓勵來幫助孩子,我們也希望他們成功、進步,但是我們也應該允許他們失敗。同時,不要忘記留給他們時間和空間,這樣孩子才會在我們的掌聲中走向成功。
孟子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6
今天早上煉完功,我重溫了孟子的經典。
孟子曰:
一個人使人覺得他可愛便叫做好;
他自己的確有那些值得人愛的優點便叫做實實在在;
那些優點確實充于他本身便叫做美;
不止是充實,而且表現出光輝燦爛便叫做大;
不但是大,而且融化為一體,找不出他大的痕跡便叫做圣 ;
圣人德廣,以至到了神妙不可測度的境界,便叫做神!
我最喜歡看孟子的書,他的辯解是我要學習的。一層層地往上剖析,講的實在是太妙了,太有哲理了!一個人首先要‘真’,只有率真的人才可愛、才實在。真實率真是一個人做人最基本的基礎。所以,當一個人被孩子都人為是可愛的人,那么他的行為就做到了真。被常人稱為是傻的人,就做到了實實在在。這才是正常的普通人啊!
今天,重溫學習了孟子的這段話,讓我的內心更加敞亮和光明。知道了率真是只有在可愛和實在的人身上才會具備的優秀品質,是需要經過磨難和修行才能達到的豁達的境界。9月份開始,我要加大煉功的時間和力度。每天要煉精、煉氣、要到公園去唱頌《楞嚴咒》和練習古典舞身韻基本舞姿。當我在唱《楞嚴咒》時的神韻,能夠達到天尊之相時,我就能把《楞嚴咒》的音質和旋律唱出天籟之音。當我把《楞嚴咒》能過跳出敦煌飛天的景象,那么我內丹功的境界也就達到了還虛得道的境界。
我的金丹也就煉成了;我的修行也就功德圓滿了;我的弘法利生的愿望就一定可以實現了!結果:我的果報就可以做到內心和外形和諧之美;就可以做到在實現這一愿望的過程中所表現的大;就可以將自己在原創的《楞嚴咒》音樂舞蹈中和神咒溶為一體做到圣;
當我在活在這種由自己創建的極樂世界中,就可以達到神圣的境界。因此,我每天會樂此不彼地煉內丹功、唱《楞嚴咒》、寫文章,這其實是三種最高境界功夫。這功夫的名字叫做《定、靜、慧》。
定功:我可以在《楞嚴咒》中獲得楞嚴大定,得到佛力的加持。那么一切的妖魔鬼怪都不能誘惑我,五蘊十魔將從我的心里徹底地驅除。從大定中讓我產生出靜。
靜功:在煉內丹功中我可以做到三靜:1、身靜 2、心靜 3、念靜。很快使我進入煉精化神的境界。不僅可以延緩我生命的長度和質量,而且從靜中可以讓我的右腦得以開發、左右交感神經系統得到平衡、打通中脈與宇宙接軌、吸收到宇宙的能量、將真陽重新回到體內返老還童開出智慧。
慧功:在每天寫博文的過程中,可以開發我的文字般若。我將通過修煉后開發的大腦,再有計劃地用于訓練腦細胞。把在日常的繁瑣小事中悟出的大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告訴眾生大道就在自己的身上的真理;告訴眾生大道至簡的真理;告訴眾生應該如何去面對生老病死的真理?并將這些文章的版權全部貢獻給全人類留給人間。即延緩了自己腦細胞的衰退,又為人類做了貢獻積了無量的功德,給自己添了無量的壽數。
我的這種行為在常人的眼光中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可理喻的。但且不知這正是實實在在的,讓我的生命發出了與眾不同絢麗光芒的奧秘。我不僅要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并且還要發揚光大這一文化、要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為廣大的眾生所知、所用。
孟子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7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睹献印纷钗业牡胤骄褪窍葟囊话闶挛镎f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泵献诱f:“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本瓦@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譯: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睕]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弊g: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到現在。以人為本,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皠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弊g: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活。
這句知看似現在的社會分工關系。想想看,遠在古代的人就能有這種思想,能讓人不敬佩嗎?
孟子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篇8
當初見到這本書時,我只是隨意地翻看了幾頁,就認定是一本枯燥無味的書,就再也沒有動過它。后來,我在書柜里找書時,偶然發現了這本《孟子旁通》。當時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懷瑾寫的時候,我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耙苍S我得認真看看這本書才能下定結論?!蹦菚r我是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這本書的確讓我明白了很多。
這本書講的是孟子的故事。在這本書里,南懷瑾用了許多的人來做對比,更能看出當時孟子的凄涼待遇。
許多激勵人心、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歷代注釋亞圣思想的著作不計其數,但是適合當代人讀的幾乎沒有。經過“”“批林批孔”、“儒法斗爭”各種理論的影響,當代人幾乎對孟子的思想毫無所知。而《孟子旁通》這本書不像傳統學者的傳注那樣過于重視訓詁,而只是對廣征博引地對孟子的思想進行闡述。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權能問題》這一篇。齊宣王問:“你所說的‘不為’和‘不能’這兩種情況,又有什么樣的差異呢?什么樣具體的情形是‘不為’?什么樣的具體事實是‘不能’呢?”看了齊宣王的這個問題,我暗暗發笑,這個國君還真是幼稚,連不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來。沒想到下面的一句話駁回了我剛才的想法——我們不可以用這樣的觀念去讀這句話,否則的話,差勁、幼稚的就該是我們了。我臉“刷”地就紅了,急急忙忙接著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該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腋下,跳過北海,這人說,這種事情我辦不到。正如現在我們叫世界拳王阿里,夾起日本的富士山來,跳過太平洋,落到美國西海岸去,阿里說,我辦不到。這是不能,是能力不夠,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個人去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樹枝,而這個人說,我沒有辦法,折不下來。那么,這個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沒有能力?!?/p>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講一個童話故事,但其實不然,這里面的內涵很深,這正是孟子暗示齊宣王,你有此權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讀了《孟子旁通》這本書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讓我的生活也變得有意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