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理想國的讀書筆記
有關理想國的讀書筆記篇1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代表作,又譯《國家篇》。該篇假托蘇格拉底與幾個人的對話,討論了本體論、認識論、國家制度、社會倫理、教育、愛情、靈魂等諸多問題,構成完整的思想體系。而貫穿始終的,是關于正義問題的探討。文中蘇格拉底的話,代表了柏拉圖自己的思想。下面就柏拉圖的民主思想提出一點個人的看法。
柏拉圖生于希臘四次大改革之后(當時的雅典,是屬于君主制和共和制交融下的一個過渡時期的國家。),每次大的改革,就頒布了新的憲法,而且被后世看來叫民主憲法。
民主當然是相對的,在奴隸社會,民主這個詞是不正確的。民主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意思。但是當時的奴隸不屬于“人”,他們只是貨物,他們只是人家的財產,他們沒有人格權。所以,當時希臘的民主是相對的,相對于獨裁而言是相對的。
當經濟不成熟的時候,民主是不可能的。民主,就是一個公民不懼怕另外一個公民。為什么經濟不成熟就不可能民主呢?很簡單:其一,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總有人在競爭中落敗的,那么得勝的人是強勢的,敗北的人是弱勢的,其二,當你肚子餓到非常餓的時候,要的肯定是食物而不是民主,但是民主往往和人格是結合在一起的,命都丟了,還要民主做什么?其三,從歷史上看,真正的,相對的,比較民主的社會都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柏拉圖的《理想國》英文名字叫《Republic》就是“共和”的意思。柏拉圖就是基于對雅典所謂的民主不滿才寫了無政府主義的《理想國》。《理想國》和我們中國的《桃花源記》差不多,雖然是有些差別的,但是有個共同點是非常一致的,同是從某種程度的“被貶”和同樣的樣對社會不滿。
屈原說得好:人在不被了解,抑郁于胸的時候,就會想念自己的媽媽,還有訴苦,表達宣泄。
這一點,東西方是一樣的,會寫字的人就寫文章,表達出來。但是他們又怕惹禍上身,就用很委婉的語氣寫,或借古諷今,或者虛擬未來,否定現在。柏拉圖也是一樣,所以,看《理想國》的時候,柏拉圖不是哲學家,而是文學家,《理想國》不是哲學,不是政論,而是一篇文學作品。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寫到這樣的情形:孩子與父親、女人與男人、奴隸與主人平起平坐;不僅如此,年輕人竟可以充老資格分庭抗禮侃侃而談,老一輩反倒順著年輕人、學年輕人樣。
而且這種情形還滲透到動物世界,他在文中寫到“驢馬也慣于十分自由地在大街上到處撞人,如果你碰上它們而不讓路的話。”
這個就是柏拉圖眼中“民主”的極致——無政府主義。也應該也是一種恨,一種不屑。他的恩師蘇格拉底就在在“民主”的社會被處死的。
柏拉圖認為,一個國家應該是由哲學家來統治的,但是,在大哲學家加大富翁的柏拉圖看來,他的老師——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一個有可能成為優秀的統治者,被那些不知道從那里冒出來的,粗鄙的人處死了,這就代表了所謂“民主”的素質是多么的不行。
民主統治,就是大多數人的意志的統治。在中國有句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賽個一個諸葛亮”,西方也有類似的諺語都是這個意思。一個優秀的統治階級,就是順從民意,順從社會發展潮流的階級。
問題就在這里,民意不一定是對的,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總統羅斯福當時想參戰,但是美國的“孤立主義”泛濫,世界大戰在某種程度沒有被遏止。
而順從歷史潮流,怎么可能?歷史是變化的,統治階級不是預言家,不是先知,能那么好把握歷史的命脈嗎?不可能的。
有關理想國的讀書筆記篇2
讀《理想國》,我認為最重要的,乃是不自滿于眼下所有,唯有不斷地融入新的環境與集體,才能啟發思考從而了解自我、社會、國家政治、世界歷史的變遷,體察到宇宙永恒的真理。最終有所獲益。
《理想國》以復雜邏輯架構起來的精致的語言論證背后,乃是透視了古希臘雅典城邦盛極而衰的政治亂象和在如此背景下體現的自由人的各種病態面貌。通過歸納對比奴隸制社會現存的六種政制以及聯系互生的狀態,對應六種人格,如畫家一般將這些表現勾勒出來,暴露其弊端。“王者政治”,才是當時奴隸制社會的理想體制,才是正義的政治,統治者才是正義的統治者。理想國的理想統治者當是哲學家無疑。學習哲學,隨時隨地擴展眼界,靈魂始終被善的光芒照耀,以見識豐富認知才能更接近正確,對當下我們完善自身修養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穴喻最讓人印象深刻:一群人坐在洞穴中,背面連通光源,因為背對光源,頭頸無法轉動,因為有限的活動空間導致他們必然會把人走過的影像當成真實,沾沾自喜于摸透了影像運動的規律。假如此時有人幫助一個人解脫了枷鎖,此人身體能夠自由轉動而看到真實的光源時,他的眼睛因習慣黑暗而感覺痛苦,假如有人鐵了心要將其拉出深淵,進一步認識外面的世界時,他仍需要一段時間改變自己既已形成的思維習慣,從近觀事物的影像直到能夠直接看到地球的最直接的光源,才有了對世界的基礎認知,而那些安于洞穴環境的人則因為不愿掙脫束縛的“虛假自由”而陷入無知的深淵。人尋求智慧的過程正是背過影像直接運用理性了解實體背后的實在的過程。擺脫原有的有限視野,直達無限的旅程,建立理性,就是哲學的發展目標。辯證法就是通過分析矛盾直達本質的過程。
以見識豐富認知,豐富哲學的抽象思維能力,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進而改變社會的風貌。以為古希臘有限的經濟基礎以及風俗習慣使得《理想國》趨近正確卻依然殘留有唯心主義的問題,不能更加正確科學的看待世界觀,但通過進一步認識客觀世界,開拓眼界,通過思考深化認知,就可以更加了解實在,趨向正確,這應當是本書最能夠給我們啟發的部分。
希望《理想國》的精神時刻引領我識得更多,見得更廣,過理性的,趨向正確的正義的生活,學正義的知識,做正義的工作。
有關理想國的讀書筆記篇3
在柏拉圖的眼中,教育是理想國存在和實現的重要支柱。所以盧梭將《理想國》評價為“不是一部關于政治的論著,而是迄今為止關于教育的最好的論文”。在全書中,柏拉圖結合希臘城邦的實際,從自己的理論態度出發構想自己的教育體系,具體說來,《理想國》的教育思想如下:
一、它以追求正義和善為終縱目標。理想國事依托正義這個中心建立起來的,在柏拉圖看來,正義有兩個層次:一是個人的正義;二是國家的正義。
二、針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教育任務。第一、聰明是統治者的美德第二、“勇敢”是軍人必須具備的美德。第三、“節制”對一切人來說是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
三、主__教育
柏拉圖以為,教育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音樂,二是體育。音樂是廣義的人文教育,注重練習兒童的“聰明”部分,體育主要是通過身體操練,不僅鍛煉強健的身體,而且練習“勇敢”之類的心理品質。
四、主張階段教育
在兒童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上,柏拉圖提倡對于3歲至6歲的兒童,應準許他們游戲,用游戲把兒童的趣味導諸在工作方面,并陶冶兒童的品性;同時,給兒童聽最優美高尚的故事。6歲以后,應對兒童進行音樂和體育方面的教育。
對于柏拉圖的《理想國》,我的闡述還是片面而膚淺的,由于還有很多細節之處不明白,需要更加深進的仔細閱讀書籍并清楚熟悉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才能更好的對其文章進行解讀。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學會了如何鉆研學問,讀懂文章,還學會了思考人生,我要成為怎樣的人,達到什么樣的人生目標等等。名家的哲學思想給了我很多人生啟迪。讀書,要學習書中的學問,更要從學習書中品味人生。
有關理想國的讀書筆記篇4
讀書是艱難的,我這樣和我的老師和同學說,因為我們明白在很多的狀況下,我們不得不面比較我們在書中見到的更加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東西----在我們的現實中間,所以我們明白我們務必將我們所讀的書和我們的現實區分開來,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就務必明白我們該怎樣樣去理解我們的書和我們的人生,或許在很多的時候我們會失去很多的東西,因為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還是沒有辦法脫離這樣的理解,就是說我們只是能在書的表面來看待很多的東西,但是當我們再次回歸到書的時候,我們往往就將我們的書丟到了一邊,或許在我的這個讀書的感想中,我這樣理解,柏拉圖《理想國》并不是我們在一個很短的時光總能夠讀的懂的,但是我們還是去讀了,或許我們的努力是對的,但是很多的時候我們卻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的事情,就是在這個書讀完之后我們還是和沒有讀以前一樣的,我們將書已經忘記,我不是一個書的萬能者,但是我還是期望既然我們來讀書,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點,或許那樣是好的,我這樣來理解,但是當我在讀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討論的時候,大家開始關注的是老師所說的另外的一本書,另外的一個理解,那么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去讀,或者說我們的讀書是一個短暫的游
客的過往,那么我們得到什么了嗎?或許用此刻的人們很現實的觀點來問這樣的問題,或許會說,我們還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許如我們的讀書一樣很艱難!
閱讀柏拉圖《理想國》我想給我最大的感想或許還是告訴我作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別人的選取,因為在書的結尾因為人自我的對于神的不一樣的選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樣的命運而告訴人們,自我要對自我的選取負責,或許在人與神的二元分化中我們理解的簡單了,但是事實上的理解是我們該怎樣辦?麥金太爾說:人生就是一個選取的過程,人的一生中充滿了選取!是的,法律是我們自我選取的,但是在我們自我的理解中我們卻不尊重法律,我們沒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會說,你說了那么多的東西,但是那都是廢話,有什么用呢?因為人在自我的理解中還是要生活的,現實或許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說的能給我們衣食和溫飽嗎?或許這個問題是個問題,或許這個問題不是個問題,因為我說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們去理會現實的生活,我們說的&39;是一種自我的對于自我的選取的尊重,你或許會說他沒有什么現實的好處,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理解的話,那么一個大學生就不會被活活的打死在街頭,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不會將自我同學了四年的同學活活的打死在自我的宿舍中……或許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我將要寫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讀書筆記中,我還會說到這樣的問題,因為在霍姆斯
的《法律的道路》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兒或者康德在他們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發生的故事吧,你會看到的,那時我們會感嘆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許霍姆斯是對的,因為在我們的理解中,選取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個西方的哲學家(名字我忘了)說: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會理解上帝!同樣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會理解法律!我在自我的大學的總結《你學道了什么---給孤獨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這樣的話,因為自我理解這樣的艱難。或許你要作出了選取的時候,你還沒有信仰,那個時候,你怎樣理解?
有關理想國的讀書筆記篇5
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這個學期,我用心的讀完了電子雜志版的《理想國》,感覺既有啟發又有異議。
我沒想到,我隨意讀的一本書,竟讓我邂逅了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我也沒想到,正是他,讓我從新對身邊的很多東西有了新的認知;甚至讓我對快樂,幸福,痛苦,善,正義,勇敢,激情,欲望,智慧,愛情等有了新的定義,而正是這些新的定義,讓我多多少少地掃去了那些舊的理念,開始往另一條曲徑去通幽,而且,因為我不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是個無神論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選擇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勞孔,總是贊成蘇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樂的,正義是善的,欲望與激情是惡的,而理念與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組合,愛要是蘇格拉底或伯拉圖的似的愛,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義的事。但我不贊成天堂與地獄會接納好人與壞人,靈魂也不會脫離肉體而存在,更不會不朽,而且統治者不一定是哲學家,雖然他可能不是指我們現在的哲學家,但絕對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現在可以說為什么要感謝他了,其實我那兩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認同著物質與金錢是最好的快樂,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屬于現在大多數人所默認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為一種追求。怎么說呢,就象伯拉圖在理想國所寫的,我是金,銀,銅的混合體,雖然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個最好的比喻,他們在我靈魂里不協調的運作。可是,蘇格拉底說,可以讓善駕御其他兩種,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東西,就是那種,當然,哪一種,這是我的一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