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近期,有關學生心理健康的話題引發社會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已呈現“低齡化”發展趨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學校要多措并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學校要多措并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前全社會的共識。有的小學在班級設置心理委員,營造自信有愛的校園氛圍;有的中學倡導“積極教育”理念,將危機干預轉化為育人契機;有的高校從心理咨詢輔導中發現問題,在導學關系緊張的學院面向教師開辦講座;有的地方組建志愿服務隊、請專家送教入校,滿足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近年來,各地和學校積極探索推進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動學生心理健康素養不斷提升。也應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學生成長環境不斷變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凸顯,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和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等還有待加強。
“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課題。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前不久,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召開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視頻會議,部署進一步做好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出“探索建立省級統籌、市為中心、縣為基地、學校布點的學生心理健康分級管理體系”。著眼未來,應把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日常化,引導學生關心自身、悅納自我。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基礎首先是心理健康問題得到各方面足夠重視。與此同時,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應逐步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當前,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其實早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有苗頭。因此,要深化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成長問題的了解,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不斷提高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強化家校協同,降低學生心理與行為問題風險。有調查顯示,學生線下活動頻率、運動習慣與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預期成正相關。這就需要注重學生學習的勞逸結合,消除學習心理疲勞。一方面,學校在布置作業、組織考試時要合理規范,重視開展多樣化的校園體育鍛煉,靈活安排課外社團活動。另一方面,家長要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幫助孩子減輕學習壓力,促進親子良性互動,提升應對孩子心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鼓勵支持同伴交往,輔助學生構筑同伴支持網絡。在同伴交往過程中,經過長期溝通交流建立起來的情感聯結,對促進學生情緒健康、人格完善等具有積極作用。當前,一些中小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和家庭教育理念等因素,與同齡人交友較少;有的大學生也面臨“社交卡頓”,存在社交焦慮。對此,要重視同伴交往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正確引導和發揮同伴關系的積極效應,傳授給學生同伴交往的技巧,幫助他們建立同伴信任,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長時期。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對國家和民族未來高度負責的使命感,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多措并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就能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對學校有什么要求
一是開設心理健康相關課程。中小學校要結合相關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普通高校要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原則上應設置2個學分(32—36學時),有條件的高校可開設更多樣、更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選修課。托幼機構應遵循兒童生理、心理特點,創設活動場景,培養積極心理品質。二是發揮課堂教學作用。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樹立自助、求助意識,學會理性面對困難和挫折,增強心理健康素質。三是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編寫大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讀本,向家長、校長、班主任和輔導員等群體提供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務包”。依托“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日”、中考和高考等重要活動和時間節點,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等作用,增強同伴支持。
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如何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其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報告指出,21.48%的大學生可能存在抑郁風險,45.28%的大學生可能存在焦慮風險。同時,報告還披露,重點院校的學生抑郁焦慮風險比非重點院校的大學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郁和焦慮風險顯著高于專科生。
廣東醫科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副院長、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心理學博士、心理學副教授譚健烽向羊城晚報記者介紹,大學生高發的精神疾病,較有代表性的有抑郁癥、焦慮癥、雙相情感障礙。其中,雙相情感障礙近幾年的發病率有所提升,雙相情感障礙與抑郁癥、焦慮癥相比,其治療方式更復雜,更容易被身邊人忽略。“高校和全社會要提升對雙相情感障礙的關注。”譚健烽說。
“空心病”也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概念。所謂空心病,指的是學生學習沒有動力,生活沒有追求,也沒有任何感興趣的事情,甚至與他人的交流和接觸也越來越少。譚健烽指出,有些大學生不懂得把握“勞逸結合”的尺度,一味追求安逸享樂。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群體中空心病的趨勢已越發明顯。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心理疾病
不少同學在經歷挫折的時候,會體會到悲傷等情緒,嚴重者甚至會影響生活。那么,大學生如何正確判斷自己是心情不好,還是有心理疾病呢?
對此,譚健烽表示,認知,情感和意志是人的三種基本的主觀心理活動,是評估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的三個維度。認知主要是關于“是如何”的認識,情感主要是關于“應如何”的認識,意志主要是關于“怎么辦”的認識。要從這三個方面進行縱向比較(與過去的自己作比較)、橫向比較(跟身邊的人、與大眾標準作比較)、判斷自身情況與現實環境是否相符。
“如果在三個層面上面有較大差異、不匹配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可能。”譚健烽說,如果同學們在經歷了遭遇了某一個創傷以后,有1個月甚至3個月的時間都沉浸在情緒中難以脫身,這可能屬于“心理問題”的階段;如果超過了6個月,而且影響正常生活與人際交往,那么可能已經發展到“心理障礙”層面。“如果發展成心理疾病,就要及時去救治。”譚健烽強調。
高校如何呵護大學生心理健康
如今,不少高校都開展了心理健康日擺攤等活動,也建有心理咨詢室、配備有心理咨詢師等,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同時利用公眾號、班會等形式進行心理知識科普。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的徐同學表示,該校經常開展心理健康相關活動,班委定期轉發相關公眾號的心理相關推文,通過新媒體的方式傳播心理學相關知識,鼓勵和呼吁大學生重視心理健康問題。廣東金融學院的陳同學表示,該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較豐富,有心理知識競賽、手語操大賽等,還有相關的團輔活動。陳同學說:“我覺得這些活動能讓大學生了解到相關的知識,幫助他人也幫助自己。”
當我們發現身邊的同學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的時候,又該如何對待他們呢?
譚健烽表示,我們要以“接納”的態度面對有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的同學。具體要做三件事:第一是傾聽支持,他們很渴望有人傾聽理解。第二是理解接納,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可能會讓普通人覺得有點怪,不理解對方為何會產生如此想法。當表達關心的時候,建議嘗試轉換角度與問法,從質問的語句“你為什么要這樣”變成“是什么讓你產生這樣的想法呢”,展現出“我想了解你、關心你”“你不是一個人孤軍奮戰”的友善態度。第三是陪伴就醫,作為身邊人,可以陪伴對方前往精神心理科等尋求幫助,積極治療。
除了宣傳預防和醫學治療,譚健烽還特別提到:“學校和家庭要創造一個‘接納’的環境,讓問題的主人能夠安頓下來,從而很坦然地把問題、成因呈現出來。”譚健烽表示,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不能用過去的評價標準和所謂的個人生活經驗來去判斷、定義、貼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