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怎么寫
語文教案怎么寫篇1
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是一則既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既要胸懷大志,敢于實踐,才有可能成功。同時,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學情分析:
經過兩年半的初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注解進行閱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
教學目標:
1.能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大意,積累文言詞匯。
2.能結合誦讀加深文意的理解,培養文言語感。
3.能結合文本內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判斷力。
教學重點:
1.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式學習,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學難點:
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學創意:
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利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形式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語文思維。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學生積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學生回顧之前學過或學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結合這些寓言故事,同學們覺得寓言有哪些特點呢?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寓言是同學們十分熟悉的一種文學體裁,從小到大同學們積累了許多寓言故事。教師可以從回顧此前學過或學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中國傳統寓言故事,引出學生對寓言故事的特點回顧。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不太準確,老師不多講解,為下面對寓言故事特點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誦讀全篇,讀準課文。
1.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并朗讀,教師點評。
2.采用指讀、男女生分開讀等方式讀課文,師生交流從而進一步讀準字音。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兩環節是讓學生夯實基礎知識,讀準字音,使學生愛上朗讀,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
三、疏通課文內容。
1.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教師通過結合課文內容提問、學生搶答的形式,適時講解文中關鍵字詞的含義。
所提問題為:
1)北山愚公多少歲?年且九十(講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講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參加移山?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講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遺男”“始”“齔”)
4)對愚公移山有人反對嗎?愚公是如何反駁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講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雖”“窮匱”“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嗎?操蛇之神聞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講解“懼”“已”“感”“負”“朔”)
3.學生質疑,把課文中不會翻譯的字句說出來,大家一塊探討。
4.再讀課文,復述故事。
學生再讀課文,對照注釋,復述課文。復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要完整,力求生動。此部分分為2個小環節:①先在小組內講述。②學生小組講述后,推薦優秀者在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熱情,在耳熟能詳的故事里找到學習的樂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時,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使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閱讀文言文,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導入。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古老的故事加上現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齊讀課題《愚公移山》,從題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確:人物和事件
2.圍繞“愚”可以組詞。愚公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愚蠢的老人。(板書:愚)
3.老師范讀課文,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他愚蠢的內容,并適時回顧重點字詞的含義。
明確: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講解“方”)
2)年邁:年且九十(講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箕畚運于渤海之尾(講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追問幾個人幫助他?四個人)
5)路遙: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追問哪個字最能體現?講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邁、器陋、援寡、路遙
4.真是一個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還有一個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內容體現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確:概括能認清“自身的年邁和山高”(板書:智)
5.智叟說這番話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嘲笑
6.句子哪些內容可以體現出智叟這種嘲笑的態度?
明確:“笑”神態描寫直接表現態度;“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你太不聰明了,智叟開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問增強嘲笑的語氣;“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嘲笑的態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學生讀出嘲笑的態度,老師朗讀指導,互評。
8.智叟為什么會嘲笑愚公?明確:因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結:由此可見,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著眼眼前,認清現實(板書:認清自我著眼眼前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結合文中具體語句圍繞愚公“愚”、智叟“智”兩個方面進行歸納概括,抓住要點分析人物。老師要指導學生圍繞重點字詞和寫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對個性化的人物語言進行朗讀指導。)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稱呼兩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對上了年紀男子的尊稱。叟:年老的男人。從稱呼上明顯感到作者對愚公的態度更加的尊敬。為什么作者對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內容,勾畫出體現愚公形象特點的語句并加以分析。學生小組交流
明確: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不畏困難)。
2)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敢于實踐)
3)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發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堅持不懈敢于實踐)
5)年且九十(造福大眾)
2.這樣的愚公還愚蠢嗎?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說文解字》形聲字,從知從日,知亦聲。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為“說的準”、“一語中的”。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
太陽之陰陽者,見之則為陽,不見之則為陰。廣義為明萬物陰陽之本,知萬物陰陽之變化。對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對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美德不可沒有實用的智慧,而實用的智慧也不可沒有美德。
3.結合“智”的含義,你覺得愚公還愚蠢嗎?學生明確: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文中內容,仿照例句寫下你認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為他召集家人共同謀劃,既發現移山的困難,又敢于面對困難。
5.這時與智叟“著眼自我認清現實”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則是?
明確:放眼未來敢于實踐(板書)
6.小結:與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學生說出:小聰明(板書)
【PPT出示】小聰明產生于頭腦,大智慧來源于心靈;小聰明體現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內心;小聰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則淡泊寧靜;小聰明多有才無德,大智慧則德才兼備。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是上一環節的深入,是本課的難度所在。通過對“智”中西內涵的講解,讓學生發現愚公其實是一位智者。讓學生仿寫例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與智叟“智”的比較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聰明”的不同,從而加深對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課外拓展、老師小結
1.在中華的歷史長河中,你還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確:
商鞅是法家代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國的超前理念;
劉徹變古創新,外儒內法的治理著這個龐大的帝國;
秦始皇開創了中華文明歷第一個封建集權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2.小結:他們用智慧成就了中華文明。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還能放眼未來”,希望同學們向愚公一樣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現實的束縛找尋夢想,又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雙手使夢想照進現實。
語文教案怎么寫篇2
教學目標:
1.能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大意,積累文言詞匯。
2.能結合誦讀加深文意的理解,培養文言語感。
3.能結合文本內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判斷力。
教學重點:
1.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式學習,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學難點:
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學創意:
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利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形式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語文思維。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學生積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學生回顧之前學過或學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結合這些寓言故事,同學們覺得寓言有哪些特點呢?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寓言是同學們十分熟悉的一種文學體裁,從小到大同學們積累了許多寓言故事。教師可以從回顧此前學過或學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中國傳統寓言故事,引出學生對寓言故事的特點回顧。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不太準確,老師不多講解,為下面對寓言故事特點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誦讀全篇,讀準課文。
1.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并朗讀,教師點評。
2. 采用指讀、男女生分開讀等方式讀課文,師生交流從而進一步讀準字音。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兩環節是讓學生夯實基礎知識,讀準字音,使學生愛上朗讀,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
三、疏通課文內容。
1. 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教師通過結合課文內容提問、學生搶答的形式,適時講解文中關鍵字詞的含義。
所提問題為:
1)北山愚公多少歲?年且九十(講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講解“方”“仞”)
3)有多少人參加移山?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講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遺男”“始”“齔”)
4)對愚公移山有人反對嗎?愚公是如何反駁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講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雖”“窮匱”“苦”)
5)愚公最后把山挖掉了嗎?操蛇之神聞之,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講解“懼”“已”“感”“負”“朔”)
3.學生質疑,把課文中不會翻譯的字句說出來,大家一塊探討。
4.再讀課文,復述故事。
學生再讀課文,對照注釋,復述課文。復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要完整,力求生動。此部分分為2個小環節:①先在小組內講述。②學生小組講述后,推薦優秀者在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熱情,在耳熟能詳的故事里找到學習的樂趣,不至于倍感枯燥。同時,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使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閱讀文言文,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導入。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古老的故事加上現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齊讀課題《愚公移山》,從題目中了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確:人物和事件
2.圍繞“愚”可以組詞。愚公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愚蠢的老人。(板書:愚)
3.老師范讀課文,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他愚蠢的內容,并適時回顧重點字詞的含義。
明確: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講解“方”)
2)年邁:年且九十 (講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講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追問幾個人幫助他?四個人)
5)路遙: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追問哪個字最能體現?講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邁、器陋、援寡、路遙
4.真是一個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還有一個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內容體現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確:概括能認清“自身的年邁和山高”(板書:智)
5.智叟說這番話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嘲笑
6.句子哪些內容可以體現出智叟這種嘲笑的態度?
明確:“笑”神態描寫直接表現態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 你太不聰明了,智叟開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問增強嘲笑的語氣;“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嘲笑的態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學生讀出嘲笑的態度,老師朗讀指導,互評。
8.智叟為什么會嘲笑愚公?明確:因為愚公自不量力
9.小結:由此可見,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著眼眼前,認清現實(板書:認清自我 著眼眼前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結合文中具體語句圍繞愚公“愚”、智叟“智”兩個方面進行歸納概括,抓住要點分析人物。老師要指導學生圍繞重點字詞和寫作方法上咀嚼文字,并對個性化的人物語言進行朗讀指導。)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稱呼兩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對上了年紀男子的尊稱。叟:年老的男人。從稱呼上明顯感到作者對愚公的態度更加的尊敬。為什么作者對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內容,勾畫出體現愚公形象特點的語句并加以分析。學生小組交流
明確: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不畏困難)。
2)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敢于實踐)
3)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發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堅持不懈 敢于實踐)
5)年且九十 (造福大眾)
2.這樣的愚公還愚蠢嗎?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說文解字》形聲字,從知從日,知亦聲。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為“說的準”、“一語中的”。日即是太陽。表義為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
太陽之陰陽者,見之則為陽,不見之則為陰。廣義為明萬物陰陽之本,知萬物陰陽之變化。對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對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美德不可沒有實用的智慧,而實用的智慧也不可沒有美德。
3.結合“智”的含義,你覺得愚公還愚蠢嗎?學生明確: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文中內容,仿照例句寫下你認為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為他召集家人共同謀劃,既發現移山的困難,又敢于面對困難。
5.這時與智叟“著眼自我 認清現實”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則是?
明確:放眼未來 敢于實踐(板書)
6.小結:與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學生說出:小聰明 (板書)
【PPT出示】小聰明產生于頭腦,大智慧來源于心靈;小聰明體現于表面,大智慧深藏于內心;小聰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則淡泊寧靜;小聰明多有才無德,大智慧則德才兼備。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是上一環節的深入,是本課的難度所在。通過對“智”中西內涵的講解,讓學生發現愚公其實是一位智者。讓學生仿寫例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與智叟“智”的比較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聰明”的不同,從而加深對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課外拓展、老師小結
1.在中華的歷史長河中,你還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確:
商鞅是法家代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國的超前理念;
劉徹變古創新,外儒內法的治理著這個龐大的帝國;
秦始皇開創了中華文明歷第一個封建集權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2.小結:他們用智慧成就了中華文明。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還能放眼未來”,希望同學們向愚公一樣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現實的束縛找尋夢想,又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雙手使夢想照進現實。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學生對于歷史人物的介紹,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大智慧”,讓學生對“大智慧”的理解從概念化到形象化。
語文教案怎么寫篇3
教學目標:
1.自我介紹,建立良好的師生初次見面印象
2.談語文學習的作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提學習語文的要求,規范學習行為
教學步驟:
一、開場白(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板書名字)我的父母希望我成為優秀的人,今天我更希望我的學生各個都成為優秀的人。在這個溫和的九月我們初次相識,在以后的一年時間里我們將朝夕相處,我希望和大家在語文學習的天地里快樂地耕耘收獲,更希望和大家成為知心的朋友。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聊聊,讓我走近你,也讓你了解我。
二、語文學習的認識(讀書的作用)
我們同學從幼兒園開始認字,到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已經學了近十年的語文,那我想問問同學,學習語文有什么用?
會聽說讀寫,是一切學習的基矗
如果僅此,那我們只要學到小學的程度就可以了。為什么高中大學還要學呢?
巴金曾說過一句話:“人不是單靠吃米活著的`”意思是說人除了物質需求外還要有精神需求。一個人只有精神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學習語文,閱讀書籍就是我們獲取精神食糧的重要途徑。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讀書已經是現代人生存的需要。
閱讀使人充實,笛卡兒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在溫州這樣一個非常物質的城市,人們浮躁功利,同學們平時也經常會遇到一些麻煩的不順心的事情。如果在這個時候能靜下心來讀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吃了一劑定心丸一樣地舒暢。
舉例子:一個學生很聰明,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即使趴著睡覺最后也能通過考試——當然成績是不理想的。他喜歡理科,不學語文,覺得語文學習沒用。性格偏激,行動魯莽,和同學老師關系緊張,自己也很痛苦,如果他能多讀一點書,陶冶性情,心態自然會平和許多。
古今中外有大智慧成大事業的人都是喜歡讀書的。古代有個錢思公家里雖然非常富貴,但很少其他嗜好,曾跟朋友說:“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宋代的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說:“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這就是著名的“三上”的由來。可見古人閱讀寫作思考之勤。
三.學習讀書三境界: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3)“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
(1)是說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雖然環境不好,但應該登高遠眺,樹立大志。如果立志考浙大,縱然考不上,溫大也必唾手可得。
(2)是說做學問成大事業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經過辛勤勞動的過程,“為依消得人憔悴”,就是說要像渴望戀人那樣,廢寢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帶寬也不后悔。
態度決定結果。
情商重于智商。
語文學習重在日積月累。別忽視自己平時比別人少學一點。平時小小的差距會使你莫名其妙地落后。要重視自己比別人多一份努力,相信量變一定會達到質變。
(3)是說經過反復追尋,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可見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四.語文學習的要求
三要求:一預習的要求——標段落抄寫課文生字詞(注解)
二上課的要求——圈點勾畫寫批注
三課后的要求——作業本文海拾貝
準備三本本子:預習本(課代表1負責收發批改,每課一次)
練習本(課代表2負責收發,披閱,每課一次)
文海拾貝(教師批改講析,每周一次)
我會給兩位課代表各一張作業登記表,每次作業分五個等級登記。按一定比例記入學期結束的成績單中,未即使上交的你要向我說明理由。
五.結束語
所謂“教學相長”,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什么疑問,意見,請向我提出來。你可以在課后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隨筆里向我提出來,也可以在qq里講。我希望成為你們的好老師,更希望成為你們的好朋友。
現在我需要兩個非常負責認真又能干的課代表,如果有意向的同學課后可以跟我講一下。
課代表一定要選很負責很聽話的。最好有一個能力也很強的。可以向班主任咨詢,也可以向學生了解。也可以讓學生自我推薦。
語文教案怎么寫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曹沖稱象的辦法。
2.學寫生字“稱”,“秤”,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感受曹沖的聰明才智,學習曹沖善于觀察,樂于動腦的品質。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第四段,理解稱出大象重量的過程。
教學難點
曹沖想出稱象辦法的原因。
教學方法引導、交流。
教具準備
課件、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四課《曹沖稱象》,看老師板書課題,學生一起書空。
2.齊讀課題。
3.復習生字詞,生字一邊讀一邊組詞。(出示)
稱象柱子議論官員下沉微笑船舷
一頭大象一桿秤一艘船四根柱子果然
(1)一起讀
(2)開火車讀
二、學寫生字
1.過渡:同學們詞語記得清,讀的準。下面我們來學寫兩個生字,看看這兩個字,有什么共同特點?
2.出示“稱”,“秤”。
(1)指名說
(2)師總結:左右結構的字,先看寬窄(出示),再看高矮(出示)。
3.師范寫“稱”,禾木旁略窄,右邊稍寬。
“秤”,左邊禾字旁高于右邊“平”,“平”最后一筆懸針豎,長于左邊。
4.正姿,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描一個,寫一個)
5.檢查反饋。
三、學習課文
1.有人送給曹操一件非同尋常的禮物?(一頭大象)
2.是怎樣的一頭大象?在書中用橫線劃出來,讀一讀。
3.用“像”造句。
4.看著又高大又粗壯的象,你會想些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
5.我們用什么稱重量?(介紹秤)
6.同學們,官員們想了什么辦法稱大象呢?你想從哪個自然段告訴大家。指讀,相機正音。
(1)(出示官員的話)
(2)問:官員的想法是什么?(有的說,得造一桿大稱,砍一棵大樹做秤桿。)指讀
(3)這個方法行不行?為什么不行?(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提的起這桿大稱呢?)齊讀
(4)沒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氣提的起這桿大稱,看來這個辦法行不通啊。
(5)官員們由“大象”(出示)想到“大稱”。象大稱就大,秤桿就長,但是沒有大力士能夠提的起大象,這個辦法不行。哪位同學,能看圖說說官員的想法。
7.沒人能稱的起它,所以這個辦法行不通,官員在議論怎樣秤大象時,曹沖在干什么呢?會想些什么呢?(學生回答)哪一個自然段是曹沖稱象呢?(第四段)
(1)這段文字說了曹沖稱象的過程,同學們數一數一共有幾句話?(5)
(2)開火車,一人一句。中間詢問有稱象的方法嗎?
(3)從第幾句到第幾句是稱象的過程。(2-4句)
(4)我們來合作讀一讀,師讀,女生讀,男生讀。想想曹沖稱象一共幾個步驟?
(5)誰來讀第一個步驟,這句話里有幾個動作?趕什么?畫什么?出示:趕象上船,出示:在船舷上做記號。
(6)第三句話里有幾個動作?把大象往哪趕?裝什么呢?出示: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
第四句話,這句話里主要動作?稱什么呢?出示:稱石頭的重量。
(7)這三句話寫出了,稱象的四個步驟,出示,齊讀
(8)這四個步驟是有先后順序的,文中有兩個表示先后的詞語。(圈出“再”、“然后”)“再”應該放在哪一步?“然后”應該放在哪一步?像這樣表示先后的詞語,你還能再說嗎?(先怎樣?接著怎樣?)
(9)誰能按照步驟,用上表示先后的詞語,說一說稱象的步驟,同桌說一說,交流。
(10)請你們四位同學上臺來說一說稱象的步驟。用上表示先后的詞,再來說說,稱象的步驟。同桌自由說,指名說。
(11)這三句話,寫出了稱象的四個步驟,一起再讀。
(12)同學們曹沖是怎么稱象的,小朋友們一定很清楚了,這個方法好在哪里呢?(出示)官員們僅僅想到用大稱,(出示)而曹沖想到船,(出示)船就是——稱,人提不起大稱,(出示)但水可以托起大象,水就是——秤桿,大象一次稱不出來,曹沖用了什么方法代替(出示:一塊塊石頭)
(13)當時曹沖幾歲?(出示課件)
曹操的兒子曹沖七歲。
曹操的兒子曹沖才七歲。(比較兩個句子)
四、拓展延伸
1.遇到這樣的難題,小曹沖比官員們多想了幾個步驟,解決了這個問題,如果此時此刻你穿越了,你想不想夸一夸他。
2.在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難題?你是怎樣做的?
五、作業
(1)想一想,如果現在讓你們去稱這頭象的重量,你們有什么方法?
(2)把這個小故事講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聽一聽。
語文教案怎么寫篇5
學習目標
1.會認“滑”等9個生字,會寫“報”等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領會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3.學會承擔責任,學會寬容。
課前準備
1.實物投影儀。
2.句子投影片。
第一課時
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讀課題,質疑:課題中的“我”是誰?“你”又是誰?
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
要求:a.輕聲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準字音;b.再讀全文,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
交流
1.請學生指出自學過程中最容易讀錯的生字,全班正音。
2.請班上朗讀的學生分段讀課文,老師用“我為你們驕傲”這句話來評價,請學生說說老師為什么為他們驕傲,鋪墊“驕傲”在文中的意思。
3.解決課題問題。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老奶奶“我”
送報的孩子“你”
默讀課文,學習詞句
1.一邊默讀課文,一邊畫出帶生字的詞語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自己喜歡的句子。
2.同桌互讀互聽自己畫出的詞語和句子。
3.展示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師生共同評價。
自由通讀全文,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指導書寫
1.請學生觀察要寫的字,說說可以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們。
2.細看生字,說說寫這些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重點指導:“璃”的右下部分是“撇折”“點”,不是“人”。“碎”的右邊要注意“十”字要寫在兩個人字的下面,豎不能伸到兩個“人”的中間。
“繼”的筆順是先寫“纟”,再寫“米”,最后寫“”。
3.練習書寫四個字、四個詞。
4.點評反饋。
第二課時
復習鞏固
1.用多種方法認讀生字、新詞。
2.用投影出示一些句子,指名朗讀。
自讀感悟
1.自由讀課文,思考:
a.是什么事情,使老奶奶寫了“我為你驕傲”這句話?(指導學生有條理地說說事情的經過)
b.老奶奶為“我”的什么品質感到驕傲?(引導學生懂得做了錯事,要勇敢地承認并及時彌補)
2.分組或全班交流。
感情朗讀,加深體會
1.分組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說說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是怎么解決的。
練習書寫
聽寫生字詞。
積累語言
1.你覺得這篇課文中哪個句子寫得,用橫線畫出來。
2.讀讀抄抄課后詞語。
3.交流評議,提高學生對文字的鑒賞水平。
語文教案怎么寫篇6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生字新詞,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手法。
2、誦讀課文,讀出文中的激情與豪氣。
3、學習抗日軍民正直、質樸、團結向上、堅強不屈的革命品質。
教學過程
一、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作家、社會活動家,茅盾是他的筆名。代表作有小說《蝕》三部曲、《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題目:《白楊禮贊》,“禮”是敬禮、致敬,“贊”是贊美。題目意思是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
(二)自主解決生字和新詞。開墾主宰倦怠倔強婆娑虬枝偉岸傲然宛然秀頎鄙視妙手偶得坦蕩如砥潛滋暗長懨懨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撓
三、精讀課文
四人小組討論,然后選兩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一)作者開篇即說:“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中間又幾次出現意思大致相同的話。找出這些語句,說說它們與標題有怎樣的關系,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的。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白楊樹力爭上游,筆直的桿,筆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
(二)順著感情的脈絡梳理課文內容,探討下面的問題。
1、文章開篇入題,緊接著又宕開一筆,用一大段文字描寫高原景象。作者描寫了怎樣的高原景象?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黃的是土,未開墾的荒地,幾百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這些山峰憑你的肉眼來判斷,就知道是在你腳底下的),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
交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襯托它堅強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寫法有揚有抑,富于變化。試找出相關的段落,體會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達了作者對賤視民眾的頑固倒退的國民黨的憤恨和鄙棄)
4、作者說白楊樹是“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既“極普通”又“不平凡”,這樣表達是否矛盾?試結合全文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白楊樹普通,不平凡。白楊樹象征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北方農民;象征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堅強不屈,守衛家鄉的哨兵。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四、練習
背誦課文第6—8段,思考:白楊樹有什么象征意義?作者是通過哪些語句層層深入地把這種意義揭示出來的?
“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個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質樸,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蝕》(包括《幻滅》《動搖》《追求》),《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那時,正處于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學院文學院講學,1940年3月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學,后來離開延安到重慶。這期間,他看到了國民黨消極抗日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鞏固和發展了敵后的抗日根據地。作者從解放區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由于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三、文學常識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寫景狀物來抒發主觀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將所要抒發的情感具象化,運用比興、象征、擬人等手法,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詠志,有所寄托,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詞義
1、禮贊:表示尊敬和贊美。
2、妙手偶得: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
3、無邊無垠:形容范圍極為廣闊。同“無邊無際”。
4、坦蕩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寬平的意思。
5、潛滋暗長:暗暗的生長,不知不覺地生長。滋,生長。
6、懨懨:精神不好,困倦的樣子。
7、旁逸斜出:(樹枝)從樹干的旁邊斜伸出來。
8、不折不撓:折磨不了,壓迫不倒,形容意志堅強,無論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縮。
9、縱橫決蕩:縱橫馳騁,橫沖直掃,沖殺突擊。這里是指到處同敵人進行激烈戰斗。
五、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開篇點題,直接抒發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領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點明主題。
第五部分(第⑨段):將白楊樹與楠木對比,再次贊美白楊樹。
語文教案怎么寫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滕王閣序》的寫作背景。
2.了解《滕王閣序》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4.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散文的能力。
5.訓練學生能將名句改寫成優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網絡篩選信息法、總結歸納法
2.研究創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是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音韻美感,領受美的熏陶。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
教學方法:
1.討論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網絡信息篩選法、總結歸納法、改寫法
2.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教材處理:
《滕王閣序》是一篇記述盛會的序文。是初唐文學家王勃一揮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親途中,到達洪州,正好趕上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成,宴請賓客,閻都督聽說王勃之才,因此邀請王勃參加。作者用生動的文筆,由地理風貌到自然、人文景觀,再到宴會,層層鋪敘,突現了滕王閣的壯麗,描繪出歡飲娛樂的場景;并且即景生情,抒發了他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在表現技巧上,文章的詞藻極為豐富華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時人和后人的贊賞。文章多用典故,簡練含蓄。結構也很緊湊,前后互相呼應,脈絡十分清楚。
《滕王閣序》能成為千古傳頌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獨到之處,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學時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確立本課時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為:
1.欣賞《滕王閣序》的景美。
2.欣賞千古名句,體味名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