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方案网_方案策划方案模板下载

寫方案網 > 教學教案 > 語文教案 >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

時間: 新華 語文教案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體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

文言文閱讀能力。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

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托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與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有關馬的成語嗎?(學生列舉)

(馬不停蹄、馬到成功、馬首是瞻、馬放南山、馬瘦毛長、一馬平川走馬觀花、快馬加鞭、馬革裹尸、龍馬精神、指鹿為馬、千軍萬馬、萬馬奔騰、老馬識途、天馬行空。)

關于馬,還有一個“伯樂相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韓愈的《馬說》,相信在學完課文以后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介紹作者、寫作背景

1、前面我們學過《捕蛇者說》,今天我們又將學習《馬說》,有誰能夠講一講“說”在這里的意思?

明確:“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說”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說”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馬說》運用比喻藝術說理的典范,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論文

(板書):人才論文

2、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鄧州南陽(今河南南陽)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韓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稱“韓昌黎”。死后謚“文”,世稱“韓文公”。

自幼勤奮苦讀。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25歲)中進士。貞元十九年(803)任監察御史時,因關中大旱,上書“請寬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隨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諫迎佛骨,得罪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唐穆宗時,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學上,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漢魏六朝的綺靡文風,主張繼承先秦兩漢古文傳統,主張為文明白通暢,對后代的散文發展有很大影響。

3、寫作背景: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盡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說》,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三、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聽課文錄音

要求:明確字音、語氣、節奏

2、學生齊讀課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緩慢)

(2)學生說出重點字詞的解釋

祗(zhǐ):只是;辱:受到屈辱;駢:兩馬并駕;槽(cáo)櫪: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稱:著稱。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虛詞嗎?

虛詞:而、之、以、也

(4)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會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5)思考鞏固:

①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與“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板書):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教師強調:強調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也是領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說明伯樂知千里馬。

(板書):伯樂知千里馬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6)對于千里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讀本段的語氣、節奏應該怎樣?

低沉緩慢

(8)概括段意: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9)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說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于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于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里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憤怒譴責。急促、迅猛、高亢。)

(2)學生說出重點字詞的解釋

一食(shí):吃一頓;或:有時;石:古代的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食(Sì):通“飼”,喂;能:能夠;是:這樣;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見:通“現”,表現;且:尚且;等:等同;安:疑問詞,怎么。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字嗎?

①虛詞:而、之、也、其

②實詞:能食盡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嗎?請解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通“現”表現

(4)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目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鞏固:

①“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板書):千里馬才美不外現

教師:如果才美外現了,稱為什么馬?

(板書):千里馬才美外現名馬

②“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馬也。)

(板書):食馬者不知千里馬

③作者是怎樣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對于食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覺?

憤怒譴責

(7)朗讀本段的語氣、節奏應該怎樣?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9)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著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說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夸張的說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喂養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作者最后發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3、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諷)

(2)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其、邪

(3)你能解釋以下幾個字嗎?試試看

①虛詞:而、之、以、也、其、策

②實詞:能食盡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嗎?請解釋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嗎”

(4)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5)思考鞏固:

①“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第二段提出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在食馬者眼中就無馬了。

(板書):千里馬才美不外現無馬

③哪句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的身份嘆息的?

嗚呼!其真無馬邪?

④文中哪句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馬者”“不知馬”。揭露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

(6)朗讀本段的語氣應該怎樣?深刻嘲諷

(7)概括段意: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8)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讀課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提問: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指傳說中的人和物嗎?如果不是,他們分別比喻什么?

明確:不是,

“千里馬”比喻人才;(板書)

“伯樂”比喻慧眼識才者;圣明的君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難遇)

“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治者。

2、作者韓愈寫此文的意圖是什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馬的遭遇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控訴,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憤慨,這種寫作手法叫什么?

教師指出(托物寓意)板書

4、你認為十一個“不”字表達出什么語氣?

11個不字,表達出強烈的否定語氣;

5、文章連用了十一個“不”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和譴責。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結,這三個“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個“也”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第二個“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譴責;第三個“也”是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

7、請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字正腔圓。節奏分明、把握停連,力求準確流暢。11個不字,表達出強烈的否定語氣;也字,讀出痛惜、憤怒、嘲諷的語氣。

六、擴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學畢業生,面對難就業的情況你會怎么辦?(同學們自由討論、發言)

在講究“素質”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中,適應環境,發揮潛能是最重要的

老師寄語:在學習生活中,我們不能馬馬虎虎,走馬觀花,更不能指鹿為馬,溜須拍馬,成為害群之馬。有缺點趕快懸崖勒馬,馬上改正。只要我們發揚龍馬精神,馬不停蹄,快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為千里馬,前途一馬平川,事事馬到成功!

板書設計:

馬說(人才論)

韓愈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篇2

教學重點

一、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二、學習寫讀書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學生練習,完成后相互交換閱看,訂正、補充,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再將預先準備的寫有“摘要”的小黑板掛出,供學生參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師做的“摘要”。]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知識點復習

說明文的種類:

1、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可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對具體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等進行客觀而準確的說明,是為了讓讀者能夠認識、了解了這個或這類事物。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說清楚抽象事理的成因、關系、原理等,使讀者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么是這樣”。

2、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平實說明文和生動說明文兩種。生動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在語言上是生動說明與平實說明相結合。

文本賞析

大自然的語言

竺可楨

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于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系,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麥插禾③。”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⑤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教后反思

1、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借助字、詞典自學字詞,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本節課的學生答題的速度和準確性遠遠超乎教師的預計,可以說是幾乎提前完成了教學任務。

2、精心的構思,充分的備課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課堂語言的銜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獲。而教材的處理,教學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獲,也是值得慶賀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課件的制作、下載要及早著手,要勤于動手,要勤于動口,外因會促進內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駕馭課堂的能力急待加強。

2、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沒有做到從容,鎮定。應該少量的設計一點反饋性的練習題,以備課堂需要。同時,這樣既重視了能力訓練,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考察,這不正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了嗎?

其實,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應的靈活性,我們的課堂應該努力實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尊重學生的個體化體驗。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欣賞他人對文本的見解,也能自由開放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素質,把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扎扎實實落到實處。

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案例的整個分析。不管怎么說,這只是一節課,我不能就此來論成敗。我只想把它寫出來,作為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篇3

一、學生朗讀全文,積累詞語。

畏畏縮縮左顧右盼義無反顧憐憫主宰蹣跚戳破

(建議:要有側重點地掌握詞語的音、形、義)

二、整體把握文章(劃分層次,明確主要內容)。

本文層次十分清晰,可分為兩部分,如何劃分?

明確:1-5為第一層次6-9為第二層次

請概括層意。

明確:第一層(對一只發現餅干屑螞蟻的生動描寫);第二層(由螞蟻而引發的個人感悟)。

三、分析文章,理解感悟式寫法。

1.第一層次理解與分析

1-5自然段有四個自然段是描寫螞蟻的。請同學們專注朗讀1、2、3、5四個自然段,想想這是只怎樣的螞蟻?

(朗讀后,學生交流)明確:膽小而又自足的螞蟻。

請同學們標畫出表現螞蟻“膽小”和“自足”的相關語句,再讀讀。想想作者為什么能把螞蟻寫得如此傳神呢?

(學生交流)明確:因為作者采用擬人化手法,生動刻畫了螞蟻的動作、神態、心理。

請選擇你認為最傳神生動的詞句,說說你的感受(詞句品味)。

(可結合課后“詞句品味與積累”,交流展示)。

(結合練習題一):文中運用了一系列擬人化的詞語來寫螞蟻是為了贊揚螞蟻嗎?目的是什么?

(學生交流)明確:不是為了贊揚螞蟻。在文中作者只是一個冷靜的&39;旁觀者。目的是為了傳神生動地描寫螞蟻,同時有一定的幽默感(如:義無反顧、重大判斷等)

總結:像作者一樣,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心理,你筆下的動物就可能寫得生動形象、活靈活現。但這必須建立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

板書:細心觀察--對象人格化(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心理)

2.第二層次理解與分析

第二層是寫作者的內心感悟。請同學們細讀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點是什么?

(學生交流)明確:(螞蟻)憑借運氣獲得了餅干屑,就快樂得要暈過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憐憫的眼光在居高臨下地觀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頃刻之間就能將它捻成碎末--(聯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樣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視著“我”,主宰“我”的命運。

由上述可知,雖然螞蟻在人類的眼中是個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發現此時我們與螞蟻卻有著驚人的相似,這說明了什么道理?

(學生交流)明確: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從整個生物界來說,我們與螞蟻一樣只是生物鏈中的一個因素,我們何嘗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螞蟻!

板書:

文章末尾說“螞蟻是令人感慨的動物”而不是說是令人感動的動物,為什么?

(學生交流)明確:從全文上看作者對螞蟻毫無感動之情,而是一種憐憫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樂,而由螞蟻聯想到人類自己。請同學們想想,作者內心有怎樣的感慨?

(自由發言)明確:對生命的悲憫、同情,對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對無法主宰自我生命的無奈,對生命意義的冷靜思考等等。

四、作業:

根據平時的觀察,選擇你熟悉的一種動物,寫一則生動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點:細心觀察,對象人格化(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心理)。

主要內容:

針對感悟式的寫法和對動物的生動描寫,通過寫作深化認識,學會運用。

教學步驟:

一.展示學生所寫的動物片斷。

1.以四人為一小組,互閱習作,以訓練中的兩個要點為標準,推薦最優秀的寫作片段一則。

2.小組代表上臺朗讀習作,學生互相點評。

3.教師總結,并讓學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寫法的訓練。

從《螞蟻》一文可知,感悟式寫法必須借助聯想,同時聯想還得有恰當的契合點。《螞蟻》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無法主宰命運”為契合點。請同學們在原作的基礎上,找個契合點,由物及人進行聯想,續寫一段自己的感悟。

學生(現場寫作,在原文基礎上續寫一段感悟),學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師點評。

三.明確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還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這樣。一般人可能由螞蟻感悟到勤勞或生命力頑強等等,但作者卻與眾不同,由螞蟻感悟“幸福”“命運”等問題,這是十分可貴的。同學們能否對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與眾不同,有一定高度。

學生(現場交流,修正)

四.課后將文章抄正、上交。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篇4

教學目的`

1.理解并學習象征、烘托、對比的寫作手法。

2.認識海燕的象征意義。

3.培養學生的朗誦能力。

4.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

教學設想

5.《海燕》是一首散文詩。作者以象征和對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作品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渴望用戰斗迎來光明前景的熾烈感情。教讀本文,要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進入作品所描繪的暴風雨到來之前,海上風云變幻的壯闊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現那高傲飛翔的海燕形象,進而體會作者的感情。這也是審美教育。因此,以朗讀引起學生理解課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到流暢的有感情的朗誦課文,按照朗讀、理解、朗誦這樣三個環節,達到教學目的。

6.朗讀課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師的示范朗讀(最好是朗誦)、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直至學生能夠流暢、有感情的朗誦課文。能夠朗讀好這首散文詩,也就對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7.課文內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讀課文基礎之上,重點在于對海燕的象征意義的理解。對大海變幻的層次分析,有助于對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適當的層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務。

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家與作品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散文詩《海燕》。作者高爾基(1868~1936),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出生在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10歲就為生活所迫,到處流浪,他當過鞋鋪學徒,輪船雜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嘗盡了人間苦難。他親眼看到俄國的勞動人民在沙皇統治下所遭受的種種壓迫和剝削,這就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和豐富的題材。1892年9月高爾基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馬加爾楚德拉》,從此,一顆光芒奪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國文壇。1901年他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寫出了《小市民》、《底層》等劇本。1906年寫成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志著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1913~1916年,完成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和《在人間》,1922~1923年,完成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學》

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介紹到中國。他的優秀文學作品和論著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財富。

二、簡介文體

《海燕》是一首散文詩。簡言之,散文詩就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它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的內容,是散文化了的詩,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詩的意境和嚴格的音節、韻律。

三、范讀課文

[一]播放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讀。

1、注意字音

2、思考畫面應怎樣切分

[說明]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層次,使閱讀向縱深發展。學生基本答出后,順勢劃分一下全文結構,用時不要太多。

層次劃分:

(一)(1—6節)暴風雨孕育之際海上景象

(二)(7—11節)暴風雨迫近之時海上景致

(三)(12—16節)暴風雨來臨之前海上景觀

[二]齊讀《海燕》,注意海上圖景的變化和海燕動作神情的發展變化。讀畢,要求學生抓住文中的語句,理解作者所描繪的海上圖景的變化和海燕動作神情的發展變化。教師板書,引導學生思考。

四、研討課文

[一]講析第一幅畫面

指名朗讀,思考:

1.海上景象怎樣?海燕表現如何?

明確:環境惡劣;海燕矯健、勇猛,藐視惡劣環境,表現了海燕渴望暴風雨到來的快樂心情和英勇無畏的氣概。

2.其它海鳥表現怎樣?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海鷗在飛竄,十分恐懼;海鴨在呻吟,嚇得掩藏了起來;企鵝非常膽怯,躲藏在懸崖底下。通過對比,突出海燕勇敢搏擊、藐視惡劣環境的英雄氣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鮮明。

[二]講析第二幅畫面

默讀并思考:

1.海上景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環境更險惡;這樣寫突出斗爭更險惡。

2.哪些詞語突出了險惡的環境?(動詞、形容詞)海燕較前有何變化?(見板書設計)

[三]講析第三幅畫面

齊讀,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么變化?海燕表現怎樣?(見板書設計)

五、討論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征內容,理解課文中的象征寫法。

[一]討論課文中各種事物的象征內容。

海燕(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

暴風雨(俄國人民反沙皇專制的斗爭)

大海(俄國廣大的革命群眾)

風、云、雷、電(沙皇的統治勢力)

海鷗、海鴨、企鵝(俄國資產階級中形色色的政客)

[說明]海燕、暴風雨、大海的象征意義是讓學生明確的重點;其他事物的象征內容,學生若理解有困難,教師適當給予講解。

[二]關于象征寫法。

1.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與比喻、擬人混淆。象征是一中表現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則是修辭方法,只表現在具體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與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賦予事物一定意義,對托義之物須做細致描寫和刻畫,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礎上,無須描寫有刻畫。

2.象征的作用:

(1)把作者要說而不愿直說的托義于物,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2)幫助作家把想說而不能說的話,巧妙地告訴給讀者。

六、歸納《海燕》的寫作手法:

1.對比、烘托的手法

2.象征手法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2、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二)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三)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四、教學方法。

1、讀想法。

這是一篇實物說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制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現法、探究法。

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閱讀,便于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制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后,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

文章除了說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六、課時安排。

3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并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1:

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游赤壁”在寧波被發現的消息傳出后,成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聞。據專家鑒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這一則新聞出現在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今天,我們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進魏學洢的《核舟記》開開眼界。(板書文題)

設計2: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并領讀以下內容(投影顯示):

(1)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u)

奇(jī)詘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閱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疏通文意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么?”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制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制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后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制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復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說明順序。

(1)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后(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2)辨明說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后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后介紹船頭和船尾。

多媒體顯示主體部分的說明順序:

學生齊讀2——5段。

(3)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

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說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說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課時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致、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致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云”,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說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閱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從“舟尾橫臥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致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細致的觀察。看來,寫好說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致觀察、精心構思。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多媒體顯示:揣摩下列語句:

(1)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4)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范分析(2)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脫不群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脫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著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1)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閑適心情,二人共閱一手卷,顯得那么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3)(4)句描寫得細致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閑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悅的氣氛。

學生自選其他一些說明生動的語句,自主品評揣摩。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說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我們說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臺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余兩個為舟子,注意表現他們的位置、姿態、動作。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說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嘆。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細致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思。

A、嘗貽余核舟一。

B、詘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F、神情與蘇、黃不屬。

G、八分有奇。

2、選出加粗詞詞性、含義不同于其他的一項。

(1)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B、為宮室。

C、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D、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掛念珠倚之。

C、閉之。

D、能以徑寸之木。

(3)A、中軒敞者為艙。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其兩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將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力求簡潔。

(1)蘇、黃共閱一手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尾橫臥一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又用篆章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邊是課文第2段的現代漢語譯文,文字不夠簡潔,大約可刪去30字左右,請你修改。

這只船從頭到尾的長度大約是八分還多一點,高大概是兩個黃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間高大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船艙的上面蓋著一張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艙的旁邊開著小小的窗戶,左右兩邊的窗戶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戶一看,可以看見左右兩邊雕刻著花紋的欄桿正好相對,把窗戶關上以后,只可以看見右邊窗戶上面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的窗戶上面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每個字都用石青給它上了色。

選幾位同學逐題回答,明確:

1、A、贈送。

B、“詘”同“屈”,彎曲。

C、“衡”同“橫”。

D、平。

E、挑選。

F、相類似。

G、“有”同“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奇”,零數。

2、(1)A。(A解釋為“是”,B、C、D均為“做”“雕刻”)

(2)D。(A代詞,指代船艙;B代詞,指代左膝;C代詞,指代窗。D“之”為結構助詞,“的”)

(3)C。

3、(1)譯文:蘇軾和黃魯直一同觀賞一幅書畫卷子。

(2)譯文:船尾橫放著一支槳。

(3)譯文: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譯文:原來是挑了一個長而狹的桃核刻成的。

(5)還有一顆篆文圖章。

提醒學生注意兩點:

(1)文言文和現代文數量詞的不同點在于:大多數文言文有數詞無量詞,現代文則數詞、量詞同用。文言文的數詞可放在名詞前或后,現代文的數詞習慣于放在名詞前。

(2)“桃核修狹者”“兩膝相比者”屬于定語后置句,翻譯時應提前,譯為“長而狹的桃核”“互相靠近的兩膝”。

4、修改后的譯文為:這條小船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兩粒黃米那么高。中間高敞明朗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蓋著刻出來的箬篷,旁邊開著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開窗來看,雕花的欄桿兩邊相對。關上窗子,可以看見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對聯,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2——4段。

2、研討與練習第四題。

板書設計:

核舟記

魏學洢

總說:奇巧

分說:船尾——船頂

總結:通計照應開頭

第三課時

(一)語文實踐活動設計。

請同學依據課文內容提示,用橡皮泥試著捏一個“核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能力。

(二)口語表達活動設計。

按空間順序口頭介紹一件你所喜歡的工藝品。

注意:讓學生廣開思路,在如實摹寫實物的前提下,也可以加進合理的想像,最好是預先準備發言稿。口頭介紹可以先分小組進行,誰介紹得好,再說給全班同學聽。

(三)設想自己是舟上五人中的一個,不改變他們的位置、動作,以篇一人稱,展開想像,描述其余四人的動作、語言、心理。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篇6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么。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一、釋題

1、借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他們為什么要使用語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并小結第一節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讀懂每一節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了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①齊讀第二節,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

②請學生在學習小組里面說一說:你找到了什么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么告訴你的?

③抽個別學生匯報學習結果。

④集體朗讀第二節(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

①學生自由朗讀第三節。

②提問:這一節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通過什么告訴大家的?__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么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么樣的知識。

⑤齊讀第三節,小結:學習了這節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么,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

①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組自學。

③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里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愿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④教師小結,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內容。

①通過這節課文的學習,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么告訴我們的。

②齊讀2—4節,請學生說說通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

③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展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通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盡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四、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些什么,能告訴大家嗎?(教師作全課小結)

板書設計:

1、語言

2、知識

簡筆畫:

三葉蟲化石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簡筆畫:

蝌蚪春天到了

簡筆畫:

魚鱗兩圈就是一歲

初二語文的教案怎么寫篇7

一、導入新課

《天上的街市》寫的是美麗的夜景引發了作者無盡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麗、幸福、自由的生活圖景,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郭沫若寫的另外一首詩《靜夜》,也是寫于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個夜晚,面對朦朧的月色,引發了詩人的聯想和想像,抒發了詩人無盡的情懷。

二、朗讀課文

①教師范讀,可配背景音樂:鋼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讀節奏、重音。

學生邊聽邊注意老師朗讀的聲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節奏的強弱和語氣的輕松舒緩。

②學生模仿,自由朗讀課文,然后再集體朗讀。

三、探究學習

(一)小組討論,理解內容與寫法。

1、首詩寫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點?

2、這首詩的兩個小節之間有著什么內在聯系?

3、這首詩的結構與《天上的街市》有哪些異同?

4、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二)通過班級討論交流,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確:

1、第一節寫的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這些景物構成的景象:月光朦朧,籠罩著松林大地,團團的白云遮掩著月亮和星星。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第二節寫的是:天河──海霧──鮫人──流珠。給人的感覺是——空靈、美麗。突出了夜晚的“靜”。

2、第一小節是寫景(實寫),第二小節是想像(虛寫)。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3、兩首詩的結構大致相同,都是先寫景,以寫景為基礎,再展開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寫景部分由“街燈”、“明星”的聯想把讀者的視線由人間轉到天上,為第二小節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做了鋪墊。而《靜夜》則是靠第二小節的“天河何處”結束寫景,轉而想像的。

4、本小題屬于開放性題目,可重點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

A、如喜歡第一小節的詩句,可扣住寫景的細膩形象,像“籠罩”一詞,寫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朧而又神秘。“漏出了幾點疏星”的“漏”,寫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團團白云,而白云之間的空隙里,有隱約可見的閃爍的幾顆星星。

B、如喜歡第二小節的詩句“天河何處”,則可以抓住詩人跳動的思緒,由普通的鄉間夜景一下子把讀者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但緊接的“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飛的心緒往回收攏,模糊的海霧中有什么?

255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中仪伟创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沥青,土工,水泥,混凝土等试验仪器的厂家,咨询电话:13373070969 | elisa试剂盒价格-酶联免疫试剂盒-猪elisa试剂盒-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济宁工业提升门|济宁电动防火门|济宁快速堆积门-济宁市统一电动门有限公司 | 万博士范文网-您身边的范文参考网站Vanbs.com| 辐射色度计-字符亮度测试-反射式膜厚仪-苏州瑞格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户外健身路径_小区健身器材_室外健身器材厂家_价格-浩然体育 | 超声骨密度仪-动脉硬化检测仪器-人体成分分析仪厂家/品牌/价格_南京科力悦 | 爱科技iMobile-专业的科技资讯信息分享网站 | 细沙回收机-尾矿干排脱水筛设备-泥石分离机-建筑垃圾分拣机厂家-青州冠诚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 长江船运_国内海运_内贸船运_大件海运|运输_船舶运输价格_钢材船运_内河运输_风电甲板船_游艇运输_航运货代电话_上海交航船运 | X光检测仪_食品金属异物检测机_X射线检测设备_微现检测 | 气象监测系统_气象传感器_微型气象仪_气象环境监测仪-山东风途物联网 | 成都亚克力制品,PVC板,双色板雕刻加工,亚克力门牌,亚克力标牌,水晶字雕刻制作-零贰捌广告 | 宝宝药浴-产后药浴-药浴加盟-艾裕-专注母婴调养泡浴 | 柔性测斜仪_滑动测斜仪-广州杰芯科技有限公司 | 贵州水玻璃_-贵阳花溪闽兴水玻璃厂| 高铝矾土熟料_细粉_骨料_消失模_铸造用铝矾土_铝酸钙粉—嵩峰厂家 | 凝胶成像系统(wb成像系统)百科-上海嘉鹏 | 标准品网_标准品信息网_【中检计量】| 灌木树苗-绿化苗木-常绿乔木-价格/批发/基地 - 四川成都途美园林 | 冷却塔厂家_冷却塔维修_冷却塔改造_凉水塔配件填料公司- 广东康明节能空调有限公司 | 学生作文网_中小学生作文大全与写作指导| 耐高温电缆厂家-远洋高温电缆| 置顶式搅拌器-优莱博化学防爆冰箱-磁驱搅拌器-天津市布鲁克科技有限公司 | 专注氟塑料泵_衬氟泵_磁力泵_卧龙泵阀_化工泵专业品牌 - 梭川泵阀 | 【MBA备考网】-2024年工商管理硕士MBA院校/报考条件/培训/考试科目/提前面试/考试/学费-MBA备考网 | 皮带式输送机械|链板式输送机|不锈钢输送机|网带输送机械设备——青岛鸿儒机械有限公司 | 密封圈_泛塞封_格莱圈-[东莞市国昊密封圈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密封圈定制生产厂家 | 苏州西朗门业-欧盟CE|莱茵UL双认证的快速卷帘门品牌厂家 | 纳米二氧化硅,白炭黑,阴离子乳化剂-臻丽拾科技| 四川成都干燥设备_回转筒干燥机_脉冲除尘器_输送设备_热风炉_成都川工星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立式硫化罐-劳保用品硫化罐-厂家直销-山东鑫泰鑫硫化罐厂家 | 台式核磁共振仪,玻璃软化点测定仪,旋转高温粘度计,测温锥和测温块-上海麟文仪器 | 温州富欧金属封头-不锈钢封头厂家 | 德国GMN轴承,GMN角接触球轴承,GMN单向轴承,GMN油封,GMN非接触式密封 | 电脑知识|软件|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编程开发|网络运营|知识问答|技术教程文章 - 好吧啦网 | 开平机_纵剪机厂家_开平机生产厂家|诚信互赢-泰安瑞烨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纸布|钩编布|钩针布|纸草布-莱州佳源工艺纸布厂 | 旅游规划_旅游策划_乡村旅游规划_景区规划设计_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北京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山东led显示屏,山东led全彩显示屏,山东LED小间距屏,临沂全彩电子屏-山东亚泰视讯传媒有限公司 | 石家庄救护车出租_重症转院_跨省跨境医疗转送_活动赛事医疗保障_康复出院_放弃治疗_腾康26年医疗护送转诊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