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教案設計
八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標:熟悉課文內容,掌握全文結構,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學重點:熟悉全文內容,掌握課文結構。
教學難點: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筆記》、《行者無疆》、《千年一嘆》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獲得多個書評大獎,《山居筆記》更獲得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第一名。
2.導語
現在通訊事業發達了,電話、互聯網的出現使我們的溝通方便多了,但是傳統的書信聯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郵遞員也延續著他們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對郵遞員有什么印象呢?
二、聽了幾個同學對郵遞員的看法后,我們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寫的郵遞員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生字詞,并給文章的四個部分各寫一個小標題。
生字詞:克扣接濟唏噓稀罕噩耗呵斥詰問焦灼伎倆顛沛吊唁文縐縐
窮愁潦倒風塵苦旅雞零狗碎低眉順眼連聲諾諾生死禍福
文章結構:信客當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樣做信客的---信客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為什么當教師、校長也是好樣的
2.閱讀課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給你怎樣的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詞來描述一下嗎?
任勞任怨待人寬容善良厚道恪盡職守有才干
3.結合課后練習第一大題的3個小問題,再次仔細閱讀課文,然后分小組討論,看看文中主要寫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個故事又體現信客怎樣的為人呢?
任勞任怨:代讀寫書信幫忙料理鄉人后事、安撫死者家屬
待人寬容:遭別人懷疑、遭同鄉誣稱為小偷仍不計較
恪盡職守:前后當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當教師、校長同樣受到贊譽
4.在信客的這么多的故事中,哪個最讓你感動呢?并說說原因。
5.解答課后的練習
三、小結
回顧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為人,如果讓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寫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樣的話來寫呢?
板書設計:
信客當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樣做信客的---信客為什么不做信客了
任勞任怨:代讀寫書信幫忙料理鄉人后事、安撫死者家屬
待人寬容:遭別人懷疑、遭同鄉誣稱為小偷仍不計較
恪盡職守:前后當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當佬都同樣受到贊譽
第二課時
一、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二、完成課后習題。
三、拓展延伸。
板書設計:
信客
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誠信無私
終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勞任怨
收入微薄,生活貧窮-----待人寬容
教學后記:信客一文的學習,學生對信客的品質和精神都能能較好地體會,對文章的結構基本能把握,朗讀能力有提高。
八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2
【學情分析】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對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好的故事是孩子最珍貴的精神財富,是童年里最溫馨浪漫的陪伴,孩子是聽著故事甚至編著故事長大的。八年級的學生,閱讀了一定的文學作品,已經有了相當多的故事積累,甚至不滿足于看別人的故事,很有可能創作的種子正在他們心中萌芽。此時,教給學生編寫故事一些方法,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一定會極大激起他們寫作的熱情。
【設計意圖】
1.本單元的寫作是學寫故事,通過寫作訓練激發學生寫作故事的興趣和自信心。
2.發揮合理的想象和聯想,編出情節完整、內容豐富、人物形象鮮明的故事。
3.能夠在故事中巧妙設置波瀾,使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
【教學過程】
導入語:
20__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文學獎。我獲獎后發生了很多精彩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后的歲月里,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我們都喜歡讀故事,可是寫好一個故事卻不是那么簡單。作家筆下的故事寫遍了人間萬象,記錄了世間的陰晴圓缺,描摹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常使我們如醉如癡、浮想聯翩,甚至讓許多人都有了當一個作家的夢想。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回寫故事的人吧!那么,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怎樣寫就的呢?
一、故事引路,感受波瀾。
故事一:《獵獅》
伊莉微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不久,她在家里接獲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伊莉微娜悲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其尸回家。”三星期后,從非洲運來一個大包裹,里面是一個獅尸。她又趕發了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寄回巴布尸。”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
故事二:《紀曉嵐巧寫祝壽詩》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為母親做壽,請紀曉嵐即席做個祝壽詞助興。老紀也不推辭,當著滿堂賓客脫口而出:“這個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聽臉色大變,王翰林十分尷尬。老紀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頓時全場活躍、交口稱贊,老夫人也轉怒為喜。老紀接著高聲朗讀第三句:“生個兒子去做賊。”滿場賓客變成啞巴,歡悅變成難堪。老紀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獻母親。”大家立刻歡呼起來。
二、解析故事,探秘波瀾。
討論:
1.這四則故事精彩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自由討論,得出結論:都有精彩的情節,故事中巧妙設置波瀾,可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小結:它們的結構符合下面的公式:故事=愿望+波瀾+結局
2.分析一下,它們分別有那些波瀾?填寫下面表格。
學生討論。
3.這些“波瀾”是如何設置的呢?
教師小結:
它們分別代表了四種方法:
①層層深入法。“遇狼”、“懼狼”、“御狼”三重波瀾層層深入,形勢愈來愈危急,愈來愈險惡,緊緊地揪住了讀者的心。層層深入,關鍵在于制造愈來愈緊張的氣氛,然后在恰當的時候劇情陡然反轉,甚至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②意外迭生法。巴布身死是一重意外,收到獅尸未收到巴布尸首又是一重意外,來電告知“巴布在獅腹內”則是第三重意外了,真是懸念迭起,意外叢生。意外迭生,關鍵在于“巧”。所有的意外一一爆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起讀者對主人公命運、矛盾沖突的強烈關注,使其產生急切期待、欲知后事如何的急切心理,使文章情節跌宕多姿,波瀾起伏。
③制造障礙法。故事三中,百合“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是主觀障礙,雜草嘲笑、譏諷百合,蜂蝶鳥雀勸告百合是客觀障礙。百合花就在克服、戰勝這些障礙的過程中實現愿望,開出花朵了。制造障礙,關鍵在于合理想象,使障礙的產生順乎理,使戰勝障礙的過程合乎情。
④巧設誤會法。首句“這個婆娘不是人。”是制造第一次誤會,眾人面面相覷時,他的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塵。”將誤會解除;第三句:“生個兒子去做賊。”是制造第二次誤會,當滿座石化時,第四句“偷得仙桃獻母親。”再次解除了誤會。制造誤會,關鍵在于“故意為之”。利用時間、地點、人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間的誤解,使文章產生戲劇性的效果,為行文推波助瀾,使情節撲朔迷離,令讀者讀來饒有興趣。
三、課堂練筆,巧設波瀾。
1.文題展示:
我們熟悉的各種事物,都可能引發故事。比如眼睛、頭發、嘴巴,比如書包、校服、手機,又比如軍訓、旅游、社會實踐活動,等等。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戲劇性的故事。請以《__________的故事》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將標題補充完整。
2.確定一個主人公,為他設定一個愿望,再設計出幾重波瀾。
3.討論,交流:
生1:題目《青蛙看海的故事》
生2:題目《上學的故事》
生3,題目《梅的故事》
3.小結:編寫故事,其實是考查大家的構思能力和寫作能力。只要我們巧妙構思,一定能使有限的篇幅里“尺水風動波瀾起,一波三折妙趣生”,寫就精彩的故事。
四、故事展示,尺水興波
八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3
一、教學目標:
識記原文及翻譯
了解一些故事鏈接
二、教學重點:
《論讀書》識記原文及翻譯
三、教學過程:
一.讀書三“有”
有志:立遠大志向,不甘下流;
有識:須知學問無盡,勿以一得自足;
有恒:勤學不斷則無不成之事.
二.讀書要“約”
譬若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則以一井為隘,而必廣掘數十百井,身老力疲,而卒無見泉之一日。要“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讀書猶如游觀,萬壑爭流,必有主脈,能把持神理所在,其他次要自能融會貫通。
曾國藩:每日讀背誦之書十頁,看涉獵之書六十頁。
三、讀書要“專”
讀書不“二”,“窮經必專一經,不可泛騖。”讀書一部未完,決不換他部,此為不易之道。經則專守一經,史則專熟一代。讀一人之書,則目見、耳聞、天地之間無別書也。
四、讀書要“耐”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適,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
五、讀書四“到”
眼到、心到、手到、口到。
手到、口到猶為重要,讀書時圈點評注,是最有效的讀書方法之一,可幫助記憶;讀文以聲調為本。劉大《論文偶記》曰:學者求神氣而得之于音節,求音節而得之于字句。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
六、讀書須“看、溫、習、思”
以上四點必須并行。看書宜求速,不多閱則太陋;溫舊書宜求熟,不背誦則易忘。習字宜有恒,不善則如身之無衣,山之無木;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則如人之啞不能言,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看、溫偏重于知識方面,而習、思則偏重于技術方面,前者重博,后者重專。精讀之書不妨“約”,瀏覽之書無懼多。
四、賞析:
五、故事連接:
六、拓展活動:
八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的:
1、學習和掌握按時間順序、地點轉移記敘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2、學習紅軍戰士不怕艱難險阻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按時間順序、地點轉移記敘事情的方法
2、用生動的描述,貼切的比喻表達中心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自學式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預習提示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到1935年IO月結束,是為了突破國民黨“圍剿”,爭取北上抗日而進行的戰略大轉移。這篇課文寫的是紅軍于1934年冬翻越長征途中第一座難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位于廣西東北和湖南新寧邊境。
一、學生通讀全文
閱讀這篇課文,注意課文的記事順序,劃出描述山勢險峻和表現作者在山上過夜的細膩感受的一些生動句子,想想文章為什么這樣寫。并注意學習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二、查工具書,掌握下邊加點的字的讀音:
驚惶、欺侮、嗚咽、咀嚼、酣然入夢、矗立、蜷、陡、落得很遠、苛捐雜稅。綴。
三、填表說明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時間地點人物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黎明
下午
四、指導學生復述紅軍翻越老山界的經過
第二課時
一、分析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點題,概括介紹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敘述翻山的經過。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紅軍長征中所走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
二、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1、抓住事物的特點,寫得具體、逼真、動人。
2、在寫法上,前面埋下伏筆,作好鋪墊,后面處處呼應,層層相連。
3、圍繞中心,多方面描寫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課堂練習(解決難點)
1、判斷下列加點字注音的正誤。
驚惶(huāng)繳(jiǎo)租欺侮(fu)嗚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骨碌(gūlu)渾身打著顫(chàn)
2、紅軍翻山遇到的許多艱難險阻,可以分為哪幾個方面?是怎樣對待的?
3、寫寂靜,可以以靜寫靜,也可以以聲寫靜。這篇課文既說“寂靜”,又說“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正是以聲寫靜。恰恰因為靜極了,才聽到一般聽不到的聲音;恰恰因為聽到了一般聽不到的聲音,才說明實在是靜極了。你在生活中曾有這樣的感受嗎?試用一二百字寫出來,練習用比喻。
4、描寫景物要注意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角度。課文第一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仰視;第二次寫火把,立足點在,——觀察角度是既有()視,又有()視。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張照片,說說攝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從什么角度照的。
5、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語句,回答問題。
(1).她的房子和籬笆都是枯竹編成的,我們生怕有人拆下來當火把點,就寫了幾條標語,用米湯貼在外面顯眼的地方,告知我們的部隊不準拆籬笆當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準”改成“不要”,行嗎?為什么?)
(2).遠遠地還聽見敵人飛機的嘆息,大概是在嘆息自己的命運:為什么不到抗日的戰線上去顯顯身手呢?
(飛機會“嘆息”嗎?這里為什么用“嘆息”?)
(3).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
(“笨重”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4).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饑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克服了。
(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為聽到過隊伍,照著習慣,到什么地方去躲起來了。
(刪去“照著習慣”行不行?為什么?)
四、布置作業:背誦“半夜里……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
八年級語文學習方法
多讀
就是反復讀。據說,豐子愷先生的讀書法稱為“二十二遍讀書法”,他對一篇好文章,前后讀22遍之多,并深有體會地說,把文章讀熟后,就會漸漸地從唇間背誦出來,多讀成誦,應當就是記憶之本。
強記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進行記憶。有些課程基本概念不記不行,如語文中的音形義、外語中的單詞等。理解了的要背誦,暫時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記憶,并在使用中重新鞏固記憶。
古詩文,背誦后更易理解,理解后還會記得更牢固——當然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腦信息存儲得越多,而且會養成樂于記憶的好習慣。當然,強記和死記并非同一概念。
勤寫
不只是寫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記、聽課筆記、讀書中的圈點評注、整理摘抄都屬于這個范疇。
寫本身就是較高層次的記憶,我們有這樣的體會:寫作文,先打腹稿,再寫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謄寫時,不看初稿就能寫完。原因是,動筆綜合調動了各種器官,并進入記憶的高級階段,“好記性不如賴筆頭”不無道理。
八年級語文學習技巧
課文預讀“兩步法”
學習語文的第一步就是預習。預習的好處很多。你養成預習的習慣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學習新課,而且還能提高自學語文的能力。有人作過這樣的比喻:掌握好預習的方法,就像獲得一把“金鑰匙”一樣重要。在這里,“金鑰匙”就是指自學能力。
八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的:
1、掌握13個生字,理解“無憂無慮、任憑、豐富多腔、遭殃、責打”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大花貓的古怪和它小時候的可愛。背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貓的資料。(比如貓屬于哪一類動物?有什么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認識貓。
(貓:哺乳動物,面部略圓,軀干長,耳殼短小,眼大,瞳孔隨光線強弱而縮小放大,四肢較短,掌部有肉質的墊,行動敏捷,善跳躍,能捕鼠,毛柔軟,有黑、白、黃、灰褐色。據說貓還是老虎的師傅呢?)
2、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老舍先生寫的《貓》,讀題。
二、學習生字詞
(一)黑板上學習生字。
(二)看投影,讀詞語。
三、學習課文
(一)理清條理
1、作者分別寫了什么時候的貓?分別在哪幾個自然段中?
2、每個自然段都寫了貓的什么特點?
第一自然段:寫大花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寫大花貓的高興與不高興時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寫大花貓又膽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寫大花貓小時候很淘氣。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學第4自然段,讀懂什么就說什么?
生匯報讀懂的內容。
學生A:讀懂了小貓很淘氣,好玩。
師引導:哪些句子描寫小貓淘氣,好玩?找出來,讀一讀。
引導朗讀:要讀出小貓的可愛。
學生B:讀懂了小貓很勇敢,很堅強,不怕摔,不怕疼。
師引導:把這些句子找出來,讀一讀,讀出堅強、可愛來。
學生C:讀懂了小貓很淘氣,折騰得花草枝折花落。
師引導:對,把句子找出來,讀一讀,讀出淘氣來。
2、歸納引導。
(1)這么淘氣的小貓,如果是你家的貓,你會怎么評價它?根據老師的指示說說。
這是一只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樣評價它的,從文中找出兩個詞語來評價它。
[生氣勃勃、天真可愛]
(3)你讀了課文和老舍先生對貓產生的感情一樣么?說一說。
(喜歡、喜愛)
(4)大家一起讀一讀第4自然段,注意讀出喜歡的感情。
五、小結
一只可愛的小貓,全身都洋溢著淘氣與生氣,它長大后會有怎樣的表現,我們明天再學。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昨天,我們學了小時候的貓,現在大家來完成一項練習。
小時候的貓很(淘)(氣),它是那樣的(生氣勃勃),(天真可愛),我非常(喜歡)它。
2、今天我們來學習長大了的貓。
二、講讀第1—3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說說課文圍繞哪一句話寫?
(我們家的大花貓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2、大花貓的古怪性格體現在哪?讀第1—3自然段,找一試,用波浪線畫出來。
學生匯報。師提煉要點,板書:
老實貪玩盡職
溫柔可親一聲不出
膽小勇敢
3、自由讀第1自然段表現貓“古怪”句子,注意自己在品讀時的感受。
4、師生互動,交流感受,體會古怪。
(1)抓住“乖”,類比生活體驗,品味讀好寫貓“老實”的句子。
(2)品味貓貪玩表現時引導想象:貓貪玩出走后,會有誰用什么方呼喚貓回來?
(3)品味“屏息凝視”
①結合插圖先說說什么叫“屏息凝視”。
②“屏息”是否就是不呼吸了呢?
③連幾乎聽不到的呼吸聲都要控制,那讀的時候應該怎樣讀?(生練讀)
④同學們,我們找準目標,屏息凝視,體驗10秒鐘。交流感受
⑤體會“一連”“非……不可”:同學們,“一連就是幾個鐘頭”是個什么概念呢?就按三個鐘頭來算吧,三個鐘頭是多少分鐘?(180分鐘)又是多少秒?(10800秒)是10秒鐘的多少倍?(1080倍)而我們剛才才體驗了10秒鐘啊!(生激情朗讀)
(4)小結:在盡職這一點上,我們大家都該向貓學習。
5、整體回顧讀第1自然段,體會貓的確古怪,但又著實可愛。
6、自由讀第2、3自然段,邊讀邊想哪兒寫得好,一會兒我們來交流一下。
7、多種形式理解讀含有“蹭、踩印、小梅花、豐富多腔”等重點詞語的句子。
8、總體賞讀,熟讀成誦。
三、小結。
指導重點:
(1)想象母雞和雞雛所面臨的危險,了解母雞警戒的原因。
(2)指導朗讀描寫母雞“警戒”的句子,感受母雞的愛子心切。
(3)想象母雞警告雞雛的語言,體會母雞的勇敢。
(4)設疑:母雞挺著脖兒表示出世界上沒什么可怕的事,為什么還要“警戒”?母雞到底怕嗎?
(5)提煉作者對母雞態度變化的原因,了解母雞的叫聲即它的語言,也是與雞雛交流的方式。
6、學習第6小節,體會母雞的慈愛和辛苦。
指導重點:
(1)借助對“緊叫、一點兒”兩詞的理解,體會母雞“緊叫”所表達的意思。
(2)設疑:“叫”與“教”的區別,體會母雞的辛苦。
(3)聯系上下文,設疑:母雞到底怕公雞嗎?
(4)體會“緊叫”的“緊”字的妙用,感受老舍的語言魅力。
7、學習第8小節,再次體會母雞的辛苦,任勞任怨。
指導重點:通過對“頂尖銳、頂凄慘”的理解,體會母雞“啼叫”所表達的意思。
8、學習第7小節,體會母雞的辛苦與慈愛。
指導重點:
(1)學生自主感悟,交流反饋其讀懂及讀不懂的內容。
(2)體會“——”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變化。
四、總結全文,升華母愛
(一)理解“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義。(板書:英雄母親)
(二)進一步體會“我不敢再討厭母雞”的原因。
八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6
第1課時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并背誦課文。
2、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
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一、導入新課
“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掌握背景,疏通課文文意
1、背景介紹。
本文節選自《禮記正義》。《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
2、分類積累,疏通文意。
(1)正讀音
嘉肴(jiāyáo)自強(qiǎng)兌命(yuè)學學半(xiào)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雖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強也(自我勉勵)
⑤雖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學相長(增長,促進)
⑦是故學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異義詞
①雖有嘉肴(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4)翻譯下列句子
①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親自品嘗,就不會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②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確:因此只有學習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明確: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勵。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主旨
1、開頭“雖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確:從反面設喻類比,為引出下文觀點做鋪墊。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論述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4、“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明確: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說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后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系: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后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并非并列關系,而是主從關系。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師說》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只是“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而已,這節課上我們師生做到了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不足之處字詞基礎梳理中,部分同學對古今異義詞的理解和記憶不夠,在課堂提問環節中有點跟不上,這個需要布置相應的練習,爭取在學習過程中消化吸收。
第2課時
1、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一、導入新課
儒家學者早在20__多年前就曾對社會進行了美妙的設想,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所勾勒的理想社會。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
選賢與能(jǔ)講信修睦(mù)幼有所長(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謀閉而不興(xīng)貨惡其棄于地也(wù)
2、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停頓和語氣。
3、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義。
4、教師點撥。
(1)通假字
①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舉,選舉)
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
(2)古今異義詞
①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寬闊的道路。)
②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返回,回歸。)
③盜竊亂賊而不作
作(古義:興起。今義:做某事,從事某種活動。)
④是謂大同(古義:代詞“這”。今義:常用作判斷詞,或與“非”相對。)
(3)一詞多義
①閉:A、是故謀閉而不興(閉塞)
B、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關閉)
②謂:A、是謂大同(動詞,叫作)
B、予謂菊(動詞,認為)
教學提示
鼓勵學生體驗觀察社會,說說自己對“大同”社會的見解和感受。
目標導學二:研讀課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據文義,全文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根本特征),是總說,以下幾句是分述。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確:“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會的準則,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大道之行”,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3、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做解釋。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因材施教,簡化教學環節。已有注釋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讀,沒有再講;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譯成現代漢語。
不足之處拓展討論后沒有及時予以肯定和評價,這樣會影響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下次課堂上的拓展延伸會格外注意這一點。
八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有感情朗讀課文,熟讀并背誦。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2、通過點撥、討論、分析講解,鑒賞詩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一、導入
中國是詩的國度,在中國古代詩歌這條道路上出現了不少名家,詩歌寫作的體裁也得到不斷拓展,由此產生了許多風格迥異的派別,比如:
1、浪漫派,以抒發個人情懷為中心,詠唱對自由人生個人價值的渴望與追求。詩詞自由、奔放、明白、順暢、想象豐富、氣勢宏大。語言主張自然,反對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獨酌》、《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
2、現實派,詩歌藝術風格沉郁頓挫,多表現憂時傷世,悲天憫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來都繼承了杜甫的寫實風格,代表詩人杜甫《三吏》、《三別》、《兵車行》
3、山水田園詩派,體裁多為青山綠水,自然風光,風格多為恬靜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淵明、王維《山居秋瞑》、孟浩然《過故人莊》等。
4、邊塞詩派,體裁多為描寫戰爭與戰場,表現保家衛國的英勇精神,或描寫雄渾壯美的邊塞風光,奇異的風土人情,又或描寫戰爭的殘酷,軍中的黑暗,戍守邊疆的艱辛,表達民族和睦的向往與情懷。代表人物有高適《別董大》、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維《使至塞上》等。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也是古詩,請同學打開課本《詩四首》,讓我們一起來回味一下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陶淵明對和平、安寧、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再來學習陶淵明的《歸田園居》一詩,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是我國田園詩的開山鼻祖,寫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曾經做過幾任小官,41歲辭官而歸,從此居住在農村,參加田間勞動,63歲去世,這首詩是在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朗讀課文
2、學生正音、劃節奏并自由朗讀課文。你們在這首詩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學習
1、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
(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2、詩人到田間干什么,用了多少時間?
(鋤草,從“晨興”“帶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
小結:詩的前四句寫了給豆鋤草一事,交代了種豆的地點,“南山”指廬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鋤草的原因,草長得茂盛,把土里的營養都吸收走了,豆苗長不起來,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作者一大早就去鋤草,“興”,起的意思,“晨興”就是早早起來;“理”清理,清除,“荒”,雜草,“穢”田間的雜草,第五句說自己歸家之時已是月兒初升之時,“荷”擔的意思。
3、第五句中“道”是怎么說的?為什么開頭不說,在這里才說它狹而草木深?
(詩人的歸途)(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濕)
4、作者為什么要寫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詩人整日勞作的艱辛,烘托出詩人堅定的歸田愿望)
小結: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身歸隱的愿望,盡管勞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歸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現了他的意愿,生動的表現了詩人自然樸素的風格。
(二)探究學習
1、這首詩可分幾層意思?
(三層意思:種豆的地點及勞動結果;勞作的辛苦與執著;自己的田園之樂。)
2、“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的是什么?
(田園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3、、這首詩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田園生活的喜愛,享受田園之樂的愜意、閑適的心情。)
4、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這首詩的畫面。(結合人物身份、舉止、心情)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因體力不支,農藝不精,所以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六、布置作業
預習《使至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