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魯迅的讀書筆記
關于魯迅的讀書筆記篇1
五四新文化運動留給國人的是反帝反封建,而他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奠基人。他用白話小說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評擊,他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他,就是魯迅。
從魯迅的雜文中可以看出魯迅一生中思想最成熟的歲月,也可以說傾注了他大部分生命與心血在此創作中。翻開《魯迅雜文選》,認識到愛國的偉大文學家最受爭議的一面。
初讀魯迅的雜文,讀到的也許是對它的不理解,但漸漸的發現雜文取材廣闊、形式自由、短小精悍、語言精煉,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結合和完美統一,形成的是魯迅獨特的風格。
魯迅的雜文被稱之為“諷刺的藝術”。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一是夸張。從中看出,他將日常生活中“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惡”,但又是“常見的,平時誰都不足為奇的”人或事,“用了精煉的,或者簡直有些夸張的筆墨”藝術地寫出某一群人的真實來,有意識地夸張被諷刺對象的某一方面,使起特點格外突出,達到諷刺目的。
魯 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二是反語。從表面上看是對于人或事物的肯定和贊美,而實際上是否定以及諷刺,這種手法往往用來表達憎恨和憤怒的感情,具有強烈效果,讓人讀起來,不禁為之一笑,就如魯迅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因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便迎頭一擊。”
諷刺藝術之三則是比喻。魯迅的雜文中可以看出有政治的特點,但并不是完全系統地進行論證,而是經常以比喻手法,形象生動含蓄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態度。這些比喻使得文章讀起來具有強烈感染力和諷刺意味,有種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的作用。
魯迅雜文的諷刺藝術之四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用對方的話來攻擊對方,找出對方相矛盾的說法和行為來諷刺對方。
乍看雜文,分成了許多小標題。第一篇的《熱風》是第一本雜文集;第二篇《華蓋集》作者將迫害和圍攻比喻成交華蓋運,在調愾中體現了辛辣的諷刺,表現出對敵人的藐視和嘲弄;《墳》則是一種比喻了;第四篇《而已集》表達他對敵人的極大憤慨和決心用手中的筆同他們斗爭的決心;而《三閑集》可看出魯迅先生明確批判立場和針鋒相對的批判作風;《二心集》則表明了自己對統治者懷有“二心”,與他們勢不兩立而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的決心和勇氣;《偽自由書》以時事短評為主,這是運用反語;《南腔北調集》以作為對那些無聊文人攻擊的回答;輯入《花邊文學》里的雜感,全部是以在報刊上發表過的短評,是魯迅對于社會批評的進一步開拓;《且介亭雜文》表達了先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會的憤慨和帝國主義丑陋行徑的不滿;最后一篇《集外集》可看出是作者對其作品的態度。
每個人的思想是不同的,而魯迅通過雜文這把鋒利的“劍”來反映他的思想和實現他的革命目的。他的雜文,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是匕首,是投槍,是能和讀者同殺出一條生存血路的東西”。
雜文給的啟示數不勝數,讀完魯迅先生的雜文似乎看透了中國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思想……最后只能感慨一句:雜文一點兒也不雜,而是完美的思想統一!
關于魯迅的讀書筆記篇2
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小說在藝術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魯迅所說的“格式的特別”。
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借實行虛,以虛證實。小說選取狂人作為主角是個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里,一切都已經習慣了,一切都視為當然。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是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是我國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還擔心讀不懂,翻開第一頁,靜靜地讀了起來.......
文章不是很長很長,分為好幾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寫,就像是日記一樣,從這個“狂人”的日記中,我們看出了一個人吃人的社會,所有人都想著如何去吃人,就連自己的親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驚險的一天,都有人惦記著要吃你,描寫出了一個可怕無情的人吃人的社會,黑暗恐怖讓人害怕的一群人,讀來讓人膽戰心驚。
然而一個文本在它被創作完成之后,便脫離了作者成為獨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時代中,不同的讀者將會有不同的解讀出現。正如世紀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記》可以解讀出的第三層意義:這就是狂人“對人類的深層批判”。
依然是通過“狂人視角”關照周圍世界的真-相:敢于對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發現了人與人之間提防、傾軋、殘殺,并且已經成為一種難以扼止的惡性循環: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都用著疑心極深的眼光,面面相覷。……于是狂人呼吁人類和睦相處:去了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飯睡覺,何等舒服。這只是一條門檻,一個關頭。然而:他們可是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師生仇敵和各不相識的人,都結成一伙,互相勸勉,互相牽掣,死也不肯跨過這一步。絕望當中狂人吶喊、呻吟,發出“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
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這個社會多么的無情和殘酷,不顧親情,什么都不顧,只是去想著如何去吃人。
聯系魯迅先生所處在的時代背景可見當時真是的社會就像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人吃人,殘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樣,毫無防抗之力,而那時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殘酷無情。生活在這樣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國人的心早已沉睡,魯迅先生就是用這樣的文章來喚醒國人的心,使中華民族站起來,奮起發抗。
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就社會,了解了那時的社會,是我對魯迅先生這個人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關于魯迅的讀書筆記篇3
魯迅不愧是文學大師,寫的文章不但面上有一種意思,更多的是內在的含意,他寫的文章很有味道,讓人細細品味,能讓人悟出道理,但他字面上不表達,全藏在里面。所以讀他的文章能讓人提高一個檔次。
我讀的《狂人日記》便是他的作品之一,故事是這樣的:某人的村子里一人被吃了,吃人的那伙人便盯上了他,之后他發現吃人的那伙人中有他的哥哥,他記得他哥哥以往說過人肉多么好吃,最終他發現一些小孩也盯上了他,他便呼喊:必須還有小孩沒吃過人肉,救救哪些小孩吧。
我覺得吃人的那伙人就像當時的日本鬼子,一些跟著那伙人的人就是漢奸,那些沒被吃的人就是當時的中國人,這篇文章的深處充分表現著當時中國人的軟弱和日本鬼子的囂張,人們人心惶惶就像當時中國上下的情景。這樣的文章能讓人深受啟發,是十分值得我們讀的好文章。
關于魯迅的讀書筆記篇4
魯迅先生作為五四新文化的先驅和中國最偉大的革命家之一,他的作品雖為后世稱頌,可真正繼承其革命精神衣缽的人在當代卻太少。我在幾近成年之時才拜讀他的名作《彷徨》,說來也是慚愧。
彷徨一詞意為“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反映了魯迅此時在革命征途上的迷茫,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時期。里行間充斥著現實與理想的沖突,以及各類人違心的選擇。我個人尤其對《在酒樓上》和《傷逝》感觸極深。
《在酒樓上》講述了主人公與朋友的一次偶遇長談的經過。從朋友的言語中不難發現,他也曾是一個會為了國家前途命運,與他人爭執不下,乃至拍案而起的愛國青年。那是那個時代,甚至當代許多青年人形象的縮影。不得不說,每每想象這樣的人物,仿佛看到了樣板戲的宣傳畫,人人右手舉至胸前的畫面,很理想化。然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他不可免俗地淪為一個麻木為生計的人。結尾的環境描寫——“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中”,前途的不定,心中的彷徨便融于環境描寫之中了。
《傷逝》描繪了涓生和子君兩個虛構人物的愛情故事。實則涓生更像是現實中的魯迅,而子君又何嘗不是許廣平的化身呢?在故事中,原本與主人公同為戰友的子君,最終由于長期持家,抹去了本來鋒利的棱角,以致最后完全退化為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對于涓生的話越來越不能理解。兩人的感情最終破裂,子君的生命也或多或少因此而走向了滅亡。這是魯迅惟一一篇寫愛情的小說,或許魯迅預見了自己與許廣平相似的命運,而破例為自己的愛情提前寫了一篇“緬文”。
以這兩篇小說為代表,再加上《孤獨者》等,都在描述著理想與現實的沖突。革命者因為艱難的生活,忙著尋求生計而忘卻了對于信仰的忠誠,變得馴化,理想與現實的天平向后者傾斜。而當時的社會現實就是許多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看到社會有了一些進步便停滯了,全然沒有馬丁.路德金面對不公時“絕不滿足”的吶喊。國民性中的種.種劣根性,是魯迅一生的敵人和口誅筆伐的對象。然而今天呢?我們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嗎?只能慨嘆一句偉人已逝!
關于魯迅的讀書筆記篇5
屋里不時會發出一點動靜,那是飛蟲撞擊窗戶玻璃的聲音。有時還有飛蛾撲向油燈慘烈身亡的聲響。但更多的仍是安靜。屋子里的人在寫東西,他已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或許是他已經快完稿了吧。不經意,聲響驚動到了他。他輕輕放下手中的筆,對著青油燈,習慣性地點燃了一支煙,看著眼前這悲壯的一幕,陷入了深思。許久,皺一皺眉頭,輕輕嘆口氣,緩緩的吐出煙霧。而后望了望窗外黑而高的夜空,看發白的月亮,聽夜游惡鳥的聲音。
這就是我眼中所敬仰的魯迅先生。
讀魯迅的書,必須也是在深夜,最好也抽煙。魯迅先生抽煙是為了提神,是為了保持大腦興奮以更好的思考與寫作。這樣的例子中外并非少見,典型的還有美國的海明威。他為了寫作是每天都要喝許多咖啡的。據說晚年多病,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咖啡慢性中毒。我說抽煙其實是為了說明讀文章時必須百分百的的投入到文章里面,必須身臨其境,和文字里的靈魂和為一體,才能感受文章的妙處。而并非給大家找吸煙的理由。其實,我是對吸煙很反感的。況且,我也不必用吸煙這種方式來使大腦興奮,因為我的大腦可以一直都很興奮。特別是入夜。
魯迅的書我還是讀少了點。不過最近在看《魯迅的散文.詩全集》。看了挺久才看完《野草集》,在這里就說說自己的讀后感吧,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切磋。大家一同探討。不足之處還望指點。
讀魯迅的《野草集》就像是在品嘗一種不知名的果子。入口有點澀,有點苦。單憑這味道就覺得這果子著實結得不易。好似經歷了許多年許多載的風霜雪劍嚴寒酷暑,才得以艱辛的修成正果。可是這種苦澀味道并非讓你嘗不下去,反倒是吸引著你一口咬萬還想再咬一口慢慢品嘗。嘗著嘗著,你會發覺這非同一般的苦澀滋味似曾相識,但你又記不清是在哪里嘗過。這里面的妙處只有用心品嘗的人才能體會得出的。其實更難得是在這淡淡的苦澀味道里還滲透著一種醇厚的甘甘的滋味。這個滋味比橄欖的甘味兒還要再妙一些。我想在魯迅先生的文章里應該有許多這樣子的。平易樸實的文字里娓娓地道出魯迅先生心里的話。而話里又包含著先生深刻的思想。所以吃了這個果子后,你會驚覺你的身心會舒適許多。這就好比一人在歷經千辛萬苦跑完馬拉松后的那種脫胎換骨的感覺。而你的自身,你的靈魂“則永遠沉浸于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有人說《野草集》這本小本子是魯迅先生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最高峰。本子里篇篇都是精華之作。我這般含英咀華,確實品了些好滋味出來,看來果然名不虛傳。
關于魯迅的讀書筆記篇6
魯迅是無人不曉的大作家,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后改名樹人。1918年,他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經過這本書,我發現他的文章很有特色,必須很認真地去看,一不留神就會看不懂,也是很值得揣摩的文章。
“狂人”也就是“瘋子”。他先懷疑趙貴翁和街上的男女老少要吃他,又覺得他大哥也要吃他,甚至還猜測他的妹妹就是被大哥他們吃掉了。我看這篇文章的第一感就是恐怖、嚇人。看著看著就像被它迷惑了似的,懷疑是不是真的有人是吃人的人。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呀!竟然能把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狂人。異常是文中最終一句話:救救孩子……喊出了魯迅的心聲,千萬不要讓下一代的孩子再遭受這樣的不幸。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很慶幸生活在此刻這樣完美的社會里,真的很珍惜此刻的生活,此刻的學校和朋友們。
關于魯迅的讀書筆記篇7
讀了魯迅先生的《吶喊》,感覺讀過那么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后蕩氣回腸,久久不能忘懷。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為了功名盡折腰。《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后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梁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幸免于難,這是多么諷刺!
孔乙己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著特殊的經歷,他受著科舉制度的殘害,在他的心中考上科舉是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這是再幼稚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自認為自己有點文化基礎,與其他的勞動苦工不同,以此來偽裝自己,顯示出一副不上不下、與眾不同的“姿態”。但只有在酒店中他才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因為平常他都是替別人抄書,跟比自己有錢有勢的人在一起,所以只有到魯鎮的酒店里去他才能感到滿足,得到一種虛榮心的滿足。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征。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伙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后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
關于魯迅的讀書筆記篇8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首次捧起魯迅的《散文集》,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園》的生活,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有端詳過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烏似乎聽說過……被嚇唬到的神話故事總算是聽到過幾個,但是卻再也想不起來。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連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紛飛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只是現在,倒寧愿忘記那場雪了呢,因為沒有樂趣,只有被約束的難受!
與我們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許要難過上許多倍。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于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蕩,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于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么的寬松。可是,也不得不說,以當事人孩子們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接受所謂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沒有一點興趣,很累,很累。不再能夠體會,究竟什么才是我們的快樂。
《朝花夕拾》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郁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