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拓展教案
六年級語文拓展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4個字。認識兩種筆畫和1個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陽光的美好與寶貴。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
信息資料
1、生字卡片、課件或掛圖、樂曲磁帶、《種太陽》歌曲磁帶。
2、絲綢被面或圍巾。
3、課前布置學生觀察陽光,充分地感受陽光。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想象:教師播放音樂(帶有鳥鳴水聲的舒緩樂曲)。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教師抒情描述:清晨,一輪_從東方慢慢地升起來,陽光立刻灑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陽光,你早!聽,鳥兒唱起了歡快的歌!看,禾苗、小樹、小河在向陽光招手!我拉開窗簾,哎呀,陽光一下子跳進了我的家!我想和陽光握手,陽光用它那溫熱的大手撫摸我的小手心!同學們,請睜開你明亮的小眼睛,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覺到了什么?(板書課題)
(音樂感染力。和諧的音符與優美的文字,給孩子們創設了樂于接受的情境,活潑民主的課堂氛圍。讓他們在想象的空間里思緒飛揚,在獨特的感受中暢所欲言,點燃他們求知的_,)
2、感受:同學們,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到外面去尋找陽光、感覺陽光的溫暖好嗎?(帶領學生到室外,指導學生尋找,哪里有陽光?陽光下都有什么?你在陽光下有什么感覺?回到課內交流,揭示課題。)
(大自然的奧秘無窮無盡。把學生帶進大自然中去仔細觀察、體驗,讓他們身臨其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生活中積累語文,并且感受到有大自然的可愛和美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對話平臺
欣賞
播放課件,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讓學生感受課文的文本美,與大自然的美互相呼應。)
識字
1、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自己想辦法認識它。
(培養學生邊看書邊動手、動口的習慣,自己解決讀書中遇到的困難。)
2、我們要認識哪些生字,你能告訴大家嗎?(指名讀生字,認識幾個就讀幾人個。)
(識字要有一個過程,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循序漸進。)
3、哪些字在字音和字形上容易出錯或與別的字混淆你能當小老師提醒大家一下嗎?(注意提示認識新偏旁“阝”。)
4、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小組內互考,如果誰遇到不認識的字其它同學要想辦法幫忙教會他。練習“開火車”認讀生字。
5、游戲:猜猜猜。(看老師的口形,猜猜發的是什么音,看誰的生字卡片舉得快,猜得對。)
(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時間,充分讓學生自學--小組學--匯報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朗讀
1、自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讀后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匯報讀:指名讀、組內讀。
3、接力讀:每人讀一自然段,比比誰讀得好。
4、選擇讀:你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
(以讀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對朗讀的評價。)
寫字
1、出示生字“也、長。”指導認讀,用“也”練習說話。
2、小組討論:觀察田字格中的字,說說這兩個字的筆順和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匯報:提示:“長”字的第一筆是“撇”,第二筆“豎提”是新筆畫,注意區別它和“豎勾”有什么不同。
4、教師范寫。
5、學生在描紅的基礎上臨寫,想寫幾個就寫幾個,每個字都要盡量讓自己滿意。(教師個別指導。)
6、選出自己認為最滿意的字組內評議。
(練字貴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數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質量上的要求。教師要詳細指導寫字的基本筆畫、筆順規則,要求每一個字、每一個筆畫都要盡量寫好。)
六年級語文拓展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云、公、車”3個生字。認識“”和3個偏旁“矢、八、鳥”。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學習朗讀問句。
3、了解動物尾巴的特點,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練習朗讀和識字。
教學難點:讀好問句。
教學方法:談話法、討論法、探究法等綜合運用。
課前準備:
1、“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孔雀”的圖片。
2、生字卡片。
3、黑板上大森林場景的布置。
4、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收集有關動物的文字、圖片資料,留心有關動物尾巴的特點。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疑激趣,談話揭題
(師指著黑板上大森林的場景)今天一大早,森林里就鬧哄哄的,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讓我們去看看吧!
1、出示拼音課題,讓學生拼一拼,猜一猜。(指導讀好“巴”的輕聲)
2、師在拼音下書寫生字。(再指名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讀通課文。(師巡視,注意讀書習慣的培養)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一聽?
指名讀--評議(隨機引導學生讀準“松、最、鼠”等平翹舌音)
3、同桌互讀檢查。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路
1、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出本次參加比尾巴的隊員,用“--”劃出。
2、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句式表述。(生邊說,師邊貼各種動物圖片)
句式參考:(鼓勵不同的說法)
a、參加比尾巴的有()、有()、有()、有()、有()、還有()。
b、參加比尾巴的有()、()、()、()、()和()。
c、()、()、()、()、()和()參加了這次比尾巴。
四、趣味識字
接下來,我們來做個游戲,名稱是“生字寶寶找主人”。要想找對主人,就必須先認識生字寶寶,對嗎?
1、老師貼出生字卡片,請小老師自由選擇自己會讀的“字寶寶”教給大家。
2、游戲開始,把生字卡片發給學生,請學生把生字卡片貼到相關動物圖片旁,并說明理由,教大家讀兩遍。
3、通過比較異同,學習“巴”和“把”、“公”和“松”。
4、學習新偏旁“矢”、“八”、“鳥”
五、書寫指導
1、自由描紅各一個,想想寫好這三個字要注意什么?
2、引導發現寫好這三個字的關鍵。(“云”第二筆要寫長,落在橫中線上。“公”上面的“八”開口度要適中。“車”最后一筆要壓在豎中線上。)
3、各寫三個。
六、你還能給這些生字找朋友嗎?(擴詞)
七、在《找朋友》的歌聲中結束本堂課
六年級語文拓展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能夠認真漂亮的書寫本課六個生字,準確認讀本課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黃河象化石的情況以及發現挖掘的過程
4、能有簡單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5、學習作者說明方法的準確性。
6、欣賞科學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學家假想的有理有據。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黃河象骨骼化石的圖片;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化石的資料、搜集黃河象化石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交流資料導入
1、師:先來看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幻燈出示化石圖片)這些都是——化石。關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化石的資料)
2、出示黃河象化石的圖片。你知道這是什么化石嗎?對,這是古代黃河象的化石。你對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黃河象化石的資料,其他學生注意傾聽,及時補充。
3、看來同學們在課前都認真的搜集了資料,為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23課黃河象。(板書課題)一起來讀讀課題。這是一篇科普散文,這樣的文章我們在課前搜集相關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檢查預習
1、學習課文之前先來檢查一下我們對本課生字詞的預習情況。(出示本課生詞指名隨機認讀,隨機抽查個別詞語的理解。)在預習中,你還有不理解的詞語嗎?打開書在小組內交流不理解的詞語,有沒有小組里解決不了的?
2、我們本課一共有六個字要求大家會寫。打開寫字課本。我們已經讓大家臨帖并寫了一個。現在我們看一看這六個字按結構分可以分為幾組?先來看左中右結構的這三個字你認為在寫的時候應注意些什么?左右結構的呢?最不好寫的要數半包圍結構的這個腐爛的腐字,跟老師一起先寫一下。好拿起筆把,按我們剛才說的再來寫一寫這六個字。與你預習時寫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顯的進步。
3、字如其人,寫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益。其實只要我們仔細觀察,用心去寫就一定能把字寫好看。看我們不都是進步了嗎?
4、好下面我們打開書,我請同學們來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傾聽一他讀得準確嗎?二思考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關于黃河象的哪些內容?(指名讀文)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文向我們介紹了關于黃河象的哪些內容?(隨生回答板書:化石樣子、假想來歷、發現挖掘)請你根據這些內容把課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雙豎線標出來。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一下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我們來看一下文章的敘述順序,你認為應該先寫什么?再寫什么?而本文卻是先寫黃河象化石的樣子,再寫科學家假想化石的來歷最后寫化石的發現和挖掘,這在寫法上屬于倒敘的寫法?你知道為什作者要把黃河象化石的樣子放在文章的開頭來介紹嗎?(為了突出化石的樣子,說明黃河象化石的樣子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細讀課文,品詞悟情
1、那我們就先來讀讀文章描寫化石樣子的第一自然段。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黃河象骨骼化石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有印象,你是從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畫有關語句寫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
(1)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長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感受到黃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們教室還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長八米教室長。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這里恐怕屋頂都要漲破。你怎樣理解除了尾椎以外這句話?(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是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三米多長的大象牙重有三噸,得用載重噸的大卡車去拉。你怎樣理解甚至?(舌骨很難發現也能保存著,說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一百多塊的腳趾骨,連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沒有失掉可見完整。大到三米長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長得腳趾骨都保存著,可見它的完整。
3、作者為了說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數字來說明,這在說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我們來再讀讀這三句話,感受一下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的準確性。
4、人們站在這樣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頭大象這昂首闊步向前跑。(出示圖片)你能用自己的話把你看到的這具化石的樣子介紹給大家嗎?結合第一段的內容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給大家介紹。
5、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的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是很少見的?為什么能這樣完整的保存下來呢?(死后沒有被移動過)你怎么知道的?
6、一起來讀一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出示問題:黃河象化石是怎樣被發現的?因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來。
7、化石全部露出來了,人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一頭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腳踩著石頭。課件出示: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象(),從它各部分骨頭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沒有被移動過,這都是科學家們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隨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據。科學家的推想是有根據的。那么科學家又會我們假想出怎樣的一個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節課我們再去欣賞吧!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2、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學習第二部分
1、出示:從它站立的姿勢,可以想象(),從它各部分骨頭相關聯的情況,可以推想()。
2、科學家根據發現時黃河象的樣子為我們假想樂樂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自由讀課文的2——5自然段。
交流;
1)想一想每個自然段都寫了什么?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
2)歸納總結出:因為天氣的炎熱才有象群的疲勞和干渴,才會有老象因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歲月的變遷使之成為了化石。
3)體會科學家假想的條理性。
4)同桌試著講一講這個故事。
3、科學家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假想?
聯系最后一段的內容說一說。
三、課外延伸
1、找一找這樣的科普文章讀一讀
2、為黃河象設計解說詞,寫一寫。
四、綜合提升
自己試著假想黃河象化石的來歷,寫一篇小故事。
板書設計:
黃河象
化石樣子——高大完整
假想來歷——有理有據
發現挖掘——科學有序
六年級語文拓展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順序。
2.通過品讀文中的重點語句,體會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內涵,學會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困境快樂、健康地生活,同時學會關愛,學會自強。
重點難點 :
在讀悟中,抓住以小樹為線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領悟人物的精神實質。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身殘志堅,又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呢? 學生交流資料
師出示相關人物圖片,其實,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殘疾朋友非常堅強、樂觀他們頑強地與命運抗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樣一個故事。(板書課題《成全一棵樹》)
誰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學生作答,教師總結)
2.看到題目,你想了解哪些內容?(誰成全了一棵樹?那是一棵怎么樣的樹?為什么要成全這棵樹?成全樹的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來解答疑問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初讀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由讀課文) (指出容易讀錯的字: 拎lī 拎水 怔zhèg 怔住 綽chuò 綽號)
2.課件出示再讀課文,掌握主要內容。
(1)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樹僅僅指樹嗎?誰成全誰?這棵樹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還是母親。并說明理由。
3.交流預設
(1)本文講的是一位母親在春天里將幾棵樹苗栽在門前,她那有腿殘疾的小兒子請求母親種下了一棵被丟棄、快枯萎的小樹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樹苗茁壯成長,母親也改變了想法,將兒子送到了學校。小樹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標題語意雙關,一棵樹不僅僅指樹,還指那個殘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樹(明線)母親成全孩子(暗線)。一棵“本來已經失去了資格的”“又瘦又小,甚至還有一些枯萎”的小樹苗,在孩子的驚心照料下,茁壯成長,“比別的樹更青春,更挺拔。”一個“一出生就殘疾”的孩子,在母親的精心培養下,在母愛的滋潤下,“成了一位的作家。”無論孩子還是母親,她們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樹!
(3)明確:理由充分即可,教師要引導到全文主旨上來。
三、細讀課文,品味人物情感
1.孩子成全了小樹。
(1)a“那樹苗是她丟棄的,又細又小,甚至還有一些枯萎。”
b“孩子舉著樹苗,滿眼都是渴求。”“孩子喜悅極了……比母親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給他澆水”
讀了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師總結明確:孩子由小樹想到自己,自己就和這棵小樹一樣不被人重視。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憐讓這個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愛護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親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給它澆水”
c“孩子經常給小樹澆水。”
d“上了學??水塘和樹之間。”
f“那樹長得高,長得快??撿牛糞為他。”
他精心照料小樹的同時,也在悄悄的實現著自己的心愿。他是憑著自己堅強樂觀的心態在成全著自己。
2.母親成全孩子
(1)“這棵樹能長大嗎?母親的目光是復雜的……長成一棵大樹。”
(2)“這年冬天,母親做了一項龐大決定……讓這個孩子進私塾。”
為什么母親的目光是復雜的。又是什么促使母親作出了讓孩子上學這項重大決定的。
(學生交流)
師總結明確:就是這棵被丟棄的樹所牽動的母親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來就殘疾,她為孩子的前途擔憂,所以目光是復雜的。
而母親又從①孩子本人為種那棵樹挖了一個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著水桶認真澆樹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給那棵樹喂牛糞。看到了孩子那顆發奮圖強的心,她要給這個孩子機會,就像給那棵小樹機會一樣。他信托孩子會像小樹一樣剛強地生長,會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她相信小樹能長大,本人的兒子也會成長。
3.課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現,說明了什么?(學生交流)
師總結明確: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殘疾體征,后幾次的描寫能則顯示她的性格特點:身殘志堅、快樂陽光、樂觀自信、自強不息。
4.課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顆樹?
一個孩子救活了一棵險些被丟棄的小樹苗,使之成長為一棵大樹。母愛讓一個可能處于社會邊緣的殘疾孩子,成長為一名成功人士。無論是孩子,照舊母親,他們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樹,成全一個生命。
5.感受著人物的情感,帶著本人的領會配樂朗讀全文
四、回顧課文,融情入心
從孩子、母親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閃光的品質?
簡要總結:男孩形象:堅強、樂觀、執著、有恒心、
母親形象:無私、偉大、公正
五、拓展
學了課文,你有哪樣啟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面對困境快樂、健康地生活,要學會關愛,學會自強。
課下的時候我們可以搜集一些身殘志堅的文章來讀一讀,進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質。
板書設計:
9 成全一棵樹
孩子 成全 一棵樹 明線 母親 成全 孩子一生 暗線 身殘志堅、快樂陽光、樂觀自信、自強不息
六年級語文拓展教案篇5
一、激情導入
1、師: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畫,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從甲骨文、鐘鼎文、篆書、隸書一直到現在的簡化字中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綜合性學習,我們了解了甲骨文,知道了鐘鼎文,也領略過篆書、隸書。但你能把最原始的甲骨文與現代的簡化字相聯系嗎?
2、猜字游戲(12生肖)。
3、談感想:
當這兩種文字同時出現在你眼前時,你有什么樣的感想呢?(自由談)
二、學習課文
1、導入揭題:
是呀,漢字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它讓每一個中國人為之動情。今天讓
我們一起來讀一篇由詩人劉湛秋寫的散文《我愛你,中國的漢字》。
2、自讀課文:
3、思考:
把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認真體會作者熱愛漢字的感情。
4、討論交流,指導朗讀:
第一段:“它們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笑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
(體會兩個比喻句。把漢字比作孩子和鮮花。你覺得漢字還像什么?)
第二段:風韻和變化:
⑴(生找到“太陽”、“月亮”這類詞)師:在作者的眼里每個字有著不同的風韻。你有沒有和作者同樣對漢字的感觸嗎?(學生用“看到……感觸到……”展開聯想來說話。)
⑵小結:
是呀,這些用筆畫組成的美妙圖畫,這些由橫豎構成的奇妙組合,同人的氣質多么相近。它們在瞬間走進想象,然后又從想象流出,只在記憶中留下無窮的回味。這是一些多么可愛的小精靈呵!
⑶體會書法中漢字的變化。
①師:是呀,書法是漢字最直接、最完美的表現形式。它是一種獨特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瑰寶,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書法讓漢字更充滿了生機,更具有了無窮無盡的變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欣賞書法作品體會括號中的四個詞。)
②你還能用其他的詞來形容這些書法嗎?
(浩如煙海、揮灑自如、熱情奔放、豪邁恣肆、柳公權的書法骨力遒健,結構勁緊;顏真卿的書法端莊雄偉,氣勢開張。飄逸通達、行云流水。)
③走近沙孟海:
師:在我們寧波有一位世界的書法家。(簡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給我們帶來的作品。
(請生給每幅作品寫一個詞。)
師:誰能連起來向老師們介紹一下沙老的書法作品。
第三段:音律美:
師:我們讀過《詩經》、《楚辭》,也背過唐詩宋詞,更誦過優美的近代詩。從詩歌中我們感受到了漢字中那跳動的音符,那迷人的色彩。
第四段:總結:
師:漢字多奇妙,它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它以無限活力和奇特魅力吸引著你,它以不同的風韻展示它的靈性。怪不得作者會對漢字如此鐘情,迷戀。正如最后一段中所說;“像……”(生齊讀)
(男女生誦讀。)
三、導學
1、師:在這一主題單元中還為我們的綜合性學習提供了很多的信息,也提出了很多要求。
2、生快速瀏覽“我愛你,漢字”版塊。
3、說說你下階段的綜合性學習想從那里著手呢?
四、總結
每一種文字都是民族的記憶與自豪,方塊文字深深地扎根在我們歷史和民族的土壤里。讓我們繼續遨游漢字王國,去感受那祖國文字的神奇
六年級語文拓展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讀準每一個字,掌握文言文的一般語氣和節奏,理解八則語錄的內涵和現實意義。
2.了解“論語”表達的藝術方法和這些方法所產生的作用(排比的語氣氣勢,比喻的形象意義,對偶的整齊勻稱等)。
3.了解古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以此指導自己的學習。
【學習提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后人尊奉為圣人。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合。首開私立學校的先河,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它對我國思想史和文化史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自漢以來,儒學成為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又是先秦文學語言的總集。
3.《論語》八則內容,以“學習”為中心,分別闡述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內容。
【語句串講】
原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學習知識并按時溫習它,不也是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這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嗎?
要點:“而”順接連詞,相當于“并且、從而”。 “不亦…乎?”反問句式,“不也是…嗎?” “說”通假字,同“悅”,愉快。
原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要點:后面這個“知”是通假字,同“智”,聰明。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對于知識)了解它不如愛好它,愛好它不如以它為快樂。
要點:好,動詞,愛好。 樂,以……為樂。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三個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充當)我的老師(的人)在里面。選擇他們好的(地方)并且順從它,選擇他們不好的(地方)作為自我改正錯誤的借鑒。
要點:“焉”是“于此”的兼音詞,相當于“在這里”。 兩個“其”都是代詞,相當于“他們的”。 兩個“而”都作順接連詞,相當于“并且、從而”。 兩個 “之”也都是代詞,相當于“它”,分別指代前面的“善者”和“不善者”。 “…者”者字結構,成為名詞性短語,相當于“…的”地方、原因等。
原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溫習舊的(知識)學習新的(知識),可以以這種人作為老師。
要點:“故” 名詞,舊的(知識)。 “而”順接連詞,相當“并且、從而”。 “知”動詞,“得到”“懂得”。 “新”名詞,新的(體會和知識)。 “可以”兩個詞,“可”是“可以”;“以”介詞,后面省略“之”(這種人)。 “為”動詞,讀wéi。
原文: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譯:到一年最寒冷的時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要點:凋,凋謝,凋零。
原文: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不要想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利,就作不成大事。
原文: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翻譯:我曾經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所有時間)思考,也沒有什么好處,(與其這樣)不如學習。
要點:嘗,曾經。 以,介詞,省略賓語“之”。
【課文分析】
第一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樂趣和態度。 三句話各有側重。第一句“時習”(按時溫習)是方法;第二句“樂”(樂于與有學問的朋友交往)是情趣;第三句“不慍”(暫時不被人理解卻不怨恨)是態度,更是胸懷。
第二則:闡述了學習的態度(道德)。 一句話中五個“知”字,前四個“知”意義相同,后一個“知”是“聰明”的意思。實事求是,既是學習的態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則:闡述了學習由淺入深的境界。 學習有“知之”、“好之”、“樂之”三個過程,以學習為“樂”是學習的境界。“樂之”必須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礎上。
第四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虛心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唯有如此,才能豐富自己的見識,才能不斷進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被后人廣泛地運用。
第五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 復習已有的知識,接受新的知識,這是“為師”的基本條件。“溫故”是舊知識的鞏固和積累,“知新”是新知識的吸取和接受。
第六則:闡述了為學為人的道理。 本句是打比方,寫“松柏”不畏“嚴寒”,比喻為學不怕艱難,為人不懼逆境。類似的比方有:烈火見真金、路遙知馬力、板蕩識忠臣。
第七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欲速則不達”充滿辯證的思想火花。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一定的規律,學習亦然。任何違背規律,急于求成的心態和方法都行不通。
第八則:闡述了學習的方法。 “吾嘗”兩字說明這是孔子自述學習的經驗和教訓。光“思”而不“學”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六年級語文拓展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9個生字。理解詞語。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文章收尾呼應的表達方法。
過程與方法:給與學生充分自讀自悟的時間與空間,在交流和換位體驗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內核。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孩提時代的純真與美好,深刻感悟“沒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作者與妹妹第二次飼養螞蟻的過程。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作者孩提時代的純真與美好。深刻感悟“沒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這句話的道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課文回顧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們一定記得上節課那對養螞蟻的小兄妹吧!他們找來玻璃瓶飼養了15只螞蟻。可第二天早上全死了。誰記得原因?
板書:“旋緊死”
2、后來兄妹倆決定為螞蟻再做一個新居。為什么螞蟻已經死過一次了,他們還要再次養螞蟻呢?
(預設)因為他們喜歡螞蟻,沒想到玻璃瓶里沒有空氣,螞蟻會被悶死了。而且他們認為所有的動物都能養大,就想把螞蟻養得比蟋蟀和蟈蟈還要大,第一次失敗了,希望第二次能成功。
3、正是這樣。他們懷著對螞蟻無比的喜愛和美好的期待,決定為螞蟻再造一個新居。這節課,讓我們走到兄妹倆身邊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吧!
二、精心研讀理解感悟
1、請大家翻開書70頁,默讀課文的五、六自然段,這次給螞蟻做新居,兄妹倆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畫出有關內容細細體會。可以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這一次給螞蟻做新居他們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誰來說說。
3、(預設)●火柴盒(扎小洞眼的火柴盒)
a(生找到并讀句子:我找來一只火柴盒子,準備為螞蟻們做一個新居。怕它們再悶死,我命令妹妹用大頭針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用來透氣。)第一次螞蟻就是因為不透氣被悶死了,他們想火柴盒上扎了小洞眼,螞蟻們就能透氣了。我從“怕它們再悶死”體會到作者很喜歡螞蟻,不想它們被悶死。
b對!扎洞眼的方法真好!既然愛小螞蟻,就不能讓它們悶死。(板書:扎)誰愿意來讀讀這句!師評:從你的朗讀中我看到了一個細心的小男孩。
c還有誰想說說?(我從命令這個詞中感受到哥哥對這件事非常重視,一定要讓螞蟻們透氣。)都命令妹妹了,可見這是件大事。經過第一次的失敗,怎能讓悶死的事件重演呢!誰來讀讀哥哥的決心!師評:你的朗讀使我相信螞蟻們決不會再悶死了。
嚴實的火柴盒扎上小針眼立刻變成了一個既透氣又通風新家,這對兄妹真行!男同學一起來讀一讀?
d從扎小洞眼我們體會出小兄妹對螞蟻們的關心呵護,誰再接著說。
4、(預設)●剪碎稻草
a(讀課文中的句子:當時已是深秋,天氣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擔憂:“火柴盒里很冷,小螞蟻要凍死的!”對,想辦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這個比她大一歲的哥哥是無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辦法來:從保暖用的草窩里抽出幾根稻草,用剪刀將稻草剪碎后裝到火柴盒里,這樣,我們的螞蟻客人就有了一個又透氣又暖和的新居了。)我從妹妹新的擔憂中體會到妹妹又怕螞蟻們凍死,很著急!
b她不愿螞蟻們凍死,誰讀讀這句。
師評:我仿佛看到了妹妹擔憂的表情,真可憐呀!這么冷的天氣,螞蟻們怎么過啊!誰再來讀讀妹妹擔憂的句子。
師評:從你的朗讀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妹妹對螞蟻的關心。女同學一起來讀讀吧!
c你可以看圖也可以結合課文想象當時的情景,你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生1:讀“我果然想出辦法來:從保暖用的草窩里抽出幾根稻草,用剪刀將稻草剪碎后裝到火柴盒里,這樣,我們的螞蟻客人就有了一個又透氣又暖和的新居了。”我從作者從保暖用的草窩里抽出幾根稻草覺得兄妹倆很愛螞蟻,他們把自己保暖用的稻草抽出來給螞蟻取暖,簡直就把小螞蟻當親人了。
生2:我從“螞蟻客人”中的“客人”這個詞體會到兄妹倆把螞蟻當朋友。
師評:是呀,既是親人又是朋友,多純真可貴的感情啊!
生2:我從圖上看到兄妹倆邊剪碎稻草臉上還有微笑,我想他們為螞蟻忙碌的時候很快樂,可能還在說:“有了這些,小螞蟻再也不會怕冷了”。
你就把這份快樂讀出來吧!還有誰要說?
生3:我從無所不能、果然這兩個詞體會到哥哥很會想辦法,鋪上稻草小螞蟻不就有了一個又透氣又暖和的新居了嗎。
師:你感受到了他們的真心。
生4:我從圖上看到他們用剪刀剪碎稻草而且擺放得很整齊,覺得兄妹倆太愛螞蟻了,小孩子用剪刀多危險啊!可他們根本不想自己,一心想著螞蟻。從那些整齊的碎稻草可以看出他們多么用心地擺放啊,生怕螞蟻們住得不舒服。這對小兄妹真了不起。
d(板書:剪碎)有了希望還有什么是不能戰勝的呢?我也被這對小兄妹感動了。請你把這句話讀給大家聽聽吧!
師:讓我們感受著小兄妹的純真與善良,朗讀這個部分吧!(齊讀)
c這個新居又透氣又暖和,兄妹倆并沒有滿足,他們還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生:(讀書上的句子:我和妹妹又抓來……會喜歡這個新家的。)我從放餅干屑感受到他們想得很周到,怕螞蟻餓著了。
師:(板書:放)誰能讀出這種細心。的確是把螞蟻們照顧得無微不至啊!難怪他們自信地以為,一起讀:螞蟻們會喜歡這個新家。
d是呀!兩個小寶貝相信這樣一個透氣、溫暖并且食物充足的新家,螞蟻們一定會喜歡的。(師加動作深情朗讀:遺憾的是……)聽了老師的朗讀你的心中涌出了哪些想法?先和同座說說。
全班交流指導朗讀:
e(預設)
生1:讀句子:“遺憾的是不能像玻璃瓶一樣在外面可以觀察它們了。但可以用耳朵來聽,把火柴盒貼在耳朵上,可以聽見它們的腳步聲。這些窸窸窣窣的聲音極其輕微,必須在夜深人靜時聽,而且要平心靜氣地聽。”我覺得他們很關注小螞蟻,等到夜深人靜時聽螞蟻們的動靜,而且要平心靜氣地聽,聽聽它們是否過得好。
生2:我覺得這句中的“貼”“極其輕微”都說明螞蟻們的聲音很小很小,幾乎聽不見,但兄妹倆因為太想知道螞蟻們的情況就貼著聽,平心靜氣地聽。可見他們是真的愛小螞蟻,生怕有閃失。
師:你的體會很有深度,能讀出來嗎?還有誰也能像她這樣讀?
生4:我從“在這若有若無的微響中,我仿佛已看見那些快樂的小螞蟻正在長大,它們長出了美麗的翅膀,像一群威風凜凜的大蟋蟀……”這個句子中感覺到兄妹倆非常天真可愛,他們對螞蟻們有著美好的期待。
g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美好的憧憬合作朗讀這個部分吧!
師生:合作朗讀。(師引讀:在這若有若無的微響聲中,……)
h師:兄妹倆想啊:小螞蟻,你們快快長大吧。(CAI:在這若有若無的微響中,我仿佛已看見那些快樂的小螞蟻正在長大,它們長出了美麗的翅膀,像一群威風凜凜的大蟋蟀……)這些是兄妹倆的美好愿望。(課件)下面請大家以“在這若有若無的微響聲中,我仿佛已看見”開頭說說你對可愛的小螞蟻美好的愿望吧!
生自由說,教師相機評價(說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打三個點,指兩名學生說)
I同學們,你們所描述的美好愿望正是句子中省略號所想表達的呀!
4、學習第7自然段
a同學們,(指板書)兄妹倆用心地扎著小洞眼、認真地剪碎稻草,小心地放餅干屑,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愛心和努力,他們認為小螞蟻定會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成長,可結果呢?請大家自由讀課文第7自然段。
b為什么呀!如此一個充滿愛的新家,書上用的什么詞?(安樂窩)c螞蟻們干嘛逃得無影無蹤呢?
d角色轉換:如果你們就是這安樂窩中的小螞蟻,來,傾訴你們的心聲!全班交流:
A、火柴盒能透氣,但空間小。(評價:原來你喜歡大自然的廣闊、自由。)
B、有稻草碎,雖然溫暖但不自由。(評價:你的家不是這樣的,你不喜歡被關起來,渴望自由,渴望快樂)
C、有食物,但不是自己勞動換來的。(評價:你愿意無拘無束地和大伙一起找,一起搬,用勤勞換來食物啊!)
D、你們的飼養就是囚禁呀!(評價:原來螞蟻的感受和我們的想法不一樣)
E令人欣慰的是螞蟻們的吶喊小作者聽到了,誰來讀讀。
(CAI:我也終于明白,螞蟻們是不愿意被關起來的,它們寧可在墻角、路邊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們為它們設置的安樂窩里享福。)(指名讀)
f對,小螞蟻不愿被關著,它們向往自由的生活。一二組的同學讀讀?
g是呀!螞蟻們愿意忙碌、奮斗,他們渴望自由。三四組的同學在來讀讀。經歷了兩次養蟻的失敗,小作者深深的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課件:(沒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大聲地讀出來吧!
小結:火柴盒雖好,只是一個狹小的空間,怎么比得上大自然的廣闊無限;有人飼養雖然無憂,可又怎比得上順依天性,無拘無束來得快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自由誰都希望擁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這“關愛”就是“囚禁”啊!
5、鞏固收尾呼應的寫作手法
a作者曾經這樣認為:
(CAI:童年時曾經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可以由人來飼養,而且所有的動物都可以從小養到大,就像人一樣,搖籃里不滿一尺長的小小嬰兒總能長成頂天立地的大人。)
可文章的結尾,作者卻悟出了:
(CAI:我也終于明白,螞蟻們是不愿意被關起來的,它們寧可在墻角、路邊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們為它們設置的安樂窩里享福。)
請同學們認真地讀這兩個句子,想想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b對,第一個句子是作者童年時幼稚甚至是錯誤的想法,以為螞蟻可以由人來飼養。第二句則是作者經歷了兩次“養蟻”結果不是死了就是逃了,明白了螞蟻們不愿被關起來由人來飼養,像這樣以第一句開頭以第二句為結尾,就是我們平時接觸到的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
三、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1、同學們,兄妹倆第一次因好奇飼養螞蟻到第二次全情投入照顧螞蟻,結果兩次都以失敗而告終,現在你們是否明白課題為什么是“囚蟻”而不是“養蟻”嗎?(因為他們開始認為喜歡螞蟻就把螞蟻關起來養,而后來卻發現螞蟻們不愿意被關起來,它們有自己的生活習性和方式,這樣關著不是“養蟻”而是“囚蟻”。)
2、是呀!作者以自己認為的方式飼養螞蟻,以為它們會喜歡,但小螞蟻們卻“毫不領情”,因為這樣精心的“養”對于它們來說意味著無情的“囚”。自由是一種天性,也許人與動物相處的境界就是不打擾,不干涉,默默關懷,真心尊重吧!
四、作業
今天老師還帶來了本文作者趙麗宏的另外幾篇記敘他童年笨事的小文章與同學們分享(課件),相信大家讀后一定會有所啟發,有所感悟。如果你也有像他這般有趣的經歷,講給同學們聽聽。
板書設計:
11、囚蟻
關愛?囚禁
沒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為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