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教案課件反思
四年級語文教案課件反思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讀讀記記“婀娜、波紋、干涸、點綴、潮濕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思鄉之情的。
4、欣賞課文中優美的語言積累
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懷戀和思念之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切入想象揭題激發興趣
1、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八課,本單元的主題是懷念和贊美故鄉,這一課也是一篇有關思念家鄉的文章,請大家齊讀課題:《小橋流水人家》。
2、看了這個題目,覺得面熟嗎?其實,這個題目就是一首散曲中的名句,有誰知道?(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句子。人們通常用它來指代美麗的江南水鄉。作者謝冰瑩是湖南人,題目小橋流水人家指的就是作者的家鄉。)
3、現在讓我們先來看幾幅江南水鄉的圖片。出示圖片,師配旁白:小溪潺潺繞村莊,楊柳依依垂水面,水鳥流水相唱和,真的是太美了。簡直讓人回味無窮。
4、請同學們一邊回味,一邊再讀讀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題目吧!
5、作者的家鄉真的如題目這么富有詩情畫意嗎?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走進"小橋流水人家"吧!
齊讀課題
回憶馬致遠的散曲《天凈沙秋思》
欣賞美圖,盡情享受
詩意朗讀課題
打開課本進入本課學習
課件出示圖文并茂的《天凈沙秋思》
出示動態變化的江南水鄉美景圖
二、梳理步驟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請同學們先獨立閱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師走到學生中間,抽讀字音拗口或易讀錯的字;對學困生多關注;糾正不良的讀書姿勢等。
2、檢查字詞,注意多音字“娜”
3、讀了課文,你覺得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思念、熱愛家鄉)。
4、通過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古往今來,人們的思鄉之情都是一樣的,但感情寄托的對象卻因人而異。有人喜歡借景抒情,有人擅長寓情于事,還有人把寫景與敘事融為一體。在這篇課文中,你覺得作者采用了怎樣的手法?(寫景敘事融為一體)
5、我們先來看景。作者對故鄉的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懷?小橋、流水、人家,同時板書,那幾個自然段著重寫了流水?小橋?人家?
讀懂學習要求后自讀課文
開火車讀字詞,解釋生詞
積極發言
認真思考,積極回答
多媒體出示學習要求
課件出示本課重點字詞
三、讀悟交融順學而導領悟寫法
1、A、首先我們來欣賞作者家鄉的流水。通過描寫家鄉的美景來表達對家鄉的熱愛,這樣的抒情方式叫作什么?("間接抒情")間接抒發感情的語句,我們只有深入研讀,才能體會得到。再讀讀課文,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到作者的這種情感?
B、引導學生從“清澈見底”、“長長的柔軟的柳枝”、“婀娜的舞姿”等來體會家鄉景色的美,從而看出作者是多么的熱愛家鄉!(教師以詩意的語言動情描繪這幅畫面)
C、師:這么美的景色誰不喜歡呢?讓我們伴隨著優美的樂曲聲再一次走進這詩一般的"圖畫"中吧!
D、師點明學法。通過“抓重點詞句”來體會感情,是讀書的一個好方法!板書-抓重點詞句
E、你還能從哪些描繪景色的段落里體會到作者對家鄉的愛?請你用剛才這種抓重點詞句的方法找一找,體會體會。
2、家鄉的美景讓作者永生難忘,那童年時期又有哪些事讓作者記憶猶新呢?
A、第二自然段的“……最喜歡扒開石頭,尋找小魚、小蝦、小螃蟹。我們并不是捉來吃,而是養在玻璃瓶里玩兒。”童年時期的事作者至今仍記得這么清楚,可見作者一直懷念著家鄉、深愛著家鄉。板書:捉魚蝦
B、課文中還有哪些片斷也是描寫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
C、手指著板書,作者通過描繪家鄉的景色和回憶童年一件件有趣的小事來抒發了自己對家鄉的熱愛和懷念,這種抒情方式叫,板書(“間接抒情”)間接抒情的句子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想象去補充。請選擇你最感興趣或你曾經經歷的一個片斷,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讓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樂趣。
D、師總結方法,板書:“聯系生活體驗”展開想象,這種方法能使我們更容易走進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與作者共歡樂,同悲傷。
3、請大家集中精力,我們重點來看描繪人家的兩個段落,看看還是間接抒情嗎?引讀“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光線很暗,地面潮濕,但我非常愛它。”從這幾句話中,可以體會到作者非常熱愛家鄉。
A、“我愛我的老家、”但我非常愛它",這種直接抒發感情句子,我們一讀就能明白作者的情感。這樣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板書(“直接抒情”)B、但是,如果說家鄉的美麗景色使作者十分愛戀,這好理解,可“低矮的平房,陰暗的光線,潮濕的地面”,這樣簡陋的房子會讓人喜歡嗎?可作者卻“非常愛它”,你是怎么理解?C、真是“誰不說俺家鄉好”呀!不管景色美不美、條件好不好,只要是家鄉的,作者都喜歡。這更進一步說明了什么?D、讓我們帶著這種深深的愛戀之情讀讀這幾句話吧!
4、請大家找一找,第六段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
A、多少的思念、多少的眷戀,使作者油然發出了這樣的肺腑之言。通過這節課的讀書交流,現在,你知道"那段日子",是指什么樣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是指什么樣的美好的印象。
B、引導學生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借助板書)來理解。("那段日子",指的是童年在家鄉生活的那段時
間。"那些美好的印象",一指家鄉美好的景色,二指童年玩耍的情景,三指家鄉人們的太平生活。)
C、“美麗的家鄉景色、快樂的家鄉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千言萬語匯成一個字—“愛”!讓我們帶著這份滿滿的愛意讀這句話。
小組交流,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交流展示
做筆記
用剛學到的抓重點詞句的方法,小組合作交流展示第五段寫景部分,體會感情,美讀句子。
小組討論、展示
在教師的引導下研讀
四、充分想象,講臺展示
做筆記
配樂朗讀
跟隨教師讀句子,體會感情。
五、動腦思考,深入理解
體悟作者對家鄉的無比熱愛和思念。
感情朗讀
找出“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從中直接感受作者一直愛戀著家鄉!
聯系上下文理解“那段日子”和“那些美好的日子”分別指什么自讀自悟、感悟語言、體會情感、出示第一自然段
配音朗讀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我曾經隨著采茶女上山摘過茶葉……”體會當時情景指什么?從中體會出作者對家鄉的懷念。
出示“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光線很暗,地面潮濕,但我非常愛它。”一句。
出示“那段日子”一句
六、回歸整體小結學法積累延伸
1、小結課文
2、總結學法
3、我們再一次走進作者的家鄉,去欣賞那詩一樣的景色,去感受那詩一樣的生活吧!(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四年級語文課件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語文教案課件反思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讀記“艙面,半明半昧,霎時,搖搖欲墜”等詞語,感受繁星的燦爛和美麗,體會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
2.方法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展開想象,想象三個不同場景下的繁星畫面。學習并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
3.情感目標:有感情的朗讀全文,體會不同的繁星場景下繁星的美麗,體會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有關巴金的文學常識,了解巴金的代表作品。
2.重點學習文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學習并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手法來寫景狀物。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巴金的生平及作品介紹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仰望星空,依然可以望見那顆星,依然感受到那顆星在照亮文壇,他就是現代的小說家,散文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中國現當代文壇巨匠巴金先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精美散文《繁星》,走進巴金的文學世界,感受其文學的魅力。
1.走進作者(作者生平及代表作介紹)
巴金,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余一等。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20__年被授為“人民作家”稱號。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背景介紹
1927年1月15日,巴金爺爺乘坐法國郵船“昂熱”號離開上海前往法國,為了學習經濟學,在郵船航行期間,巴金爺爺撰寫了38則《海行雜記》。《繁星》是其中的一篇,寫于1927年1月。
二、學習課文
1.學習重要詞語:艙面,霎眼,半明半昧,搖搖欲墜等詞語,并正確讀記。
2.請四位同學分別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三種不同繁星場景下的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
3.講解課文
細細品讀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體驗作者三次不同的情感,說說它們的不同之處,并探究每次看繁星的情感.
三、重點探究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首句“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開篇點題,表露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也為下文寫“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鋪墊。
2.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本段末句“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那個巨人”指的是什么?“跑”字在句中有何作用?
(“那個巨人”指的是“巨人星座”“跑”字既寫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狀,又暗示了船在前行,本句話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來寫景狀物,表達作者心中涌動的喜悅之情。
3.結合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分析其各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為什么會有不同?
(依戀——伙伴——知心:情感表達方面有所不同是因為作者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星空的觀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4.讀課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內容寫的是實景?哪些內容是作者的想象和聯想?請找出相關句子加以回答。
實景:深藍色的天空里懸掛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
想象和聯想:船在動,星也在動;我好像看見
我仿佛看見……我仿佛聽見…
他用手指著:……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
四、美點賞析
本文善用修辭,語言優美,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加以賞析:
例句:“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
賞析: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搖搖欲墜的無數星星”比作“無數螢火蟲”,生動形象,富有情趣。
1.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依次從觸覺,聽覺和幻覺的角度描寫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靜謐和奇妙。
2.擬人句:“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對我說話”。
本句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五、總結提升
1.內容小結:《繁星》是描寫星空的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課文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了作者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觀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寫法借鑒:善用修辭來表達情意,善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來寫景狀物。
六、再讀散文,體會散會優美的句子和作者對繁星的喜愛之情。
四年級語文教案課件反思篇3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語體會野荷塘的美,體會文章在寫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2.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理清散文的景和情。
3.了解野荷塘的特點,感受野荷塘的美,體會作者對野荷塘景色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在寫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教具準備:
小黑板生字新詞的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
2.齊讀課題
二、分角色朗讀,再現參觀前的對話
1.指名讀,回憶課文內容。
2.默讀1—6自然段,看看寫了什么?
3.分角色朗讀。
三、抓住重點句子,了解野荷塘的美
1.作者幾次去荷塘?兩次看到的景物一樣嗎?為什么?
2.默讀找一找,文中哪個自然段寫出了白天荷塘的美麗景色。
3.自瀆第七自然段,把你認為寫的最美好的句子畫出來,結合重點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四、指導朗讀,再現荷塘的美
1.邊談理解,邊指導朗讀。
2.根據提示試背。
3.讀最后一段,體會,說說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朗讀課文。
五、作業
1.寫會本課生字。
2.有感情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野荷塘
水珠荷葉野荷花
晶瑩剔透大大小小粉紅色
四年級語文教案課件反思篇4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要讓學生認識本課的14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2個。能正確讀寫“平坦、所謂、階梯、蔥蘢、游覽、機械、慚愧、辛勞”等詞語。學生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學習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峨眉道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教育學生要尊重普通勞動者和它們的勞動。
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了解峨眉山的鋪路人是怎樣鋪路的,認識到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教學構想
本文語言簡潔,感情充沛,便于進行朗讀,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留意影視中或身邊的普通勞動者,關注他們的勞動;查找有關峨眉山的資料。制作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發教育。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名山大川數不勝數,大家游覽過哪些名山大川?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一起去我國的風景區峨眉山游覽一下,你們愿意嗎?(出示課題)
2、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縣城西南7公里,有山峰相對如峨眉,故名。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讀準字音。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的內容是看到、聽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做上記號。
3、指名回答。
三、學習課文,體會感情。
(一)學習第一段。
1、自由小聲讀第1段,思考:你讀懂了什么?
2、讀了第一句“前面沒有平坦的路了”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路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你從哪里讀懂的?(理解“豎”“天梯”)
4、走在這樣的路上,我們的感覺是什么?
5、指導朗讀。
(二)學習二——六段。
1、自由讀2—6段,思考:我們在途中遇到了十幾個人,他們有什么特點?是干什么的?
2、路是怎樣鋪成的?指名說,誰還想說一說?
3、讀了這幾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4、指導朗讀。
(三)學習七、八段。
1、作者由峨眉道上的鋪路人想到了什么?默讀7、8段邊讀邊畫:表現鋪路人辛勞的詞語。
2、指名讀。
3、出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認真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想象和體會,引導學生歸納鋪路人的辛勞:
游覽路線:二百多里
石板數量:數不清
鋪路方式:不能用機械,只能用人工。
鋪路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4、想到這里,我內心感到一陣愧疚。理解“愧疚”(慚愧不安)我為什么感到愧疚?
5、鋪路工人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稱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鋪路人有哪些貢獻?
6、齊讀本段最后一句,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7、指導朗讀。
四、總結課文。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
五、朗讀課文、指導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作業設計
1、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2、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課后小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進一步學習課文,用邊讀邊想的方法領會作者是怎樣表達對鋪路人的艱辛勞動的敬佩。
學生學習過程
一、檢查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1、臉對臉齊背,互相檢查。
2、開火車輪流背。
二、復習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我”在峨眉道上遇見鋪路人,知道了他們工作的艱辛)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為什么說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從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找答案。)
三、進一步體會感情,學習表達。
1、出示句子,進行比較。停步仰望……豎在前面樹木蔥蘢的陡坡上。停步望去,只見石階出現在前面的坡上。
(1)邊讀邊想,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寫的好?為什么?
(2)你體會到山勢怎樣?(陡峭)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鋪起路來呢?(艱辛)
(3)范讀、指導朗讀。
(4)小結:我們邊讀邊想,找出兩組句子有何不同,通過比較,知道哪些詞用得好,為什么好,再有感情地朗讀,現在我們就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出示句子:
他們在十多里外開山取石……沖毀的路。
他們開山取石,做成石板,運上山去重鋪沖毀的路。
(1)邊讀邊想,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寫的好?為什么?
(2)你體會到鋪路人怎樣?(艱辛)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
(3)范讀、指導朗讀,邊讀邊想象鋪路時的情景。
3、自學:
(1)出示自學方法
A.一邊讀,一邊想,兩組句子有什么不同
B.從哪里看出鋪路人的艱辛,為什么?
C.邊讀、邊想象
這數不清……背上山來的嗎?
這些石板,不都是背上山來的嗎?
這么長時間,他們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
這樣日復一日……多少汗
(2)學生交流,集體訂正。
3、按內容填空
如果沒有(),沒有(),就沒有(),就沒有(),也就沒有()。
四、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
1、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
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根據課文的描述,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畫下來。
四年級語文教案課件反思篇5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生字、新詞,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內容,并能對課文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讀后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3.德育目標:學習烏塔為了自己的目標勤奮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獨立自主的好品質。思考作為我們應該有怎樣的自主能力?
4.創新目標:引導學生自學,自己提出問題,學會獨立思考。
教學過程
一、導引目標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烏塔》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大概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回憶。(激發興趣)
2.學生回顧自己的讀書,敘述故事,展示自學。
二、創設條件
1.質疑:一個14歲的德國小姑娘,獨自一個游歐洲,這個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嗎?你說說自己是如何看待烏塔的?
2.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三、組織研究
1.根據同學們的看法不同,現在我們自愿結組,喜歡烏塔,特別贊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組,其余的在一組,大家分別商討、學習,用書中的語言說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
2.展開辯論。
分組,交流想法。
兩組之間展開辯論。
3.得出結論,達成共識。板書:長出獨立的翅膀。
四、引導創新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需要獨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條件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準備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生發表自己的演講:談談我們如何鍛煉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結
1.本篇課文學完了,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2.請同學們朗讀課文。
六、鞏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談出自己的體會。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七、研究性作業
同學們你們都去哪里游玩過,哪些地方最喜歡,請選取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寫詩,或寫文,或畫畫,把給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寫下來。然后展示給同學們看。
四年級語文教案課件反思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感受他不讓害怕壓倒自己,時時處處鍛煉自己的堅強意志。
3、培養學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4、學生從小受到不怕困難,自覺磨練意志的教育。
重點難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猜一種運動方式。(一條一條說)
提示:
①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
②不用借助任何輔助器械。
③運動主要靠腿部力量,適于穿運動鞋。
求助①“電話”求助
方式②降低難度
二、新授
1、板書課題。
質疑:誰登山?登山干什么?登山途中發生了什么?
解疑:齊讀全文,自讀自找。
設計目的:劃分文章的段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2、直插重點段落第二段。
(1)學習2一l3自然段
①讀列寧與巴果茨基的對話,讓學生初步了解這是一條“太窄、太危險”的小路和列寧走小路的原因,為下文真正理解這條路的“險”和列寧為什么選擇“險”路的原因做鋪墊。
導讀:不一會兒,他們就來到了小路跟前,巴果茨基說:“你看看,是這樣的路。”
②課件演示:(山圖片)
總結出:側面看山:路寬只能容一只腳。(太窄)
仰視山:一邊是峭壁(高而陡)。(太危險)
俯視山:一邊是深淵(深)。
③通過從不同方位觀察,讓學生體會出文中描述小路“險”的程度。
④情景假設:如果是你,看到這樣險的山,還敢從這兒走過嗎?(不)
因此,巴果茨基用肯定的語氣對列寧說:“你不能從這兒過。”聯系第一段分析巴果茨基說這句話的真正原因。(自析)
(2)學習14——16段自然段。
①列寧是怎樣做的?從文中找出關鍵詞,在表演時注意體會以下字詞含義區別。
貼移碎
靠走碎小等……
②課文重點是列寧兩次走危險的小路,第一次走險路寫得比較詳細。
情景模擬:我們把列寧第一次走險路的情景表演出來,好嗎?
(可找來兩條長凳接起來,靠在墻邊當小路,把黑板當墻壁,凳下面為深淵)
學生熟悉鉆研“劇本”,想想特別要演好哪些動作,可加上小圓圈提醒自己。
③重點抓住:列寧停在最險的地方,巴果茨基大聲喊:“往回走!”
教師趁機導入:“他站立了幾秒鐘”在這么短的時間里,他怎么才能戰勝自己這種害怕的心理?學生自想、自說
再導:哪一個詞說明他戰勝了自己,經受住了考驗?(不慌不忙)
學生體出會列寧他那種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此時突破重難點,理會人物超人的意志品質。
(3)學習l8自然段
當列寧戰勝了自我,勇敢地走過了峭壁與深淵之間的小路,登上山頂時,他覺得此時看到的日出……。
學生自己品讀,用無比喜悅的心情,讀出看到日出美麗和壯觀的景象,體會人物無比喜悅的心情。
3、學習第三段
承接上文:日出已看完,列寧和巴果茨基完全可以輕輕松松地走大路。列寧又是怎樣選擇的?為什么?
(1)擴寫:列寧第二次走險路,課文沒有作敘述,只用了“毅然決然"一詞進行了概括。
(“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說完,就……)
(2)出示表格(笫二次與笫一次走“險”路的不同)對比,領悟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小結:列寧正是用他自己的實際行動,解釋了他所說的話的含義。
三、總結:(結合板書)
1、列寧面臨三次選擇:
①為了看日出,趕時間,列寧決定走險路。
②列寧走到最險的地方,停下來,……繼續走。
③下山時,列寧再次選擇仍舊走險路。
2、這三點無一不說明列寧每時每刻、隨時隨地、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鍛煉自己的意志。
四、鞏固練習
1、議一議:你們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平時生活中,有沒有鍛煉過自己的意志?
2、講一講:讓學生處理好鍛煉自己的意志與盲目冒險的關系。
3、實踐活動:開展“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的活動。
四年級語文教案課件反思篇7
這篇課文是描寫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和州,行經洞庭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
寫洞庭湖詩大多氣勢雄偉、境界壯闊,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再如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詩先以“秋月”與“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潔,一片和諧。湖面無風,如月下銅鏡鋪展于大地。“鏡未磨”寫出了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呈現出迷蒙之美。放眼遠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如一種工藝珍品,使人愛不忍釋。全詩構想新奇,化大為小,色調淡雅。
【教學理念】
1、把握好兩點:
⑴ “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⑵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新課標》)
2、詩歌教學從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確詩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領悟詩的意境。
⑶ 抓吟誦:旨在進一步升華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2個生字,認識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正確認讀1個多音字“磨”。
3、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思路】
1、以學過的古詩導入。
2、組織教學,每一首詩大體步驟:
了解詩人,理解詩題;抓住字眼,明白詩意;想象意境,領悟詩情;積累內化,拓展遷移。
3、大致分二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課前背誦一些古詩,最后背《望洞庭》:
1、解題,了解詩人:
⑴ 板書課題:望洞庭。你從題目知道了些關于這首詩的什么信息?
(寫的是洞庭,從“望”角度來寫的,是遠看)
⑵ 介紹詩人:
劉禹錫,洛陽人,它的詩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2、初讀:
自由讀詩,想想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讀,正音:潭、磨、螺。
齊讀。
3、精讀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兩相和”:
感受“和”──和諧、協調。
你讀出時間了嗎?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讀出當時作者眼前見到的景物了嗎?(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結合看插圖。
“兩相和”這“兩”誰與誰?
(湖光與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諧”,水月澄潔,一片寧靜的氛圍,一派和諧之美!
⑵ “潭面無風鏡未磨”:
感受“鏡未磨”──風平浪靜。
(未:沒有)
這里藏著一個精確的比喻,你讀出來了嗎?
(把“潭面”比作“銅鏡”)
這銅鏡還沒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
這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感受“遙望”“銀盤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絕倫。
閉上眼睛,邊讀邊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讀,想象:白銀作的盤子里放上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色田螺,看著它,你有什么感覺?
詩中的“白銀盤”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圖。說說感受。
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積累內化,遷移運用:
⑴ 朗讀、背誦。
(指名有感情讀背,因已有基礎,重點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實寫洞庭湖的詩還有許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再如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他們的特點是把洞庭湖寫得大多氣勢雄偉、境界壯闊,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不同,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興趣的同學不妨讀讀比較一下。
⑶ 課后5:想象,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課上說課后寫)
【作業設計】
抄寫第3題詞語,并抄古詩;寫寫《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