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的教案
九年級語文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詩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欣賞、聯想等方法,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便激發學生“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臺灣當代詩人余光中的思鄉之作——《鄉愁》。(板書)
二、展示教學目標。(課件)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了解他所處的社會、時代,那么我們就能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們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簡介(課件)
三、師:同學們,詩歌是跳動的音符,而欣賞詩歌正是將這一個個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華彩樂章。下面我們將奏響的是第一樂章,讀鄉愁(課件)
師:從文章的題目我們得知,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鄉
師: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生:憂郁深沉
師:通過聽你覺得讀時語速應該是什么樣呢?
生:稍慢
師:對,憂郁深沉的感情基調決定了我們的朗讀應該是稍慢且舒緩.
師:要讀好一首詩,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調,還要把握什么朗讀技巧?
生紛紛:語速,節奏,輕重音
師:第一、二小節語速稍慢,讀出回憶。第三小節沉郁,讀出生離死別的傷痛與失落。第四小節音調稍稍上揚,讀出對祖國的思念,蕩氣回腸。
另外,在朗讀時,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節,那枚小小的郵票寄托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依戀,在讀的時候要重讀。現在老師示范讀一下第一小節。
師:下面幾小節請同學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組來朗讀其余幾小節。
配樂朗讀
師總結:同學們朗讀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們來聽聽名家的朗讀。(課件)
四、師:通過朗讀,我們心靈深處情感已經與作者產生了共鳴,,作者那淡淡的愁緒,我們仿佛也在慢慢體會,同學們讓我們奏響第二樂章--含英咀華品鄉愁
師:我們知道鄉愁是一種抽象的情緒,看不到,摸不著,但在余光中的鄉愁里,他把鄉愁寄托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詩人運用了什么意象來表現鄉愁?(課件)
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板書)
生:詩人通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來表達不可捉摸的鄉愁。
師:同學們回答很正確,作者抓住這四種意象表達了內心的情感,那么作者以什么順序來組織全詩?
生: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人生的四個階段)(板書)
師:隨著時間的推移,詩人都有哪些具體的鄉愁?
生1:小時候的我外出求學,與母親分離,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親,對母親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書之中,而保證這封信能夠從“這頭”到“那頭”,郵票便是小時候最突出的“鄉愁”。
生2:長大后,為生活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生3: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永遠地隔開了。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生4: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
明確:母子分離、夫妻分離、母子死別、兩岸分離(板書)
師:同學們想像、表達都很好,詩的第四小節,與前三小節已有所不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板書)
師:課文學到這時,我想同學們肯定有話想說,你最想對誰說一句話,說句什么話?
生:我想對臺灣同胞說臺灣同胞,你們一定會回到祖國的懷抱的
生:我想對余光中說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會實現的……
師:大家說得很好,說出了我們華夏兒女的心聲。祝愿寶島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板書)
五、師:中國人,天然有著深深的鄉土情結,家被視為生命的本源。闊別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終于回到了故鄉。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離開了家,才知道家的可愛;離開國的時候,才知道國的可貴,一個人必須當一回‘浪子’,回頭后才能真正明白這一切。同學們”也許以后,為了追尋理想,你們也會離開故鄉,甚至會遠離自己的祖國,到那時候,你會對你的親人、故鄉、祖國說些什么么呢?下面我們進行第三樂章---說鄉愁(課件)
師總結:剛才同學們發自內心的話語讓老師周身的血液都沸騰起來。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不會老去。愿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更愛自己的家鄉,更愛自己的祖國!在這節課結束前,讓我們的脈搏再次隨著鄉愁的韻律一起跳躍吧!(課件)
布置作業(課件)
九年級語文的教案篇2
【學習目標】
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劇本思路。
2.認識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現人物的手段。
3.“棗兒”在文中的作用。
4.重點理解全劇所運用的象征藝術表現手法
5.理解劇本的思想內容
【資料下載】
1.作者介紹孫鴻為靖江戲劇小品作家。《棗兒》發表于《劇本》1999年第1期,獲'99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獎一等獎,并囊括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演員獎。
2.時代背景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面臨著嚴重的考驗。日益強勁的現代化浪潮卻無可阻擋地席卷著一切與之不相適應的思想和觀念,迫使許多人不得不放棄他們熟悉的生活。《棗兒》等靖江戲劇小品以吶喊的方式對現代化帶來的人性變異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評,在此基礎上又努力喚醒另一種沉睡中的思維,以溝通幾代人雖不同卻共有的生命體驗。
3.名家點評那是一個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長青,永無衰竭。它涌動著溫暖的親情,張揚著至純的人性,只奉獻不圖報,守誠信不扭曲,不為無望而絕望,縱有無奈卻無悔。那呼喊發自內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噴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種給予,一種天賜——是爹娘賜予兒孫賴以生存的精神維系和生命依托。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沒有回應,卻引導我們去追尋兒孫的腳步。那棗兒不僅給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處飛舞,便帶著一絲惶惑幾分躁動飛出田野,飛出村莊,飛出生它養它的地方。終于,他們發現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識的新天地,漸慚地又發現了一個以前不曾相識的新自我。人挪活樹挪也活,棗兒何處不養人?他們何曾沒有聽到爹娘的呼喊,正是這呼喊健全著他們的神經,豐滿著他們的羽翼,使他們飛得更高更遠,直到世界在他們眼里也變成一個村莊,正是這呼喊化作陣陣長風,催發著美麗的棗兒花開遍全球。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園。請不要因兒孫沒有問應而傷心,可知兒孫曾一千次.一萬次夢里作答,一千次.一萬次夢回千里。他們焦慮而內疚的呼喊,爹娘又何曾聽見?棗兒是一座永久的家園,人們從這里走出,最終還要回到這里,不,他們在精神上從來沒離開過這里。身影的離去愈映出心靈的堅守,時空的超越反鑄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現代化愈能激起人們對古老情懷的追憶和對文學古典主義的眷顧。然而,棗兒又是一座需要護理和更新的家園。棗園不是櫻桃園。爹娘豈能被時代遺忘。讓爹娘也見識一下未曾見過的新天地,認識一下不曾相識的新兒孫,嘗一口移栽它鄉的新棗兒,享受一下讓他們再無牽掛的新家園,爹娘的呼喊就會變得從容.自信和年輕。為了讓古老的家園也變得五彩繽紛,讓家鄉的棗樹結出更加奇異的甜果,爹娘盡可放心地讓兒孫走出家園吧。當他們回來的時候,捧給爹娘的將是一個嶄新的世界。我驚奇,爹娘在享用那奇異的甜果果時,竟品出依然浸潤在那甜果果中兒孫小時的尿香味兒;我更欣慰,當匍匐在爹娘腳下吃著爹娘留給自己的棗兒時,兒孫仍由衷地贊嘆:“還是家鄉的棗兒好吃!”
【整體感知】
1.語知歸類①生字注音驀然mo翹首qiao咀嚼jujue囫圇hulun②詞語積累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別高興。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囫圇吞棗:比喻讀書等不加分析地籠統接受。咀嚼:比喻對事物反復體會。翹首:抬起頭來望。驀然:突然地。
2.理清思路《棗兒》是一個話劇小品。其劇情是: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個撿棗兒的男孩,這一老一少交談起來,十分親熱。在談話中,老人回憶有關“棗兒”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棗兒”留給父親吃,表露了自己對父親的盼望。他們滿懷親情,呼喚各自的親人回歸故鄉,回到自己身邊,來吃這家鄉的“棗兒”。全劇以“棗兒”為標題,并以“棗兒”貫穿全劇,讓老人與男孩圍繞“棗兒”進行對話,展開情節:事情發生在鄉間一棵掛滿“紅棗”的老樹下;開場的童謠表達了在“棗兒”中所融入的父母疼愛子女的親情;男孩因“撿棗”而與老人邂逅;老人請男孩吃“棗兒”;算命先生給老人的兒子起名,以及兒子小時候尿尿的事情,都離不開“棗兒”;老人給男孩講“棗樹”的來歷,以及“一顆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鬧災荒時爺兒倆靠“僅剩的八十一顆棗兒”活命的故事,也都離不開“棗兒”;男孩要把“棗兒”帶回家,留給父親吃;結尾以“棗兒甜,棗兒香……”的童謠,與開場相呼應。結構圖如下:一.童謠開場棗棗兒來歷呼感兒老人念兒子棗兒尿脖子喚動為二.男孩與老人邂逅棗兒尿樹親親線藏棗留父親人情索棗兒思父親吃巧克力三.童謠收場
3.討論解惑
①怎樣認識劇本的人物形象?全劇只有兩位人物出場:老人和男孩。老人:首先是老一輩的農民形象。他一生勞作,不離鄉土,如今年邁,兒子離鄉外出,他繼續留守家園。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義的老一代的長者形象:他滿懷親情,富有愛心,他關愛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愛尚年幼的新一代;作為過來人,他念舊而又傳統,面對生活的變化不失愛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男孩:則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親,喜愛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處處表現了兒童純真可愛的天性;他的父親在城里又有了一個家,他愛吃巧克力并盼望父親帶巧克力回來,則顯示了男孩成長環境的鮮明時代特征。劇中還有兩個未出場的人物:老人的兒子和男孩的父親。老人的兒子(棗兒):不再像老一輩那樣,終身不離鄉土,而是遠離故鄉和親人,闖蕩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親:離開鄉村而定居于城里,拋棄了舊家而另成了新家。這兩個人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社會的變化。
②劇本是怎樣生動地表現人物感情的?
1、個性化的語言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感情。劇中的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真實自然,具有濃郁的感情色彩。例如,老人的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情味,具有長者之風而又有很濃的鄉土氣息和很強的人生滄桑感。“老子個兒大,兒子個兒能小嗎?”體現出老人樸實自豪與典型的鄉土語言。例如,“(捏捏男孩的臉)爺爺小時候,還不跟你一樣?臉皮兒像這青棗,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過去了——快吃棗兒吧(從匾子里挑了顆熟透曬干的棗兒)你吃這顆。”此句道出了老人的人生滄桑感。“(將棗兒擦干凈)給,嘗嘗。男孩默默地接過。吃吧,樹上的棗兒多著呢!”老人的語言表現了長者對小孩的疼愛,而且隨著他與男孩交往的深入,這種疼愛的感情表現得越來越強烈。男孩的語言則顯得純真活潑,稚嫩可愛。例如,“和你的臉一樣,皺巴巴的”表現了男孩的天真可愛頑皮。又如,“迷路了吧?(見老人沉默默,自語)不會的。這棵樹好大好大,會老遠就瞧見了,棗兒叔叔哪兒會看不見?”寫出了孩子對棗兒叔不回家的困惑,表現了男孩的一顆純真稚嫩的心。從兩人的對話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內心情感。劇中的舞臺提示雖然文字很少,但對表現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這些舞臺提示大都是人物動作、表情的簡要說明,例如,寫老人“威嚴地”“命令”“驀然溫和”“將棗兒擦干凈”“撣去男孩身上的灰塵”“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繼而激動不已”“緊緊摟住男孩”“將棗兒塞進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棗兒咀嚼”,等等,都傳神地寫出老人對男孩的疼愛,以及他在與男孩交談過程中的感情變化。劇本中的情節,如老人向男孩講兒子“棗兒”一名的來歷,兒子小時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棗樹”下尿尿的情形;給男孩講“棗樹”的來歷.棗兒落到鬼子的鋼盔上.鬧災荒時靠“棗兒”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棗兒”帶回家給父親吃;老人與男孩拉勾發誓,都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的感情。
《棗兒》一劇以情感人。全劇重在寫情,寫老人對兒子.男孩對父親的親情,寫老人與男孩之間的感情,寫老人的故鄉之情和對以往歲月的懷念之情。
③怎樣理解劇中的象征手法?全劇運用了象征的藝術表現手法。“棗兒”是親情的象征,是故鄉的象征,也是傳統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園的象征。全劇以“棗兒”為線索貫穿劇情,借“棗兒”牽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棗兒”而相遇.而親近,又因“棗兒”而引起他們對親人的思念和呼喚。劇中寫的是老人和男孩因“棗兒”而發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內涵卻是對當今社會狀態以及各代人生存狀態的一種隱喻,一種象征。“棗兒”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經歷,代表的是親情和歷史,也代表一種文化傳統.一種生活方式;“棗兒”所牽涉的老人與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與兒子.男孩與父親等人物之間的關系,是當今社會的縮影,喻示的是社會轉型期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在劇烈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人們的情感心態.思想觀念.生存方式.精神歸宿都面臨著嚴重的考驗。劇本巧妙地運用象征手法,賦予了“棗兒”以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涵。劇中有不少臺詞和情節富有象征意味。
例如,老人說:“我講完一個故事,你才能吃一顆棗。噢,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個甜味”一句,所要表達的意思并不僅是對吃棗而言,也不是對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隱含的是對既往歲月.對傳統生活.對精神家園的感情。男孩說棗兒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這“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又如,男孩談起父親會給他帶回巧克力,在這一細節中,“巧克力”具有與“棗兒”相對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棗兒”是傳統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則是現代生活的象征。在劇本中,諸如此類的臺詞和細節描寫,還有很多。
④怎樣理解劇本的思想內容?劇本的思想內容具有雙重性、雙向性和多樣性。雙重性:劇本的思想內容,在表層上,表現的是牽動人心的深切親情,一位老人與一個男孩的純真情義,以及老一輩的深厚鄉情;但在深層,表現的是人們在社會變革中的情感動蕩.人生變化和生存考驗,等等。雙向性:劇中感人至深地描寫了老人對兒子和男孩對父親的親情,老人與男孩之間真摯感情,以及老人對以往歲月的懷念。劇本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實際上有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它既表現了深摯強烈的至愛親情,也反映了家庭關系的必然變化;既表現了對以往歲月的懷念,也反映了社會變革的必然趨向;既表現了人們對傳統的依戀.對精神家園的尋求,也反映了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對往昔的眷念,也有對未來的呼喚。
多樣性:劇本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因此可以有多樣化的理解。例如這樣一些看法:劇本表現了感人至深的親情,也表現了老一輩的深厚鄉情;反映了當今社會家庭關系的變化,呼喚人們的溫暖親情和心靈溝通;反映了現代化過程中,青壯年離開鄉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園的農村狀況;表現了社會變革時期傳統的失落、精神家園的失落,以及人們對傳統.對精神家園的追尋;表現了社會的深刻變遷,企盼和呼喚人們認識和適應時代發展帶來的變化,走出家園.走出封閉.走出傳統,而邁進現代社會的新生活……如此等等,都是劇本思想內容的應有之義。
九年級語文的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暢、富有感情地誦讀本文。
2.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故事情節。
3.通過反復誦讀,能說出小說中議論句的含義和作用。
4.能通過人物命運前后的對比,說出造成人物命運的根本原因。
教學準備
1、通讀課文兩遍,查字典解決不會讀和不懂的字詞。
2、查資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會狀況的文字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回到那個年代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圖片,老師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是被__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小說寫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編入他的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
二、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故事情節。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鄉賣屋搬家,見到了楊二嫂和閏土,感受到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最后我動身離開故鄉,宏兒的話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變化”——“景”變:
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鄉的,此時的故鄉“景”與“人”必然有了一定的變化。請再次細讀課文,先找出景物的變化變化。
1、組織學生從景物的色彩、形態、溫度等角度來分析本文主人公腦海中故鄉景物的特征,并給腦海中的風景擬名(如“神異的圖畫”、“月下綠灘”等)。同時組織學生用精煉的詞語概括這樣的景色給人的感受(如:“神奇”“美麗”等)。
2、組織學生從景物的色彩、形態、溫度等角度來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見故鄉景物的特征,并給所見的風景擬名(如“荒村”、“老屋一角”等)。同時組織學生用精煉的詞語概括這樣的景色給人的感受(如:“蕭條”“死氣沉沉”等)。
四、課后作業
本文所體現的的變化是“人”,讀課文,感受“人”的變化。
(1)組織學生談談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分別給人留下的印象。
(2)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17—28自然段,55—72自然段。通過朗讀加深對閏土變化的感受。
(3)組織學生談談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分別給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煉的詞語或短語概括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特征。(少年閏土:聰明、機靈中年閏土:淳樸、善良、遲鈍、麻木)
九年級語文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熟讀成誦。
2、品讀語文精練、準確的語言;學習多角度生動細致寫景的方法。
3、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感受詞中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準確理解詩人對歷代帝王的評價。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用人民大會堂里的巨畫《江山如此多嬌》引入。
2、介紹寫作背景。
3、范讀(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4、讀準下列詞語
莽莽妖嬈折腰紅裝素裹稍遜成吉思汗一代天驕
5、學生朗讀課文
6、齊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請分別概括這首詞上下兩片的內容。
二、質疑賞析
(一)賞析文段一
1、朗讀
2、完成下列思考題:
①文段開頭三小句寫了什么內容?在寫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詩人“望”到了哪些景觀?作者是怎樣進行描繪的?
③請你簡單概括一下作者描繪意境的特點,且用課文中的一小句來概括祖國河山的特點。
(二)賞析文段二
1、朗讀
2、完成下列思考題: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②詩人是如何評價這五位歷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義?
④請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說說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朗讀指導
1、齊讀
2、教師點評
3、聽配樂朗讀
4、個人朗讀,學生點評
5、齊讀
四、鞏固遷移
1、小結
2、學生自由朗讀,進行背誦。
3、布置作業:
①背誦課文
②積累寫雪的詩句
③《導學導練》
九年級語文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仔細體味作者由落葉引發的生命感悟。
2.學習本文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3.品味本文生動形象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目標1.3
難點:目標2
時間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學生課前搜集以下材料:
1.賈平凹簡介
2.法桐的有關知識
3.描寫落葉的詩文詞句
課堂學習
一、導入新課
(一)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二)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適當地點撥和補充
1賈平凹,陜西人。現任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文聯主席,《美文》雜志主編。著有小說集《兵娃》、《姐妹本紀》、《山地筆記》、《野火集》等,著有散文集《月跡》、《愛的蹤跡》等多部作品,著有詩集《空白》等。其中《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滿月兒》獲全國短篇小說獎,《浮躁》獲美國飛馬文學獎,《廢都》獲法國費米那文學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當代作家。
2.法桐學名懸鈴木,原產東南歐、印度及美洲。由于最初由法國人種植于中國的上海法租界內,故稱之為“法國梧桐”。法桐株型高大,蔚為壯觀,花期4——5月,果實9——10月成熟。偉岸、雄奇、實用性和觀賞性極強。有著“行道樹之王”的美稱。
3.有關寫落葉和梧桐的詩句
例如:閭庭多落葉,慨然已知秋
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對梧桐、對落葉傾注了諸多感情,那么著名作家賈平凹又對落葉傾注了怎樣的情感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賈平凹的散文《落葉》。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讀課文之前,老師想知道對于散文,第一次朗讀的時候你應該帶著哪些問題去讀呢?
學生交流自己的見解,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提出初讀的要求:
(1)學習課文中的生字生詞
(2)這篇散文寫的內容是什么?
學生帶著問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交流學習結果
(1)生字:綽約嫵媚忌妒憧憬婀娜凋落
寒傖嶙嶙
生詞:寒傖風姿綽約嫵媚婀娜停滯憧憬
以上生字老師用一小黑板的方式出示,學生代表到黑板上填寫注音,其余學生在下面注音。生詞找學生交流自己對此語的理解。
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讓其他的同學幫助學習。
(2)學生交流本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課文寫了法桐的葉子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過程。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經歷了由喜愛到哀嘆到敬仰的過程,并悟出了生命哲理。
2.根據上面同學們的交流,老師繼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內容。問題設置如下:
(1)作者是如何描寫法桐的呢?
(2)作者所悟出的人生哲理:“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這正是天地間歡樂的內容;世間萬物,正是尋求著這個內容,而各自完成著它的存在。”對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的?
(3)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是什么呢?
學生再次讀課文,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利用圈點批注的方法做好記錄。
小組交流學習結果,以共享學習成果。
集體交流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結果,老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適當點撥。
使學生明確:
(1)這篇文章前六段分別描繪了春天、夏天、秋天、來年春天四個時間法桐的景色。其中寫的最詳細的是春天的法桐。作者從法桐的顏色、姿態、神韻三個方面描寫了春天法桐的盎然生機。同時還采用了側面襯托的方法,通過鳥夫妻的歡樂來襯托綠葉的溫柔美好,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其次較詳的寫了秋天的法桐,寫出了它的枯瘦敗落,和前面春天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的哀嘆、同情溢于言表。然后作者又由來年春天法桐的新葉明白了,法桐舊葉的凋落換來了新生。正如我們收集的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一樣,自然作者就得到了生命的感悟。
(2)由法桐葉子由繁盛——凋落——繁盛,作者明白了:生活中有歡樂也有痛苦,沒有痛苦的付出便不會有快樂的收獲,只要勇敢樂觀的面對生活,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這種借某一具體的事務,通過它們的精神抒發自己的感悟及思想的寫法就是托物寓意。它的常見思路是狀物——寓意。
三、深入研讀
1.品味語言
(1)本文篇幅短小,語言凝煉優美,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找出優美的句子進行賞析。在賞析之前,老師想知道,大家打算如何賞析散文的語言?
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師歸納并點明:可以從用詞美、修辭美、哲理美寫作手法運用美等角度賞析,也可以有自己獨特的賞析。
學生讀課文賞析,并用圈點批注的方式記錄賞析結果。
小組共享學習成果。
集體交流學習結果。
例如:“沒風的時候,顯得很豐滿,嬌嫩而端莊的模樣……做一個嫵媚的笑。”這句話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動靜結合,從顏色、姿態、神韻三個方面寫出了春天桐葉的美好形象。
(2)朗讀并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積累優美的語言。
2.質疑問難:
學生仔細的品讀課文,找尋自己不懂的問題,向同學和老師質疑。
學生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其余同學幫助解答,老師視情況給與點撥。
常見的問題有:
(1)文章的標題為《落葉》,可是作者卻用了較多的文字來描繪“綠葉”,這樣的安排是否喧賓奪主了?
(2)第四段中“我覺得這很殘酷”的原因是什么?“這”指的是什么?
(3)“凋落的曾經那么悠悠的歡樂過,歡樂的也將要寂寂地掉落去。”如何理解這句話?
(4)文章最后一段的含義和作用。
四、拓展延伸
1.《落葉》一文給了你怎樣的人生啟示,讀了本文你有何感受?
2.生活中有許多人和落葉具有著同樣的精神,你能試舉幾例,并簡述他們的突出事跡以及你對他們評價?
課后作業
1、搜集并積累有關生命的詩詞和名言警句。
2、閱讀下面的文章,做一篇讀書筆記
九年級語文的教案篇6
教學設想: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篇教學設計旨在立足文本本身,教師適度的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銳利深刻的戰略眼光。
教學難點:
目的1。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對聯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范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注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后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后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
(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狀:劉備為什么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一、本節課進行比較閱讀,將小說中的諸葛亮與史書中的諸葛亮相比較,小說家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二、關于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了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周記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