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主題端午策劃方案
方案為下屬提供了明確的工作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幼兒園主題端午策劃方案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幼兒園主題端午策劃方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主題端午策劃方案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學習童謠,能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對童謠活動感興趣。
2、遷移有關端午習俗的相關經驗,嘗試續編童謠,體驗編編、說說、玩玩的樂趣。
3、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4、運用物品特征與諧音學說祝福語,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與端午節習俗相關的圖片、實物,幼兒進行過有關端午節習俗的調查。
活動過程:
1、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五月五,端午日,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蘸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1)交流有關端午節習俗的經驗。
★端午節,人們都會有些什么活動?
(2)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①在這首童謠里,你聽到了什么?
②你有什么聽不懂的地方?(根據幼兒的討論、交流情況,幫助幼兒理解"門插艾、香滿堂"等。)
2、學習童謠,了解拍手游戲的玩法。
(1)嘗試朗誦童謠。
(2)討論拍手游戲的玩法,激發朗誦興趣。
★我們可以怎樣念這首童謠呢?(引導幼兒兩兩結伴邊對拍手邊朗誦童謠。)
(3)兩兩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
3、遷移端午經驗,嘗試續編童謠。
如:五月五,是端陽,香包帶,香滿堂;五月五,是端午,龍船下水人跳舞。
4、記錄并欣賞幼兒創編的童謠。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節社會課,我把這一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幼兒通過了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萌發對民族文化的&39;興趣。引導幼兒通過學習以多種表現形式創造端午節氣氛。在教案的設計上,整個教學內容安排緊湊也有一定的條理,首先我有針對性地選取了幼兒的兒歌作為課題切入點,一開始就給幼兒創造美好的情境。
幼兒園主題端午策劃方案篇2
老師通過講述故事、欣賞圖片、觀看節日相關的視頻,引導幼兒追溯端午習俗由來,講述屈原的故事。知道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五為端午節。
全國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各地的人們在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拴五色絲線辟邪等風俗習慣。幫助幼兒形成更多的求知欲望,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劃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什么節日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
(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正在進行的活動是劃龍舟比賽)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通過一個個提問來漸漸步入活動的目標。
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說一說,適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并積極引導)
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可引導幼兒說說對屈原故事的理解,為總結打好基礎)
教師:端午節為什么要劃龍舟呢?
教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
……
3、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
活動一:《我知道的端午節》
主要涉及領域:語言、社會
[活動目標]
1、通過調查、交流、討論等形式,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豐富相關經驗。
2、能積極、大膽地與同伴進行交流和討論。
3、知道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進一步培養愛國主義的情感。
[活動準備]
幼兒進行過端午節的調查。
[活動建議]
1、活動前,根據幼兒的問題設計、制作有關端午節經驗的調查表,鼓勵幼兒廣泛收集資料、積累經驗。
2、活動中,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調查資料,互相交流、分享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3、教師與幼兒共同將所搜集的資料進行分類展示。
活動二:《包粽子》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在熟悉包粽子過程的基礎上,嘗試創編洗葉、裝米、壓米、扎線等包粽子動作,并隨音樂合拍地進行表演。
2、能根據音樂節奏及旋律等變化,匹配相應動作。
[活動準備]
1、音樂。
2、幼兒觀察過包粽子,了解包粽子的過程。
[活動過程]
1、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旋律,激發創編興趣。
(1)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旋律。
指導語: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覺?你想干什么?
(2)隨著音樂自由地表現包粽子的過程。
指導語:這段音樂表現了包粽子的過程,怎么包呢?我們聽著音樂試著做一做。
2、遷移包粽子經驗,嘗試創編洗葉、裝米、壓米、扎線等包粽子動作。
指導語:包粽子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用什么動作表現洗葉?用什么動作表現裝米?
3、嘗試隨音樂合拍地表演包粽子。
(1)聽音樂自由匹配動作。
(2)交流隨音樂表演時的經驗與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幼兒根據音樂節奏及旋律等變化匹配動作。)
(3)聽音樂,完整進行表演。
活動三:《自制香包》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有掛香包的習俗,初步了解香包的功用及制作材料。
2、嘗試用針縫的方法制作香包,感受自制香包的快樂。
3、知道與小朋友保持合適的距離,注意用針的安全。
[活動準備]
1、制作香包所需的材料(艾草、干花、針、線等)。
2、幼兒已有刺繡經驗。
3、民間音樂。
[活動過程]
1、觀察香包,了解掛香包的用途,激發自制香包的興趣。
指導語:什么叫香包?端午節人們為什么要掛香包?
2、討論、探索制作香包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1)研究制作香包的方法步驟。
指導語:做香包需要哪些材料?怎樣使用這些材料來做香包?
(2)討論做香包的注意事項。
指導語:做香包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
3、在音樂聲中,嘗試自制香包。
4、把做好的香包掛在胸前,互相觀賞,體驗自制香包的快樂。
活動四:《折紙粽》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探索折紙粽的方法,嘗試用長條紙通過反復折疊的方法制作粽子。
2、在共同布置環境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
[活動準備]
1、各色長條紙若干。
2、已經折好的大紙粽。
3、折紙粽步驟圖。
[活動過程]
1、觀察大紙粽,激發折紙粽的興趣。
2、探索折紙粽的方法。
(1)猜測紙粽的制作方法。
(2)展開紙粽,觀察折痕,討論折紙粽的方法。
(3)借助步驟圖,整理折紙粽的經驗。
3、折疊紙粽。(引導幼兒在遇到困難時,通過看圖示、觀察小朋友制作等方法來幫助解決問題。)
4、將幼兒制作的紙粽用針、線串在一起,布置環境,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五:《熱鬧的賽龍舟》
主要涉及領域:語言、社會
[活動目標]
1、知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活動,感受龍舟競賽齊心協力、相互競爭的緊張、熱烈氛圍。
2、大膽地用語言講述賽龍舟的精彩場面,表達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活動準備]
1、幼兒觀看過賽龍舟的精彩場面。
2、賽龍舟活動的錄像。
[活動過程]
1、自由結伴交流賽龍舟的情景。
指導語:你們看過賽龍舟嗎?請小朋友們互相說一說自己看到的情景。
2、觀看賽龍舟的錄像,講述賽龍舟的精彩場面。
(1)觀看賽龍舟錄像,感受龍舟競賽齊心協力、相互競爭的緊張、熱烈氣氛。
指導語:看了這段錄像,你有什么感覺?
(2)觀看錄像片段,講述參加賽龍舟時人們的動作、表情。
指導語:人們是怎么賽龍舟的?他們的姿勢、動作、表情是怎樣的?
(3)觀看錄像片段,講述兩岸觀眾吶喊助威的熱烈場面。
指導語:現場的觀眾是怎樣為選手們加油的?
(4)交流自己的心情與感受。
指導語:看到這樣的場面,你的心情怎么樣?你覺得怎樣才能在賽龍舟中取得好成績?
3、拓展講述,了解賽龍舟已由傳統民俗活動逐步變成國際性的體育文化活動。
指導語:你還在哪里看到過賽龍舟?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喜歡賽龍舟?
活動六:《龍舟競賽》
主要涉及領域:健康、社會
[活動目標]
1、探索用身體的不同部位著地并能與同伴共同使“龍舟”向前移動的方法。
2、體驗多人用身體組成“龍舟”進行游戲的快樂,感受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觀看過賽龍舟的場面。
[活動過程]
1、回憶賽龍舟場面,激發活動興趣。
2、探索多人組成“龍舟”,用身體的不同部位使“龍舟”向前移動的方法。
(1)探索兩人結伴組成“龍舟”前進的方法。
①自由探索兩人組成“龍舟”前進的方法。
②交流經驗,討論兩人合作組成“龍舟”,用身體的不同部位使“龍舟”向前移動的方法。
③嘗試用不同的方法使“龍舟”前進。
(2)探索多人合作組成“龍舟”前進的方法。
①遷移兩人合作經驗,嘗試多人合作組成龍舟前進。
②交流經驗,討論使“龍舟”加快速度前進的方法。
③再次嘗試,體驗協調一致的重要性。
3、游戲:《賽龍舟》。
活動七:《一起過端午》
主要涉及領域:綜合
[活動目標]
1、通過知識競賽、趣味游戲、品嘗美食等活動,進一步豐富端午節的相關經驗。
2、在“大帶小”活動中,增進關心弟弟、妹妹的情感,體驗與弟弟、妹妹共度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師幼共同搜集端午節的資料并布置環境。
2、師幼共同準備端午知識競答題、龍舟拼圖、端午食品頭飾等。
3、師幼共同準備才藝展示節目。
4、端午美食。
[活動過程]
1、出示粽子,引出端午節的話題。
2、大班、小班幼兒混合編成以端午食品命名的5-6組,交代活動規則和要求。
3、才藝展示及游藝競賽活動。
(1)情境表演:《端午節的傳說》。
(2)以新編小組為單位開展知識競答:
①端午還有哪些名稱?
②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③為什么在端午節要吃粽子?為了紀念誰?
④端午節掛“五端”,是哪“五端”?
⑤端午節吃“五黃”,是哪“五黃”?
⑥端午節,人們為什么給小孩子帶五色香囊?
(3)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游戲活動(如:包紙粽子比賽、拼龍舟競賽等)。
(4)幼兒才藝表演活動。
4、“大帶小”端午美食品嘗活動。
二、巧手包粽子
端午食粽是我國流行范圍很廣的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老師在活動中先介紹包粽子的材料,并示范包粽子的方法,然后指導幼兒自己嘗試動手包粽子,耐心指導每一個步驟:一折葉,二盛料,三壓實,四包好,五扎繩……
包粽子活動不僅讓幼兒體會傳統節日帶來的樂趣,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讓幼兒們直觀了解端午節,豐富生活經驗。
特別提醒:粽子雖然好吃,但也不能多吃,因為粽子是由糯米做成,不易消化,小朋友消化能力差,不小心吃撐了容易傷著脾胃哦!
三、端午賽歌會
在賽歌會朗讀前,教師組織幼兒觀看視頻、圖片,認識艾草香、粽葉、七彩線等,了解有關端午節的習俗。賽歌會朗讀中,讓每個年齡段的幼兒都聲情并茂的朗讀有關端午節的兒歌,感受豐富的文化內涵。
小班
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中班
端午節,艷陽照;
家家門上插艾蒿。
掛絲線,戴香包;
娃娃樂得蹦又跳。
吃粽子,劃龍船;
紀念屈原永記牢。
大班
端午花,紅又紅;
摘朵鮮花送金龍。
端陽端陽,粽子粽;
拿個粽子塞龍洞。
龍戴鮮花吃粽子,
吃飽粽子回龍洞;
不要傷害屈原老公公。
四、賽龍舟接力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不僅僅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還蘊含著團結、拼搏、進取的體育精神和理念。
游戲規則
老師事先設計好龍舟游戲,提前準備好龍舟游戲道具,可以選擇在操場上進行。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賽龍舟,從小班開始開始繞障礙前行接力,教師發口令,接力賽開始,小班傳中班,中班傳大班。
期間按照班級“龍舟”前進速度,組織幼兒喊著整齊的口號,齊心協力往前劃,最后選出若干優勝班,并給孩子們頒發小獎品。
五、《偉大的屈原》舞臺劇表演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一般情況下家長和老師都會給孩子普及一些簡單的端午節常識,包粽子吃粽子大家都知道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那你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嗎?今年端午幼兒園可以組織編排一臺舞臺表演劇,讓家長和幼兒在表演中真正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服裝準備:古代服裝(教師自行設計)
道具準備:教師根據園里舞臺環境自行設計場景、三個箱子、兩塊白璧(用白色紙自制)、自制紙粽子若干、“活動寓意”打印并粘貼出來。
音樂準備:《悲歌》、《離騷》、《離騷》誦讀
角色人員:旁白、屈原、楚懷王、秦王、張儀、子蘭、靳尚(楚國大臣)、楚國王后、家丁、婢女、漁夫四人(建議分年齡段拆分表演,可以小中大班的孩子都能參與進來)。
活動過程:
第一幕——設計
張儀:(急匆匆走上)恭喜大王!賀喜大王!
秦王:(疑惑)什么事?
張儀:據臣所知,屈原得到信任,楚國朝內很多人對他不滿!他們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詆毀屈原,現在楚懷王已經對屈原不滿了。臣只要略施小計,便可除去屈原。
秦王:太好了!他讓本王一統天下的大業泡了湯,這下可以除掉他了!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吧!(秦王、張儀齊聲大笑,退場)
旁白:第二天,張儀便馬不停蹄地趕往楚國,著手實施他們的罪惡計劃。……
第二幕——碰壁……
第三幕——收買……
第四幕——離間……
第五幕——投江……
活動寓意
很多家長和幼兒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是屈原究竟為什么投江很多人都還是不清楚的。通過這個故事講解,使參加本次活動的家長和幼兒清晰地了解偉大屈原的故事,從而能夠更深地體會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深刻意義。
六、結五絲,做香囊
活動方式
老師可以組織孩子們制作香包,也可以派分給每個家庭作為家園合作小任務。給每個小朋友或家庭分發一塊色彩鮮艷的絲布、一根可以掛在脖子上的細帶子、一張小紙條、一支筆、一些香藥、一付針線,若無香藥也可以綠豆或花生代替。每位小選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香囊,在小紙條上寫下祝福和許愿的話,縫于香囊內。要求針腳工整,外形美觀。香囊制作完畢后,可以自帶,也可以送給他人。
新意之處: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本方法的新意之處在于讓小孩自己制作香囊,并且要求在香囊內放入祝福或許愿的小紙條,既滿足了幼兒喜歡動手的要求,也符合幼兒天真爛漫的個性。做香布袋。
七、手繪端午
小朋友的眼中端午節是什么樣子的呢?有哪些好玩有趣的東西?有什么樣的民俗?動手畫一畫吧!
用繪畫表現端午節的快樂,發揮幼兒的想象能力,鼓勵幼兒將端午節時印象最深或最快樂的事畫下來。最后,老師引導幼兒相互評價作品,交流過節的感受。
八、端午掛艾草
活動形式:親子互動式
參與人員:小、中、大班幼兒及家長
活動準備:每個班人手一份艾草或菖蒲、蒙眼布
活動流程
1、教師簡單介紹艾草和菖蒲以及它的寓意。
2、然后引導全班家長及幼兒玩游戲“盲人摸象”。摸對的幼兒和家長就可以到教師處領取一束艾草或菖蒲做為獎品。
3、在離園后,家長可帶著幼兒把艾草插在自家或別家門口。
幼兒園主題端午策劃方案篇3
一、活動來源: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豐富以下主要經驗:
①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
②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豆做的粽子、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龍船花。
③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
④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
⑤端午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如:有關屈原的傳說等。
二、托、小班節慶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氛圍;
(2)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做做、玩玩、嘗嘗,共享節日的快樂。
三、托、小班年齡段節慶活動實施概況:
1、參觀端午節的環境(社會)
2、好吃的粽子(科學)
3、綠豆糕(藝術)
4、劃龍船(健康)
5、一起過端午(大帶小綜合)
6、熱鬧的賽龍舟(語言、社會)
四、節慶活動環境創設及資源利用
1、班級中陳列幼兒收集的與端午節有關的物品,懸掛艾草、粽子、鴨蛋、香包等;
2、各班以端午節為主題更換主題墻飾,展示幼兒參與端午節活動的全過程及在活動過程中的發現、收獲與體驗。小班則可以以“我們在端午節里”為題展出幼兒的活動情況;
3、區域中提供與主題相關的操作材料,如:①圖書角:提供有關端午節的圖書、圖片,供幼兒欣賞、閱讀;②體育角:提供“賽龍舟”游戲所需的竹竿、彩條、紙棍、小旗等,供幼兒游戲;③動手區:中、大班提供紙、線等材料供幼兒嘗試包粽子、縫香包、編鴨蛋網,小班提供油泥讓幼兒嘗試自制綠豆糕、鴨蛋。
4、家長園地:介紹主題活動中須請家長配合的內容、主題活動進展情況等
五、家園共育:
1、請家長協助幼兒進行相關資料的調查及收集,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
2、可以請家長來園參加活動,和老師、幼兒共同感受節日做做、玩玩、嘗嘗的快樂;
六、托、小班年齡段主要教育活動方案
活動一:參觀端午節的環境(社會)
活動目標:
1、通過參觀園內環境,感受節日氛圍。
2、初步了解端午節的一些習俗。
活動準備:
園內布置的端午節的環境。
活動過程:
1、談話,激發參觀興趣。
2、參觀園內環境,自由交流、講述與端午相關的物品。
3、集體交流,了解端午節的有關習俗。
指導語:①你看到了什么?②幼兒園里為什么要掛這些東西?
活動二:好吃的粽子(科學)
活動目標:
1、知道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通過觀察,了解粽子是由粽葉、糯米等包成的。
2、喜歡吃粽子,通過品嘗活動進一步感受節日的愉快。
活動準備:粽葉、糯米、棉線、煮熟的粽子、生粽子人手一只。
活動過程:
1、觀察粽子,知道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激發活動興趣。
2進一步觀察粽子的外形、氣味等特征。
指導語:粽子是什么樣子的?聞起來有什么味道?
3、觀察包粽子的材料,了解粽子的制作過程。
(1)知道材料的名稱,了解其用途。
指導語: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呢?怎么包?
(2)觀察老師包粽子、煮粽子的過程。
4、品嘗粽子,體驗快樂。
(1)探索剝粽子的方法。
(2)品嘗粽子,與同伴說說自己吃的粽子的口味及自己吃粽子的心情。
活動三:綠豆糕(藝術)
活動目標:
1、嘗試用油泥自制“綠豆糕”,感受做做、玩玩的快樂。
2、注意保持桌面的干凈,有良好的活動習慣。
活動準備:小盒、油泥、裝綠豆糕的塑料盒、各種玩具等輔助材料。
活動過程:
1、觀察綠豆糕的外形,激發興趣。
指導語:這是什么?它是什么樣子的?
2、討論制作綠豆糕的方法及要求。
(1)討論制作綠豆糕的方法。
指導語:怎么做綠豆糕?(根據討論情況,請個別幼兒示范綠豆糕的制作方法。)
(2)討論制作綠豆糕的要求。
指導語:做綠豆糕時要注意什么?
幼兒園主題端午策劃方案篇4
端午潤童心
濃濃粽葉香,悠悠端午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為了讓孩子們了解端午節的獨特風氣習俗,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盤龍城中心幼兒園組織“五月五,過端午”的節日主題活動。
設計意圖
讓幼兒對端午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感受節日的獨特氛圍,促進親子間的互動,體驗別樣的端午節。
活動目標
幼兒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幼兒樂于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節日的準備工作。
幼兒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活動安排
活動一: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家長陪同幼兒一起觀看有關”端午節來歷“”屈原的故事“等視頻,搜集有關端午節的風俗圖片,和幼兒交流端午節的風俗來歷,拍照留存。
活動二:艾草和菖蒲
家長可以帶著幼兒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觀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們在端午節期間的特殊用途,拍照留存。
活動三:我會包粽子
幼兒體驗和學習包粽子,觀察粽子的外形,觀看學習包粽子的步驟,準備好包粽子的材料:糯米、粽葉、棉線等……與家長合作完成,拍攝視頻保留。
活動四:美麗的龍舟
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好龍舟的圖片,未裝飾的龍舟、彩紙、筆、剪刀、膠水、抹布等。幼兒嘗試用畫、撕、剪等方式裝飾龍舟,拍攝照片或視頻留存。
幼兒園主題端午策劃方案篇5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在熟悉包粽子過程的基礎上,嘗試創編洗葉、裝米、壓米、扎線等包粽子動作,并隨音樂合拍地進行表演。
2、能根據音樂節奏及旋律等變化,匹配相應動作。
【活動準備】
1、音樂磁帶。
2、幼兒觀察過包粽子,了解包粽子的過程。
【活動過程】
1、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旋律,激發創編興趣。
(1)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旋律。
★指導語:聽了這段音樂有什么感覺?你想干什么?
(2)隨著音樂自由地表現包粽子的過程。
★指導語:這段音樂表現了包粽子的過程,怎么包呢?我們聽著音樂試著做一做。
2、遷移包粽子經驗,嘗試創編洗葉、裝米、壓米、扎線等包粽子動作。
★指導語:包粽子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用什么動作表現洗葉?用什么動作表現裝米?
3、嘗試隨音樂合拍地表演包粽子。
(1)聽音樂自由匹配動作。
(2)交流隨音樂表演時的.經驗與問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幼兒根據音樂節奏及旋律等變化匹配動作。)
(3)聽音樂,完整進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