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教案數學
八年級下冊教案數學篇1
不等關系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理解不等式的意義.
②能根據條件列出不等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認識實際問題中的不等式關系,訓練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通過用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作用,并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二、教學重點
通過探尋實際問題中的不等式關系,認識不等式。
三、教學難點
通過認識實際問題中的不等式關系,訓練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四、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活動內容:尋找相等的量和不等的量
師:我們學過等式,知道利用等式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同時,我們也知道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許多不等關系,利用不等關系同樣可以解決實際問題,本章我們就來了解不等式有關的內容。
師:既然不等式關系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少見,大家肯定能舉出不少例子。
生:
師:還有其他例子嗎?
(同學們各抒己見)
師:我這里也有一些例子。拿出給同學們參考一下。
八年級下冊教案數學篇2
一、學生起點分析
通過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學習,學生已經明白什么是勾股數,但也發(fā)現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邊長都是勾股數,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邊長連有理數都不是,例如:①腰長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邊長不是有理數,②兩條直角邊分別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不是有理數,這為引入“新數”奠定了必要性.
二、教學任務分析
《數不夠用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第二章《實數》的第一節(jié).本節(jié)內容安排了2個課時完成,第1課時讓學生感受無理數的存在,初步建立無理數的印象,結合勾股定理知識,會根據要求畫線段;第2課時借助計算器感受無理數是無限不循環(huán)小數,會判斷一個數是無理數.本課是第1課時,學生將在具體的實例中,通過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動,感受無理數的客觀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有理數.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
①通過拼圖活動,讓學生感受客觀世界中無理數的存在;
②能判斷三角形的某邊長是否為無理數;
③學生親自動手做拼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④能正確地進行判斷某些數是否為有理數,加深對有理數和無理數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jié)課設計了6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置疑;第二環(huán)節(jié):課題引入;第三環(huán)節(jié):獲取新知;第四環(huán)節(jié):應用與鞏固;第五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第六環(huán)節(jié):作業(yè)布置.
第一環(huán)節(jié):質疑
內容:【想一想】
⑴一個整數的平方一定是整數嗎?
⑵一個分數的平方一定是分數嗎?
目的:作必要的知識回顧,為第二環(huán)節(jié)埋下伏筆,便于后續(xù)問題的說理.
效果:為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進行起了很好的鋪墊的作用
第二環(huán)節(jié):課題引入
內容:1.【算一算】
已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分別為1和2,算一算斜邊長的平方,并提出問題:是整數(或分數)嗎?
2.【剪剪拼拼】
把邊長為1的兩個小正方形通過剪、拼,設法拼成一個大正方形,你會嗎?
目的:選取客觀存在的“無理數“實例,讓學生深刻感受“數不夠用了”.
效果:巧設問題背景,順利引入本節(jié)課題.
第三環(huán)節(jié):獲取新知
內容:【議一議】→【釋一釋】→【憶一憶】→【找一找】
【議一議】:已知,請問:①可能是整數嗎?②可能是分數嗎?
【釋一釋】:釋1.滿足的為什么不是整數?
釋2.滿足的為什么不是分數?
【憶一憶】:讓學生回顧“有理數”概念,既然不是整數也不是分數,那么一定不是有理數,這表明:有理數不夠用了,為“新數”(無理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找一找】:在下列正方形網格中,先找出長度為有理數的線段,再找出長度不是有理數的線段
目的:創(chuàng)設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新數”(無理數)的存在,從而激發(fā)學習新知的興趣
效果:學生感受到無理數產生的過程,確定存在一種數與以往學過的數不同,產生了學習新數的必要性.
第四環(huán)節(jié):應用與鞏固
內容:【畫一畫1】→【畫一畫2】→【仿一仿】→【賽一賽】
【畫一畫1】:在右1的正方形網格中,畫出兩條線段:
1.長度是有理數的線段
2.長度不是有理數的線段
【畫一畫2】:在右2的正方形網格中畫出四個三角形(右1)
2.三邊長都是有理數
2.只有兩邊長是有理數
3.只有一邊長是有理數
4.三邊長都不是有理數
【仿一仿】:例:在數軸上表示滿足的
解:(右2)
仿:在數軸上表示滿足的
【賽一賽】:右3是由五個單位正方形組成的紙片,請你把
它剪成三塊,然后拼成一個正方形,你會嗎?試試看!(右3)
目的:進一步感受“新數”的存在,而且能把“新數”表示在數軸上
效果: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鞏固了本課所學知識.
第五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
內容:
1.通過本課學習,感受有理數又不夠用了,請問你有什么收獲與體會?
2.客觀世界中,的確存在不是有理數的數,你能列舉幾個嗎?
3.除了本課所認識的非有理數的數以外,你還能找到嗎?
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小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及數學方法,使知識系統(tǒng)化.
效果:學生總結、相互補充,學會進行概括總結.
第六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習題2.1
六、教學設計反思
(一)生活是數學的源泉,興趣是學習的動力
大量事實都證明一點,與生活貼得越近的東西最容易引起學習者的濃厚興趣,才能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才可能是主動的.本節(jié)課中教師首先用拼圖游戲引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把課程內容通過學生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來,然后進行大膽置疑,生活中的數并不都是有理數,那它們究竟是什么數呢?從而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為獲取新知,創(chuàng)設了積極的氛圍.在教學中,不要盲目的搶時間,讓學生能夠充分的思考與操作.
(二)化抽象為具體
常言道:“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數學教師應通過一系列數學活動開啟學生的思維,因此對新數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于感性認識,還應要求學生充分理解,并能用恰當數學語言進行解釋.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在教學過程中,刻意安排了一些環(huán)節(jié),加深對新數的理解,充分感受新數的客觀存在,讓學生覺得新數并不抽象.
(三)強化知識間聯(lián)系,注意糾錯
既然稱之為“新數”,那它當然不是有理數,亦即不是整數,也不是分數,所以“新數”不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為進一步學習“新數”,即第二課時教學埋下了伏筆,在教學中,要著重強調這一點:“新數”不能表示成分數,為無理數的教學奠好基.
八年級下冊教案數學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探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軸對稱、平移、旋轉及其組合)。
2、能力目標:
①經歷對具有旋轉特征的圖形進行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和畫圖等過程,掌握畫圖技能。
②能夠按要求作出簡單平面圖形旋轉后的圖形,并在此基礎上達到鞏固旋轉的有關性質。
3、情感體驗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與難點:
重點: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軸對稱、平移、旋轉及其組合);
難點:綜合利用各種變換關系觀察圖形的形成。
疑點:基本圖案不同,形成方式不同。
教學方法:
新授課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的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主展開教學。
教學過程設計:
1、情境導入
播放自制圖形形成的影片,如圖351。
2、充分利用本課時引入開放性的問題:圖351由四部分組成,每部分都包括兩個小十字,其中一部分能經過適當的旋轉得到其他三部分嗎?能經過平移嗎?能經過軸對稱嗎?還有其它方式嗎?
問題本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探究圖形之間變化關系的情景,圖形雖十簡單,但變換方式綜合性強,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各抒已見,后由教師進行適當歸納小結:
(1)整個圖形可以看做是由一個十字組成部分通過連續(xù)七次平移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
(2)整個圖形也可以看做是由左邊的兩個十字組成的部分通過三次放置形成的;
(3)整個圖形不定期可以看做把左邊的兩個十字組成的部分先通過平移一次形成左右四個十字組成的圖形,然后繞圖形中心旋轉90度前后的圖形共同組成;
(4)整個圖形還可以看做把左邊的兩個十字組成的部分通過二次軸對稱形成的。
(學生可能還有其他不同描述,教師應予以肯定)
3、通過上述問題的討論,我們看到圖形的平移、旋轉,軸對稱變換是圖形變換中最基本的三種變換方式,它們是今后設計圖案的主要手段。
4、利用想一想你能將圖352的左圖,通過平移或旋轉得到右圖嗎?
學生議論或動手操作會發(fā)現這是不可能的,教材意圖十分明確,要告訴學生并不是所有圖形都可以通過一次平移或旋轉而得到的,從而要求我們今后分析圖形之間的關系時,要充分利用它們各自的性質、特征正確判斷和識別。那么上述圖形能通過軸對稱變換從左圖變成右圖嗎?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從而得到結論是可能的。
5、例1、怎樣將圖353中的甲圖變成乙圖案?
通過相對簡單活潑的問題,讓學生能運用圖形變換的幾種不同方式解答問題(先旋轉再平移后等到或先平移后旋轉也可以)
例2、怎樣將圖354中右邊的圖案變成左邊的圖案?
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交流。
(師):哪位同學有好好方法,請告訴大家!
(生):以右圖案的中心為旋轉中心,將圖案按逆時針方向旋轉900。
(生):以右圖案的中心為旋轉中心,將圖案順逆時針方向旋轉2700。
明確可以通過不同的辦法達到同樣的效果,激勵學生動手動腦。
5、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
兩個圖案前后變化彩用了哪些方法?(平移、旋轉,軸對稱)
(2)方法歸納
①了解并知道圖案變化的一般方法。
②圖案變化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要養(yǎng)成多途徑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
6、目標檢測
圖355是由三個正三角形拼成的,它可以看做由其中一個三角形經過怎樣的變換而得到?
延伸拓展:
1、鏈接生活
鏈接一:奧運會的五環(huán)旗圖案是大家熟悉的圖案,請你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它的形成。(用課本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圖形變換)
鏈接二:夏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jié),同學們都贊美過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很多同學曾畫過荷花,請你用所學知識再畫一朵荷花,看與以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實踐探索:
①實踐活動列舉實例歸納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平移、旋轉,軸對稱及其組合)
②鞏固練習課本74頁中的習題3.6。
板書設計:
3.5它們是怎樣變過來的。
軸對稱、平移、旋轉的性質例題;
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
八年級下冊教案數學篇4
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課主要介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質.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領會全等三角形對應邊和對應角相等的有關概念.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質的過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確找出對應邊、對應角.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觀察、操作、分析能力,體會全等三角形的應用價值.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會確定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
2.難點:掌握找對應邊、對應角的方法.
3.關鍵:找對應邊、對應角有下面兩種方法:(1)全等三角形對應角所對的邊是對應邊,兩個對應角所夾的邊是對應邊;(2)對應邊所對的角是對應角,?兩條對應邊所夾的角是對應角.教具準備
四張大小一樣的紙片、直尺、剪刀.
教學方法
采用“直觀──感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舉出形狀、大小相同的實例,加深認識.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導入課題
1.先在其中一張紙上畫出任意一個多邊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圖形有何特點?
2.重新在一張紙板上畫出任意一個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圖形有何特點?
【學生活動】動手操作、用腦思考、與同伴討論,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用剪刀剪出重疊的兩個多邊形和三角形.
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事先在紙上畫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疊的兩張紙,注意整個過程要細心.
【互動交流】剪出的多邊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狀、大小相同,能夠完全重合.這樣的兩個圖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夠完全重合的兩個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師活動】在紙版上任意剪下一個三角形,要求學生手拿一個三角形,做如下運動:平移、翻折、旋轉,觀察其運動前后的三角形會全等嗎?
【學生活動】動手操作,實踐感知,得出結論:兩個三角形全等.
【教師活動】要求學生用字母表示出每個剪下的三角形,同時互相指出每個三角形的頂點、三個角、三條邊、每條邊的邊角、每個角的對邊.
【學生活動】把兩個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標上字母,并任意放置,與同桌交流:(1)何時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時它們的頂點、邊、角有何特點?
【交流討論】通過同桌交流,實驗得出下面結論:
1.任意放置時,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當把相同的角旋轉到一起時才能完全重合.
2.這時它們的三個頂點、三條邊和三個內角分別重合了.
3.完全重合說明三條邊對應相等,三個內角對應相等,?對應頂點在相對應的位置.
八年級下冊教案數學篇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極差的定義,知道極差是用來反映數據波動范圍的一個量.
2、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2、難點:本節(jié)課內容較容易接受,不存在難點.
三、課堂引入:
下表顯示的是上海20__年2月下旬和20__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氣溫,如何對這兩段時間的氣溫進行比較呢?
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比較兩段時間氣溫的高低,求平均氣溫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經計算可以看出,對于2月下旬的這段時間而言,20__年和20__年上海地區(qū)的平均氣溫相等,都是12度.
這是不是說,兩個時段的氣溫情況沒有什么差異呢?
根據兩段時間的氣溫情況可繪成的折線圖.
觀察一下,它們有區(qū)別嗎?說說你觀察得到的結果.
用一組數據中的最大值減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來反映這組數據的變化范圍.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差稱為極差(range).
四、例習題分析
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沒有相應的例題,教材P152習題分析
問題1可由極差計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較大,結合本題背景可以說明該村貧富差距較大.問題2涉及前一個學期統(tǒng)計知識首先應回憶復習已學知識.問題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級下冊教案數學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算術平方根的概念,會用根號表示正數的算術平方根,并了解算術平方根的非負性。
2.了解開方與乘方互為逆運算,會用平方運算求某些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
教學重點:
算術平方根的概念。
教學難點:
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概念正確求出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本節(jié)導圖,并回答問題,學校要舉行金秋美術作品比賽,小歐很高興,他想裁出一塊面積為25的正方形畫布,畫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參加比賽,這塊正方形畫布的邊長應取多少?如果這塊畫布的面積是?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已知一個正數的平方,求這個正數的問題?
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學習內容.這節(jié)課我們先學習有關算術平方根的概念.
二、導入新課:
1、提出問題:(書P68頁的問題)
你是怎樣算出畫框的邊長等于5dm的呢?(學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這個問題相當于在等式擴=25中求出正數x的值.
一般地,如果一個正數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這個正數x叫做a的算術平方根.a的算術平方根記為,讀作根號a,a叫做被開方數.規(guī)定:0的算術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a(x0)中,規(guī)定x=.
2、試一試:你能根據等式:=144說出144的算術平方根是多少嗎?并用等式表示出來.
3、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們的值嗎?
建議:求值時,要按照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寫出應該滿足的關系式,然后按照算術平方根的記法寫出對應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術平方根。
4、例1求下列各數的算術平方根:
(1)100;(2)1;(3);(4)0.0001
三、練習
P69練習1、2
四、探究:(課本第69頁)
怎樣用兩個面積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面積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課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還有其他方法,鼓勵學生探究。
問題:這個大正方形的邊長應該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邊長是,表示2的算術平方根,它到底是個多大的數?你能求出它的值嗎?
建議學生觀察圖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對角線的長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測量它與大正方形的邊長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們將在下節(jié)課探究.
五、小結:
1、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呢?
2、算術平方根的具體意義是怎么樣的?
3、怎樣求一個正數的算術平方根
六、課外作業(yè):
P75習題13.1活動第1、2、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