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案2023
高一語文教案2023篇1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幻燈片
【學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
3、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了解大意
課堂教學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么,關于陶潛你們了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二、范讀課文
要求:注意聽停頓的特點——三字句2、1頓;四字句2、2頓;五字句2、3頓;六字句3、3頓或1、2、1、2頓。
三、研習課文
(一)、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二)、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里?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明確:表達了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
(三)、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四)、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齊讀本段。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沖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
四、總結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了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五、布置作業
設計說明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兩個教學目標——誦讀和領悟。
為了便于研習課文,課前必須作好充分的預習,所以布置了明確的預習目標,其中包括誦讀指導、疏通課文。
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誦讀和領悟互為推進,同時在感悟課文某一點內容的時候,適當地引用陶潛的其他詩句,以達到以此篇帶動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反過來,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對課文內涵的領悟。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主要采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法中,群策群力,歸納提煉;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
高一語文教案2023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度。
2、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語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紹荀子
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勸學》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為明顯。而《勸學》一文最為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在聯系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題
從“勸”字入手,在比較古今詞義不同的同時,明確“勸”在此處應是“勸勉”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勸阻”語義不同。“勸”是手段,“學”是目的,明確本文主旨是勸勉人們學習。
四、學習課文
1、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
⑴是全文的文眼。
⑵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詞語:已。
2、講解第二自然段:
⑴請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⑵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藍→青,水→冰,木→輪,(金)鈍→利。
以上四組都說明一個道理:藍、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強。對人而言,這個外作用力就是學習。君子因其博學而且經常反省,才能達到智慧清明、行無過錯的境界。
⑶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教師舉例示范,用圖示法引導學生分析,目的在于教會方法。然后兩三個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此方法以訓練思維推理能力為主,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第二段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個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為此作者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種事物進行設喻、論證。“青出于藍”,是講靛青從藍草中取出,但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說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比水更冷。這兩個比喻句可以歸納擴展,得出:客觀事物(如藍、水)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結合本文所論中心事情是學習,聯想一下,可得出同樣道理:人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改變,就能提高。這一分析推理的過程用圖示可表示為:(略)“輮木為輪”的比喻,說的是直木經過加熱可以做成車輪;“木受繩則直”,木頭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就礪則利”,金屬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這三個比喻說明客觀事物(如直木、木頭、金)經過人工改造(如車柔、繩、礪),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如為輪、直、利)。根據同樣道理推論: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可見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這一分析過程,同樣可以用圖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過程其實是由具體→抽象→具體的過程,分析的目的是尋找規律,教給學生具體方法,啟迪思維。
⑷總結本段中心思想:
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⑸詞語:
輮、槁暴、受、就、中。
3、講解第三自然段:
⑴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⑵請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⑶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⑷詞語:
致、絕、假。
四、課后作業
背誦前面學過的幾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
可分為三個層次:
⑴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⑵“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⑶“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詞語:
跬、鏤、一、焉。
三、總結全文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四、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五、完成習題
1、課后思考練習題。
2、基訓上的習題。
六、引導學生根據注釋讀懂原文,積累相關文言常用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在此基礎上,將背誦全文。
高一語文教案2023篇3
一、指導思想:
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業務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落實常規工作,夯實基礎,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提高文化品位,為高中三年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情況分析:
1、教材教學:高一下學期是高中階段比較關鍵的一個學期,從教材上來看,難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閱讀教學上對學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閱讀理解上升到品味鑒賞,還新增了詩詞、小說等閱讀單元。寫作上則要求學生較好掌握議論文的寫作和應對話題作文的能力。
2、學生分析:學生在高一上學期的語文學習還處在比較被動的狀態下,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欠佳。語文基礎知識掌握不夠好,課外遷移不夠,閱讀和寫作能力還有待加強。
三、教學工作重點:
1、堅持集體備課,提高備課質量。繼續實行“五備”(備教材、備學情、備練習、備教學法、備輔導)、“四清”(堂清、日清、周清、月清)做法,繼續學習新大綱,鉆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體現知識和能力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和優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繼續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加強常規工作的落實和檢查,并有階段性檢查小結和整改措施。
3、以"閱讀"和"寫作"教學為抓手,帶動其它方面的教學工作。
4、強化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名言詩句、文學常識、文化常識、成語等。
5、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空間。
四、具體措施:
(一)閱讀:
1、要求學生準備兩本筆記本,一本用于課內閱讀,一本用于課外閱讀。
2、課內閱讀:采取所用教材篇目(有一定選擇)和新教材部分篇目相結合學習的原則。對于重點篇目要精講,并要進行配套的訓練。要重在以教材為載體教會學生語文閱讀的方法。
3、課外閱讀: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如教師推薦佳作、學生推薦佳作、摘抄作業、寫讀書筆記、閱讀檢測等。要通過專題閱讀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
一學期保證學生有15篇以上的課外現代文訓練。
學生每周必須要有1000字以上的課外閱讀量,每周要完成300字以上文字摘抄。
4、指導和訓練重點:課內課外文言文。
文言文一直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大難題,文言文學習要求學生認真踏實,還要肯花時間,教師的指導也非常重要。因此文言文的教學和訓練要貫穿整個學年,并要由淺入深加大訓練難度,擴大訓練量。教師要精選題并精講題,切實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
每周課外文言文拓展至少兩篇。一學期保證學生有20篇以上的課外文言文訓練。
在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逐步滲透古詩詞的教學和訓練。結合課本中"唐詩""宋詞"兩個板塊的內容讓學生能自如應對簡單的古詩詞鑒賞。
(二)寫作:
1、要求學生準備一本筆記本和作文本,分別用于隨筆和作文寫作。
2、進行分類訓練:
(1)隨筆:
養成每周動筆的習慣,善于觀察身邊的生活,樂于表達對生活、社會的思考和認識。
(2)作文訓練:
首先,要掌握一般體裁的文章寫作:
記敘類:在敘事中有意識地增強內容文字的起伏變化,避免平鋪直敘。了解幾種常見的聯想方式及其作用,并能在寫作中正確加以運用。懂得細節描寫的作用,掌握細節描寫的基本要領。初步掌握描寫場面的要領。
議論類:懂得議論要緊扣題旨的重要,掌握幾種常見的突出議論中心的方法。懂得"引證、假設"在議論性文章中的作用,并能在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認識層進結構的特點,初步掌握層層深入地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
說明類:能在寫作實踐中根據內容需要采用適當的說明順序,增強文章的條理性。其次,要掌握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及基本寫作技能:話題作文雖說降低了審題要求,內容和范圍也相對寬泛,但并非不需審題,并非可以信馬由韁、天馬行空。如果忽視了對話題作文的審題要求,就邁錯了作文的第一步,引導學生透徹地理解把握材料中隱含的重要信息,是保證寫好話題作文的前提。
(3)作文的訓練次數與訓練目標:
除隨筆外,我們將平時的作文指導與訓練總共安排8次,并將考綱要求及各項訓練點穿插到這8次指導與訓練中,這樣可以使作文指導更具有操作性、實效性,讓學生在每次的訓練中強化認識,掌握要訣,提高能力。
次序體裁訓練點要求:
1、議論文審題與立意符合題意與文體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確。
2、議論文議論文結構掌握議論文的各種結構方式,使結構完整。
3、議論文論證的方法運用多種論證方法使議論文內容充實。
4、記敘文審題與立意符合題意與文體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確。
5、記敘文構思與表達學會選材并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來充實內容。深刻透徹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預感事物發展趨向。生動形象學會運用各種手法使形象生動、意境深遠。有文采學會運用修辭使語言生動、文句有意蘊。
6、話題作文審題引導學生透徹地理解把握材料中隱含的重要信息正確審題。
7、話題作文立意如何使文章的立意高遠
(三)其它:
1、強化語文知識的積累,為后階段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詩詞名句的積累。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的積累。成語、熟語的積累。佳作精彩片斷的積累。充分利用摘抄本。
2、充分利用好教學時間:
利用好早讀課的語文朗讀。每周一次去圖書館閱讀課外書。每周安排小測驗至少一次。課前可開設三分鐘小演講。
五、課時進度:
第一單元7課時、第二單元6課時、第三單元8課時、第四單元10課時第五單元8課時、第六單元7課時、第七單元8課時、第八單元6課時
六、具體安排:
1---8周完成模塊三教學任務(中間進行月考評測)
9周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10---17周完成模塊四教學任務(中間進行月考評測)
18周期末考試
高一語文教案2023篇4
一、預習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
二、導入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因事說理:要“深思慎取”,要“盡吾志”。蘇軾《游石鐘山記》又是怎樣寫的呢?
《石鐘山記》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記。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夏季,蘇軾由黃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
三、范讀。
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
四、朗讀
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和感情。
五、結合課后練習,疏通文意,積累語言。
1.詞類活用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使……發出聲音,動詞的使動用法)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聽。均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像卷席子那樣;包,像用布包那樣;囊,像用口袋那樣。均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
若人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祝壽,名詞用作動詞。)
函梁君臣之首,人于太廟(用木匣裝,名詞用作動詞)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詞用作動詞)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舟,名詞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賓短語)”的意思,可以譯為“乘舟”,但要注意,這樣譯并末準確表達“舟”作為狀語的語法特點。
2.句式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置于動詞之前。
六、理清思路,把握結構
1.第一段寫什么內容?
第一段,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引《水經》上的話,交代石鐘山的處所,緊扣題目,點出石鐘山,引起下文。
第二層,提出六朝人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點明人們對此說法的懷疑態度,用鐘磬置水中不能發聲的情況對酈說質疑,說明“水石相搏”之說難以取信于人。正因為對酈說“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異議,這就由酈道元的說法導出唐人李渤的說法。
第三層,提出李渤的說法并質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訪其遺蹤”的行動。他親“訪”遺蹤,親“扣”其石,親“聆”其聲,理應無疑。作者表明自己對李銳的懷疑,并以處處有石,石石能扣而發聲,反駁李說,說明扣石發聲之說難以置信。
對這兩種說法,看起來是相提并論的,但實際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對兩說的分別懷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說明人們對酈說的疑惑,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沒有明說,這是一種客觀記敘,作者沒有輕率地判斷酈說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強調自己對李說的否定,這里的“余”字,就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對李說的態度。對酈說“人常疑之”和對李說“余尤疑之”,這兩疑引出作者探訪石鐘山的行動,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鐘山,以及結尾的一“嘆”一“笑”,一“簡”一“陋”作鋪墊。
2.酈道元、李渤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各有什么說法?為什么對酈道元的說法“人常疑之”,對李渤的說法“余尤疑之”?(用課文原話回答)
[明確]第一問: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李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浮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第二問: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3.第二段寫什么內容?
第二段,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過。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元豐七年……得觀所謂石鐘者”),點明探訪石鐘山的時間、同行者和緣由。
因為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臨汝并送長子蘇邁赴任饒州德興之便,順道考察石鐘山,正好借此釋疑。這一層緊承上文。
第二層(“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寫訪問寺僧。
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發聲,表明他們相信李渤的說法,也說明李渤的說法影響很大。這一段回應李說,“擇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別照應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滿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動。
第三層(“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寫月夜考察游石鐘山的經過。
先交代探訪石鐘山的時間是“莫夜月明”時分,同游者是長子蘇邁,方式是“乘小舟”,地點是“絕壁下”。
然后寫絕壁下的情景:看見的是“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聽到的是“云霄間”鶻鳥的“磔磔”的驚叫聲,以及“山谷中”鸛鶴像老人邊咳邊笑的怪叫聲。描繪出一幅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石鐘山夜景,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形有聲,十分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段描寫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伏筆。
轉而寫作者在“心動欲還”的時候,忽然“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卻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發現“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人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查明了發出“噌吰”之聲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為止,下面又起波瀾。作者在“舟回至兩山間”的時候,發現入港處有“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聲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轉”的意思。“舟回至兩山間”,不是船返回到兩山中間,而是船掉頭轉行至兩山之間。如果解釋為前者,就會令人疑惑不解,為什么去的時候沒發現“大石當中流”呢?另外,“回”的本義是“旋轉”“回旋”,在古漢語中的常用義是“掉轉”;現代漢語“回來”的意思,古代漢語一般用“返”不用“回”。作者對兩處聲音的考察,極為細致深入,處處印證了首段的酈說:“微波人焉”和“與風水相吞吐”,分別照應“微風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澹澎湃而為此也”和“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分別照應“水石相激”;“噌吰如鐘鼓不絕”和“窾坎鏜鞳之聲”,分別照應“聲如洪鐘”。這就不僅證實了酈說,而且以詳補“簡”,為末段嘆酈說之“簡”作好鋪墊。
最后寫作者對蘇邁的談話。“因笑謂邁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這里是釋疑后輕松愉快的笑,表現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興奮。作者在談話中將兩種聲音與“周景王之無射”和“魏莊子之歌鐘”相聯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結果,點出以鐘名山命名的緣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酈道元的說法,言語之間生動地顯現了作者的確信和欣喜。
在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見耳聞,證實并補充了酈道元的說法,進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說法,為末段的議論提供了事實依據。
4.文中是怎樣描寫月夜絕壁下的情景的?這段描寫與下一段的哪句話照應?經過實地考察,作者認為石鐘山得名由來是什么?(用課文原話回答)
第一問:“大石側立千尺……或曰此鸛鶴也”,這段描寫與下—段的“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照應。
第二問: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有大石當中流……如樂作焉。
5.第三段寫了什么內容?
第三段,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語氣強烈,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點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后所得出的結論、所總結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層分析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說正確說法不能流傳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是說酈道元的說法是正確的,可惜“言之不詳”,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們的承認;二是士大夫不做實地考察,“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說不能為文,并非不能說話。酈說失之于不詳,士大夫能為文而“莫能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為文,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轉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是說李渤之類的“陋者”,主觀臆斷,“自以為得其實”,這是得以有李渤的錯誤說法和后人以訛傳訛的原因。
第三層分承上面所說的兩個方面,點明寫這篇游記的目的。“嘆酈元之簡”是肯定酈道元的觀點,而又嘆其太簡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觀點,并譏笑其淺陋。這就表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傳播自己的見解,證實、補充酈道元的觀點,糾正李渤的觀點。
6.作者在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他看來,世人為什么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在本段結尾,他對酈道元和李渤的說法各持什么態度?(用課文原話回答)
[明確]第一問: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第二問: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大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第三問: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
7.文章是按什么來組織材料的呢?
以石鐘山得名由來為線索。
六、布置作業
高一語文教案2023篇5
【原文欣賞】《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翻譯:
踏過江水去采荷花,到蘭草生長的沼澤地采蘭花。
采了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在故鄉的愛人。
回想起故鄉的愛妻,卻又長路漫漫遙望無邊無際。
漂泊異鄉兩地相思,懷念愛妻愁苦憂傷以至終老。
簡介:
《涉江采芙蓉》是產生于漢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詩,是《古詩十九首》之一。
背景:
兩漢時期,經學成為士人躋身朝堂、謀求功名的重要資本。于是千千萬萬的學子離鄉游學求宦。但是對于如此眾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機構的容納能力實在太有限了,這必然形成一種得機幸進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個坎凜失意的文人群體便產生了,這就是《古詩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蕩子”。這些宦途失意的游學的士子在宦途無望、朋友道絕的孤單失意中,自然會苦苦地懷念故鄉和親人。本詩即是《古詩十九首》中描寫懷鄉思親的代表。
字詞:
1.芙蓉:荷花的別名。
2.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
3.遺(wèi):贈。
4.遠道:猶言“遠方”。
5.還顧:回顧,回頭看。
6.舊鄉:故鄉。
7.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形容無邊無際。
8.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于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練習題:
1、簡要回答詩人為何憂傷?
2、《涉江采芙蓉》里寫“采芙蓉”贈給所思之人,這對全詩在營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贈給親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種行為,你對這種行為怎樣理解?
3、試寫出本詩的主旨。
答案:
1、①詩人遠離家鄉與思念的人分離;②他想回到家鄉,但長路漫漫,欲歸不得;③他與思念的人都深愛和思念對方,但卻不能相聚。
2、芙蓉,即荷花。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的感覺。屈原的作品里也視“荷”為香草,認為它具有美好的品質。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營造了清幽、高潔的意境。
花草嬌嫩美麗,同時又給人欣欣向榮的感覺。以花草贈親朋,既傳達了對親朋的關懷、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對親朋的美好祝愿。
3、詩人借江上的芙蓉與芳草起興,流露出對愛人的思念,并抒發了欲歸不得的哀傷或惆悵之情。
高一語文教案2023篇6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感知體會文中濃濃的思鄉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3.自主閱讀,了解作者的情感,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濃濃的思鄉情。
4.生能在閱讀中發現思考探究問題,展開多方對話,表達閱讀感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
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培養自主鑒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一起用心傾聽一首思鄉的歌曲。【播放滿文軍的《望鄉》】
幾度芳草綠幾度霜葉紅,他鄉山也綠他鄉水也清。身在他鄉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頭把故鄉眺望。思鄉是一曲永恒的歌謠,盡管憂傷,卻不改燦爛。尤其是身在異鄉他國,這種思念更是刻骨銘心,銷魂蝕骨。著名作家韓少功,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出示學習目標:1、體會作者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2、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學習目標】
二、研習文章【回到課題】
1、本文題目叫《我心歸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鄉)
作者寫此文時身處何地?(法國;異鄉)
法國生活條件不好媽?(雅靜奢華)身在法國的心情如何?(冷清,空虛,發瘋)如何渲染的?(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
他思念的故鄉是什么樣的?(貧瘠臟亂)
對家鄉又是什么心情?(親切,激動,幸福)
(學生可以自由回答)【板書課文內容,對比】
2、什么力量讓他對故鄉魂牽夢繞?
學生可以據此再次閱讀文章,找出并總結文中重要的句子
參考答案:
故鄉讓人感到親切、溫馨和激動(場景描寫);
故鄉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有親人、過去;
有你的血、淚和汗水,
故鄉的美中含悲,
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板書課文內容】
3、問題研討:(每組一題)
①如何理解“故鄉有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麗總是悲傷的”?
(有曾經的苦難,挫折,拼搏。不是每個人都在故鄉留下血、淚,還有汗水的)
高一語文教案2023篇7
一、本學期的主要任務
1.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2.加強基礎練習,落實單元練習,學以致用,努力提高學生考試成績;
3.加強本科工作,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加強自身業務修養。
二、教育教學指導思想
1.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有步驟地落實民主的、開放的和人文化的語文教育;
2.推廣已有的教學經驗,繼續發現新問題,探究新教法,把課堂的研究性閱讀推向深層次。
三、教學工作
1.必修課
<1>必修課的處理,一句合理有利的原則、單元組織的原則、集體備課的原則、改革創新的原則,按時完成。
<2>教學內容的組織。
A.前半期完成一二五單元,后半期完成三四六單元。每個單元都應當學透、學盡。
B.按照單元教學要求,在教學中要突出各種文體的特點,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要點,并引導學生模仿和創作。單元內的各篇文章可以聯系起來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深化對文章和單元要點的把握。
C.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學,引導他們自主鉆研課文,自奮其力,自力得知;要突出研究性特點,拓展課堂內容,深化課文理解;要組織合作學習小組,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學習。
2.作文教學
A.依據教材編寫體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語交際與寫作實踐”訓練。
B.寫作練習分步驟進行達標訓練,要求學生逐漸達標,形成基本的語言修辭意思。
C.提高學生考場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鐘內能根據要求寫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D.調動學生參與作文批改與點評,提高批改實效。
E.作文教學重講評,通過講評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導學生自批自改。
F.鼓勵學生做作文自我總結。
G.本學期擬進行10次作文寫作。
3.單元檢測
本學期擬安排四個單元檢測。
A.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
B.第五單元
C.第六單元
D.第三單元和第四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