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案的教案怎么寫
數學教案的教案怎么寫篇1
設計意圖
最近我們班小朋友們對“比較”的游戲很感興趣,比如在加餐的時候他們會說:“老師你看,我杯子里剩的牛奶比他的少,我快要喝光光了……”可以看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比較”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小班幼兒對于數量的比較,沒有一定的方法,多數是通過直觀的觀察得來的。而一一對應的排序方法是比較物體多少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結合小班幼兒“一日生活游戲化”的特點,奶牛和牛奶又都是孩子們所熟悉的事物,因此設計了“奶牛工廠”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通過游戲化的學習方式,初步感知“將兩組物品變成一樣多”和“一一對應比較兩組物體多少”的方法。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將兩組物品變成一樣多的方法。
2.能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3.愿意玩“比較”游戲,感受數學游戲的樂趣。
重點難點
1.重點:能夠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多與少。
2.難點:嘗試想辦法將兩組物品變成一樣多。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對奶牛的生活習性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奶牛吃草、產奶。對量的比較有初步的認知。
2.物質準備:奶牛、小草、柵欄圖片、圍裙、瓶子、盒子、蓋子、音樂、黑板。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游戲引入活動。
教師扮演牛奶工廠的工人,說:我是牛奶工廠的工人,我們工廠制作牛奶,現在,許多的人都喜歡喝我們的牛奶,我都忙不過來了,邀請你們和我一起做牛奶,你們愿意么?
二、能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
(一)游戲情境一:牛奶工廠游戲背景
師:這里是農場,農場里有許多奶牛呢,奶牛最喜歡吃什么?一頭奶牛吃一顆草,你發現了什么?奶牛和草比較,誰多?誰少?怎樣變成一樣多呢?
小結:我們增加一顆草,奶牛和草就變成一樣多了。
師:這些小柵欄就是奶牛的家,一頭奶牛住一間房子,奶牛和房子比較,誰多?誰少?怎么變成一樣多?
(二)游戲情境二:小工人擠牛奶并擰上瓶蓋1.師:快來,快來,小工人要去擠牛奶了
游戲規則:一頭奶牛需要一個小工人幫忙擠奶
2.跟隨音樂幼兒集體操作擠奶和擰瓶蓋。
3.發現問題
師:小工人你們發現了什么?牛奶瓶都有蓋子么?奶瓶和瓶蓋比較,誰多?誰少?怎樣做才能變成一樣多了呢?
4.給“瓶蓋廠”打電話增加瓶蓋,牛奶瓶和瓶蓋就變成一樣多了。
(三)游戲情境三:將牛奶裝入牛奶盒
1.出示牛奶盒,請幼兒將牛奶一一對應裝入牛奶盒。
2.引導幼兒發現多出一瓶牛奶或者少一個牛奶盒,思考將兩組物品變成一樣多的方法。
三、幼兒之間相互送牛奶,將牛奶和包裝盒一一對應變成一樣多。
活動總結
對實現教學活動目標及幼兒發展的反思:孩子們在牛奶工廠的游戲中,通過由淺入深的三個游戲,逐步感知了一一對應比較多少的方法,并學習了通過這種方法去解決現實問題。
對教學方法和活動特色的反思:游戲法;通過“牛奶工廠”游戲情境,幼兒扮演小工人角色,在游戲操作中親身感知、體驗、嘗試,最后解決問題,獲得“一一對應”比較多少的數學經驗,活動內容來源于幼兒生活,游戲情節貫穿整個教學活動,幼兒在游戲中感知、游戲中學習、游戲中發展。
對游戲情境及游戲材料投放的反思:
1.游戲背景創設:通過一系列連貫的情節和操作材料,為幼兒創設“牛奶工廠”的情境。
2.游戲氛圍創設:角色扮演;教師和孩子們扮演小工人,教師通過夸張的語言和肢體動作營造游戲氛圍。
3.游戲材料創設:為幼兒提供人手一份的游戲操作材料,孩子們在游戲中親身感知、嘗試、操作,學到“一一對應”比較多少的方法。
過程反思:在擰瓶蓋的環節中,由于幼兒之前沒有足夠的經驗準備,導致孩子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操作起來稍有難度,因此要求老師在活動開始前充分了解幼兒的能力水平,做好前期經驗的準備。有個別孩子在一一對應比較多少的時候,會直接用看的方式,很快速的說出答案,幼兒在鋪墊前期經驗的時候,教師要著重引導幼兒使用一一對應的方法玩游戲比較物體的多少。
數學教案的教案怎么寫篇2
一、引
1、引入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學習“觀察與探究”(板書課題)
2、出示學習目標
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是:(課件出示)
讓學生嘗試用圖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間的關系,利用圖進一步認識反比例。
滲透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觀點,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二、學加導
師:明確了目標,請同學們借助自學指導來完成目標。
自學指導:自學課本27頁,完成所提出的問題,并說說自己的想法。(先自學4分鐘,然后小組交流1分鐘。)
(一)學生自學:(先學)
師:好,開始。先自學2分鐘,然后小組交流3分鐘。
(二)匯報交流:(后教)
小組匯報,全班總結。
三、鞏固練習
(一)學生自學:(先學)
(1)長方形面積一定,長與寬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2)這節課我們用圖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間的關系。
用x、y表示面積為24cm2的長方形相鄰的兩條邊長,它們的變化關系如下表。
1.觀察表格,根據數據在方格紙上畫出這8個長方形。
2.把圖中的點用平滑的曲線依次連起來。
3.長和寬是怎樣變化的?有什么規律?長擴大,寬縮小,相對應的長和寬的乘積是24。
(二)交流訂正:(后教)
1.更正
師:學完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有錯的在小組中說錯的原因,不會的優生講解。)
2.討論
集體訂正。(學困生先說,優生糾正,學困生再說)
四、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已接近尾聲,回顧本節課,你有什收獲?
數學教案的教案怎么寫篇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能解決簡單的分數與分數相乘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養成教育訓練點:
教學重點、難點
1.結合具體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準備:
1.每人準備一條約10厘米長的紙條;
2.每人準備5張長方形的紙。
教學過程:
一、探索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1.先讓學生讀一讀教科書第7頁的一段話。再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一張紙條,按照例題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師問:怎樣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這張紙條的幾分之幾?”
并根據剪的結果寫出得數。
1/2×1/2=1/4 1/4×1/2=1/8
學生列出算式后,師問:為什么用乘法計算?
引導學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這張紙條的幾分之幾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與上節課學習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意義相同,所以用乘法計算。
折一折,涂一涂 3/4×1/4-=?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一張長方形紙,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討論:(1)請你說一說,紅色部分占斜線部分的幾分之幾?占整張紙的幾分之幾?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嗎?
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結果。
2/3×1/5 5/6×1/3
說一說:你能總結分數與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嗎?
小結:分數與分數相乘,分子與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與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與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嗎?
試一試:
1/4× 2/3 3/52/9 7/8×5/14
強調:能約分的要先約分。
二、課堂練習
1.計算練習。
教科書第8頁“練一練”第2題。
學生計算后觀察:分數相乘的積一定小于每一個乘數嗎?
2.解決問題。
(1)教科書第8--9頁“練一練”第3、4、5、6、7題。
學生完成后,說說解題思路。
(2)教科書第9頁數學故事 “唐僧分瓜”。
板書設計:
分數乘法(三)
分數乘分數的運算法則:分子相乘,分母相乘,能約分的要約分。
數學教案的教案怎么寫篇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通過比較,弄清兩個已知條件的一步應用題與兩步應用題的聯系和區別,加深對兩步應用題的理解,并學會這類應用題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養學生分析應用題的能力。
3.教育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我知道你們來自______,那你們知道劉老師來自哪里嗎?(不知道)我來自中國蜜桔臍橙之鄉——尋烏。【出示圖片】
師:在我的家鄉尋烏,家家戶戶都有果園,漫山遍野都是果樹,同學們看:【播放果園圖片】
師:這節課我們就邊欣賞果園圖片邊解決數學問題。同學們看:這片果園就是我的鄰居張大爺家的。【出示圖片一】果園里種有桔子樹和臍橙樹。
出示復習1、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這個問題你能直接解答嗎?(不能)為什么?(沒有已知條件或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棵樹沒有告訴我們)
師: 對了,要解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這個問題,題目的已知條件必需要告訴我們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數量,現在我給這道題補上2個已知條件。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有40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讓學生讀題后獨立解答,指名說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圖二】
師:看,這是李大伯家的果園,這片果園里有那些數學問題呢?
出示例1:
桔子樹34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多6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指兩名讀題,說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討論例題的解法,師問。
(1)根據題目中的兩個已知條件,能直接計算出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嗎?(不能)為什么?(因為已知條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臍橙樹的數量。)
(2)師:要解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我們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數量)
師:桔子樹的數量第一個已知條件直接告訴了,臍橙樹的數量第二個已知條件沒有直接告訴,但我們可以根據第二個已知條件給出的信息先算出臍橙樹的數量。怎樣列式?(指名回答)
師板書:①臍橙樹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臍橙樹有400棵, 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樣列式?(全班回答)
師板書: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740棵。
(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弄清兩個已知條件的一步應用題與兩步應用題的聯系和區別。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有40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多6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個已知條件,都是求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這兩道題都有2個已知條件,而且問題相同,為什么這道題(準備題)用一步解答,而這道題(例題)卻用兩步解答呢?(因為第一題已知條件直接告訴了我們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棵樹,而第二題已知條件只直接告訴了我們桔子樹的棵樹,橙樹的棵樹沒有直接告訴了我們,所以,需先求出橙樹的棵樹。)
師小結:我們在解答只有兩個已知條件的應用題時,必需認真審題,弄清條件與問題,如果根據已知條件能直接求出問題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據已知條件不能直接求出問題的答案的,就要考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兩步計算來解答。
三、鞏固練習
師:今年鄰居張大爺和李大爺為了發展果業,又開辟了一片果園,看:【出示圖三】
這里又有兩個數學問題,出示練習題1、2.
1、今年,張大爺家桔子樹種了50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少種了100棵,張大爺家一共種了多少棵果樹?
①全班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同桌討論解法。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師板書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樹種了400棵,桔子樹比臍橙樹少種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種了多少棵果樹?
①全班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獨立解答。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師板書算式及答案
四發展練習
【出示圖四】
師:秋天到了,兩位大爺家的果園豐收了,黃澄澄的果實掛滿了枝頭,兩位大爺想讓我們幫忙算一算果園的收入,你們愿意嗎?
出示練習
張大爺家的桔子買了4萬元錢,臍橙賣的錢數是桔子的2倍,張大爺家的桔子和臍橙一共賣了多少錢?
①(出示練習要求:把題目讀一讀,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把算式寫在答題卡上。)師巡視指導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訂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臍橙買了9萬元錢,臍橙賣的錢數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臍橙一共賣了多少錢?
①(出示練習要求:把題目讀一讀,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把算式寫在答題卡上。)師巡視指導
②指名說出解題過程,訂正答案
五、小結評價
在我的家鄉——尋烏,像張大爺李大爺這樣的果農有很多,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收獲著成功和希望。同學們,通過一節課的努力,你又有什么收獲?學會了什么?
六、拓展練習:創編只有2個已知條件的應用題
數學教案的教案怎么寫篇5
一、在問題的引入上
新課標規定應從實際情景入手,并且使學生能夠對問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1.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生易于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律。利用溫度計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在問題的探索上
我采用了師生互動,通過師生雙邊活動產生一種動態效果,使學生在充滿好奇心的狀態下,在老師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下,親身參加探索發現,主動的獲取知識和技能。但在整個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學生的總結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再處理時由于怕時間不夠充裕所以學生出現的問題我給做出了解答,其實這里應由學生自己來解決,這樣對學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三、習題的配備
整個習題的配備大致是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的,面向全體學生,采用多種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在講解完例題后,讓學生互相提問,以促使學生積極踴躍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創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但我總體感覺習題的量不夠充足,學生的練習機會較少。
四、不足之處
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畫數軸時原點的位置和單位長度可以實際情況來確定,但由于受課本練習冊數軸圖形的影響,有部分學生認為只有向右的方向才能作為數軸的正方向,遇到向其它方向為正方向數軸圖形就認為它不是數軸了。這有待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加深對這方面的理解。
數學教案的教案怎么寫篇6
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定義: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1.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邊,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矩形的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
矩形的性質: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對角線平分且相等。AC=BD;
數學教案的教案怎么寫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等式,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系與區別,體會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學重點:理解等式的性質,理解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利用等式性質和方程的意義列出方程。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這是什么嗎?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嗎?
說說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邊的物體重50克,右邊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
(1)出示例1圖。
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嗎?把它寫出來。
50+50=100 (板書)
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邊,等式的右邊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邊和右邊結果相等;等式用等號連接)
能說說什么樣的式子叫做等式嗎?(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學例2。
(1)出示例2圖。
天平往哪一邊下垂說明什么?(哪一邊物體的質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系嗎?
學生獨立完成填寫,集體匯報。
板書: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讓你把這四個式子分類,應分為幾類?為什么?
指出: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這些等式與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數)
知道像x+50=100,x+x=100這樣的等式叫什么嗎?(方程)
說說什么是方程?你覺得這句話里哪兩個詞比較重要?(含有未知數、等式)
(2)討論:等式與方程有什么關系?
小組討論。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們的關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學“試一試”。
獨立完成,完成后匯報方法。
讓學生說一說,每題中的方程哪個更簡潔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雖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時應盡量避免這樣x單獨在等號左邊或右邊的方法。
4、完成“練一練。
(1)完成第1題。
獨立完成判斷后說說想法。
(2)完成第2題。
(3)完成第3題。
交流所列方程,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1題。
能說說每個線段表示的意思嗎?方程怎樣列呢?
小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練習一第2題。
理解題意,說說數量關系是怎樣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練習一第3題。
四、課堂總結
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方程
等式 50+50=100 x+50>100 x+50=150
方程 X+50<200 x+x=200
數學教案的教案怎么寫篇8
活動目標
1、發現“1”和“許多”,感知“1”和“許多”的關系,即若干個1個合起來是許多個,許多個可以分成若干個1個。
2、知道班里除了有1個我,還有許多個我的好朋友,體驗與小朋友在一起時的快樂。
活動準備 小鏡子若干,大穿衣鏡1面。
活動過程 1、看看小鏡子,發現“1”個和“許多”個
給每人提供一面小鏡子,引導幼兒:“快看看小鏡子里,有誰在里面?有幾個你自己?”并告訴幼兒:“小鏡子里還有你的好朋友。”讓幼兒試一試,能不能從鏡子里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看到了就大聲說:“__×,你是我的好朋友。”然后比一比,看誰看到的好朋友多。
2、看看大鏡子,體驗“1”與“許多”的關系
將幼兒集中到大鏡子前,提問:大鏡子里有誰?(引導幼兒說一說有許多小朋友)邀請全體小朋友當小貓,和老師一起做“老貓睡覺醒不了”的游戲。
游戲開始時,主班老師面朝鏡子背對幼兒做睡覺狀。當主班老師(老貓)嘴里念到:“老貓睡覺醒不了,小貓悄悄往外跑”時,配班老師悄悄請一個幼兒起身躲到屏風或布簾后面去(不能被鏡子照到),主班老師睜開眼睛問:“幾只小貓跑了?”幼兒回答:“1只。”游戲重新開始,如此反復直至所有幼兒都躲到屏風后面時,老師問大鏡子:“每次只有1只小貓跑掉,怎么我的許多小貓都沒有了?”(讓幼兒發現許多只被分成了若干個1只)這時,配班老師逐一請幼兒回到大鏡子前,主班老師問:“幾只小貓回來了?”該幼兒答:“1只。”如此反復直至所有幼兒都回到大鏡子前,主班老師再問:“每次只回來1只小貓,我這里怎么會有許多只小貓呢?”(讓幼兒再次發現若干個1只合起來就有了許多只)。
活動延伸 教師還可結合平時的各種生活、游戲活動,讓幼兒反復感知“1”和“許多”(元素與集合)的關系,例如分餐具、發點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