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設計反思
語文教案設計反思篇1
一、設計理念
本篇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一種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認知得到發展。
二、教材分析
《蘭蘭過橋》是一篇科普文,文章寫了身為橋梁工程師的爺爺為蘭蘭介紹了潛水橋和塑料橋兩種新型橋梁,讓孩子們感受到新型橋梁的神奇,使用與攜帶的方便,從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勇于創新、樂于發明的興趣和愿望。文中運用兩個打比方的句子“她一看,原來是一座架在水里的橋,很像一幢長長的房子”、“爺爺把雨衣一樣大小的塑料橋放回提包里”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橋的樣子,通過對比喻句的朗讀、感悟,明白了橋的形狀奇特和使用方便。“驚奇”、“大大小小”、“各種各樣”、“輕巧”、“又平又穩”等詞使學生感悟到新型橋給人們帶來的奇妙享受,讓他們有要大膽想象、大膽創造的欲望,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熱愛科學的興趣。
三、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一種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認知得到發展。同時,通過一些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啟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識字教學上采用先讀書,再識字的倒置法。
四、教學目標
1.認識“梁、程”等12個生字。會寫“蘭、各”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簡單了解課文介紹的兩種橋及它們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五、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六、教學策略
1.以讀為主線。由“初讀”到“細讀”到“精讀”,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在朗讀、表達中感悟語言、學習語言、積累語言。
2.注重情境的創設。無論是導入環節、識字環節,還是讀悟環節,教師都力求將學生帶入輕松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興趣。
3.體現語文教學的綜合性。收集有關橋的圖片、文字,進行拓展活動。
七、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生字詞卡片。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見過什么樣的橋?在哪里見過?快把你見過的橋說給同學、老師聽。(學生自由答)
2.課件(出示不同橋的圖片)邊播放邊向學生介紹:從古到今,橋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的巨大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橋也在不斷地變化著。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趣的課文(板書課題),課文里所講的橋會讓同學們大開眼界。
二、初步學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2.蘭蘭跟爺爺過了幾種橋?各是什么橋?
(1)你是從課文的哪個地方找到這個答案的?
(2)鼓勵引導:你很會讀書,請再往下讀課文,看看爺爺是怎么告訴蘭蘭的。
3.課文的哪段寫潛水橋?誰來讀讀?
4.課文的哪段寫塑料橋?誰愿意讀讀?請舉手的學生齊讀。
5.再讀全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三、朗讀感悟
1.學習課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1)你喜歡哪種橋?(指名說)請喜歡潛水橋的同學讀讀描寫潛水橋的第一至四自然段。
(2)看圖體會,小組討論:為什么喜歡潛水橋?(引導學生從橋的特點,從橋上可以看到什么來回答)
(3)再讀、感受潛水橋的神奇。
2.學習課文五至九自然段。
(1)朗讀課文五至九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幾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橋?
(2)蘭蘭剛開始看到的塑料橋是什么樣的?讀出課文中的句子。過橋后,把塑料橋怎么辦?讀出課文中的句子。
(3)說說塑料橋有什么特點。
(4)多媒體課件演示塑料橋使用的過程、方法。(遇小河—給塑料管子打氣—過橋—放氣疊放)
3.學習第十自然段。
(1)齊讀第十自然段,思考:爺爺是個什么樣的人?
(2)爺爺真會變魔術嗎?
4.、未來的橋會是什么樣呢?
三、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課文
1.朗讀全文。
2.課文中蘭蘭過了哪兩種橋?潛水橋和塑料橋各有什么特點?
二、鞏固識字
1.學生識記生字,自由讀生字表中的字。
2.互讀、互查。
3.教師檢查讀生字,按序抽讀生字、齊讀、分組讀、個人開火車讀,打亂順序指名讀。
三、書寫生字
1.教師范寫生字,師生共同突破重難點。
本課要求寫的字以上下結構為主,提示:
“坐”1.兩個“人”要寫小,注意“捺”變為兩點;
2.豎要寫長,寫在田字格的豎中線上;
3.下橫要寫長,以托住整個字。
四、練習
1.照樣子,我會說。
又平又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潛水橋架在水里,很像一幢長長的房子。
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板書設計】
32蘭蘭過橋
潛水橋:潛在水底、結實、透明
塑料橋:輕巧、攜帶方便
《蘭蘭過橋》教案蘇海萍
語文教案設計反思篇2
一、教學目標
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目標:把握作品的細節,體會其語言魅力
1.引導學生通過鑒賞不同人物揀麥穗的“細節”,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題(對農村婦女命運的感傷,對樸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在體會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題中,品味文章豐富細膩、精妙動人的語言
3.賞析文章象征的表現手法(煙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蘊)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把握細節,品味語言
難點:探究主題,賞析象征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策略
(1)基于生本對話的多元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策略
(2)長文短教,化繁為簡,重點落實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預習安排
(1)熟讀《揀麥穗》全文,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
(2)完成預習作業,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預習作業:
①這篇散文主要是圍繞什么事情來寫的?
②姑娘們和“我”各是如何揀麥穗的?目的是什么?
3.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師生對話: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1.這篇散文主要是圍繞什么事情來寫的?
揀麥穗
2.文章寫了哪些人揀麥穗?
姑娘們揀麥穗,“我”(大雁)揀麥穗
(二)生本對話:解讀“細節”,品味語言
1.閱讀第二部分,解讀姑娘們的“揀麥穗”
指一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思考:
姑娘們是怎樣揀麥穗的?她們揀麥穗是為了什么?
時間(環境):“月殘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邊”——從早到晚(辛勤)
動作:“挎”“揀”(拼命)
內心:“遐想”“想”“癡想”“想象”“夢”——興奮、喜悅,充滿憧憬
收獲:“裝滿籃子”“或許能揀上一斗”
目的:“賣”“攢”“扯”“買”“剪”“縫”“繡”“裝”——備嫁妝(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書:
姑娘們——備嫁妝(憧憬幸福的婚姻)——美麗的夢
2.閱讀第三部分,解讀“我”的“揀麥穗”
(1)指一名同學朗讀第1-8節,其他同學思考:
“我”和姑娘們的“揀麥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動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們的身后”“跌跤”“追趕螞蚱和蝴蝶”
收獲:“少有揀滿一籃子的時候”“稀稀拉拉幾個麥穗”
目的:“備嫁妝”(嫁給賣灶糖的老漢)
板書:
大雁——“備嫁妝”(嫁給賣灶糖的老漢)——天真(純真)的夢
(2)指兩名同學分角色朗讀“我”與賣灶糖老漢的對話,結合第三部分有關內容思考:
“我”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為什么想到要嫁給賣灶糖的老漢?
“我”:
天真無邪、活潑可愛,貪吃、丑陋,少人疼愛,渴求并依戀老人那像“我”母親一樣的“樸素的愛”
賣灶糖的老漢:
衰老、孤獨、居無定所,慈祥、純樸,疼愛著“我”這個貪吃、丑陋而少人疼愛的小女孩,給“我”依戀,讓“我”體會到人與人之間那種樸素美好的愛
(三)生生對話:探究主題,賞析手法
姑娘們和“我”揀麥穗都是為了自己心中的夢,而這兩個夢最終都破滅了,那么,面對夢的破滅,姑娘們和“我”分別有著怎樣的反應呢?
1.閱讀第二部分最后三節,思考:
姑娘們面對夢想的破滅,有著怎樣的反應?周圍人又有著怎樣的反應?
姑娘們:“依依順順地嫁了出去”,“不會過分地悲傷”
——甘于命運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夢想
周圍人:“誰也不會為她們嘆上一口氣,誰也不會關心她們曾經有過的那份癡想”——因司空見慣而漠然、麻木
板書(接上):
姑娘……——夢想破滅——對農村婦女(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感傷
2.有人說,姑娘們的“揀麥穗”是一個大背景,而“我”的“揀麥穗”是一個具體的“個案”,是對大背景的一個生動別樣的“注腳”那么,“我”最終的命運會不會像姑娘們一樣呢?
(學生討論,闡述理由)
提示:從課文中找依據,一是要抓住姑娘們和“我”各自面對理想破滅的反應以及周圍人的反應,二是要結合文中關于煙荷包與小火柿子的描寫,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關問題:
(1)煙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寫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煙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純真幼稚的夢想,對人與人之間樸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頑強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會像姑娘們那樣甘于命運的安排,而是永存對樸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板書(接上):
大雁……——夢想破滅——對樸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四)對話作者:知人論世,延伸閱讀
1.點擊鏈接——張潔
張潔,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遼寧,當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愛是不能忘記的》等
在以童年生活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個憨直、純樸的女孩“大雁”追求美好的人與事的故事,《揀麥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在20世紀80年代文壇,張潔以寫作具有女性意識和反映女性問題的作品著稱……她的許多作品都是以女性人物為主人公,寫女性感傷、細膩的心理……”她的作品“常會通過兒童視角,抒發一種溫馨、感傷而清新的感情,展現‘人性’中樸素、感人的一面”
2.小結
“我手寫我心”,在“我”的心中,在我們的心中,愛,是不能忘記的(板書)
五、布置作業
1.美國著名歌手邁克爾·杰克遜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見過我的童年么?我在尋找我來自的世界”童年,本應天真爛漫;童年,本應百無禁忌;童年,本應無憂無慮……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卻漸行漸遠,正從我們身邊消失
請以“找回童年”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寫成記敘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2.課外閱讀《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附:板書設計
姑娘:備嫁妝(憧憬幸福的婚姻)——美麗的夢——夢想破滅——對農村婦女(無法改變自己)命運的感傷
大雁:“備嫁妝”(嫁給賣灶糖的老漢)——天真的夢——夢想“破滅”——對樸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愛,是不能忘記的”)
語文教案設計反思篇3
【課題名稱】
《課程綱要》分享
【學習目標分析依據】
基于學生實際
三年級的學生處于第一學段的初期,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強。因此在教學時,要從啟發興趣、激發思維入手,學生自己總結學習辦法,鼓勵暢所欲言,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愿意表達自己獨特的思想。
【學習目標】
1.通過與學生交流課程綱要,了解本學期英語學習的課程內容、課程目標以及課程評價。
2.通過了解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習辦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和老師的講解了解本學期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和評價辦法。
【教學難點】
1.通過課程綱要的分享,了解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并了解英語學習中的重點,并養成習慣.
2.圍繞《課程綱要》展開討論,就自己感興趣的地方進行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建議。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課前學生根據要求“預習要求”自學;教師準備課件。
【評價設計】
通過課堂指名說、課堂交流等形式對學生交流情況進行評價。
【學習活動方案】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今天的課堂上老師要帶領大家認識一位新朋友,它就像一幅地圖一樣,能夠指引大家在本學期的學習中找準學期目標,理清學習內容、了解學習安排,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它就是——《課程綱要》。(板書課題)
二、新授
1、怎樣才能做學習的小主人呢?首先我們要了解本學期的學習內容。請大家打開目錄,看一看本冊書我們總共分為幾個單元,附錄頁又有哪些部分構成?
2、那這些內容我們怎么合理安排呢?(PPT出示一單元學習時間安排)
3、目錄就像路標一樣,指引我們了解每單元都有哪些內容,下面我們一同以第一單元為例,一同探討本單元的.話題功能及重點單詞類別、句型功能及語音組合。(出示PPT,指生說)
4、請大家打開第二單元,想想這本單元的話題功能及重點單詞類別、句型功能及語音組合又是什么呢?(出示PPT,指生說)
5、下面我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分大組分別完成剩余四個單元?(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6、小組匯報(PPT出示)
7、同學們,通過剛才大家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本學期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和時間安排,那么我們本學期通過學習要掌握哪些本領呢?(PPT出示學習目標)指生讀
8.為了更好地掌握以上本領,我們又要怎樣逐步實施的。接下來是董老師對你們的期望,希望你們通過努力達成一個個目標。(課程評價推介)
三、回顧梳理
孩子們,這節課我們已經把《課程綱要》分享完了,你們的認真思考、合作共享,真是一個個會學習的孩子。那么,最后誰愿意再同大家分享分享你在這節課學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收獲呢?
【板書設計】
課程綱要
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評價
入黨申請書格式借條的標準格式《山居秋暝》賞析
語文教案設計反思篇4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生字新詞,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學習象征手法。
2、誦讀課文,讀出文中的激情與豪氣。
3、學習抗日軍民正直、質樸、團結向上、堅強不屈的革命品質。
教學過程
一、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作家、社會活動家,茅盾是他的筆名。代表作有小說《蝕》三部曲、《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等。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題目:《白楊禮贊》,“禮”是敬禮、致敬,“贊”是贊美。題目意思是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
(二)自主解決生字和新詞。開墾主宰倦怠倔強婆娑虬枝偉岸傲然宛然秀頎鄙視妙手偶得坦蕩如砥潛滋暗長懨懨欲睡旁逸斜出不折不撓
三、精讀課文
四人小組討論,然后選兩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一)作者開篇即說:“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中間又幾次出現意思大致相同的話。找出這些語句,說說它們與標題有怎樣的關系,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達自己的贊美之情的。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白楊樹力爭上游,筆直的桿,筆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
(二)順著感情的脈絡梳理課文內容,探討下面的問題。
1、文章開篇入題,緊接著又宕開一筆,用一大段文字描寫高原景象。作者描寫了怎樣的高原景象?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黃的是土,未開墾的荒地,幾百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這些山峰憑你的肉眼來判斷,就知道是在你腳底下的),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
交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襯托它堅強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本文寫法有揚有抑,富于變化。試找出相關的段落,體會這種寫法的表達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表達了作者對賤視民眾的頑固倒退的國民黨的憤恨和鄙棄)
4、作者說白楊樹是“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既“極普通”又“不平凡”,這樣表達是否矛盾?試結合全文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白楊樹普通,不平凡。白楊樹象征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北方農民;象征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堅強不屈,守衛家鄉的哨兵。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四、練習
背誦課文第6—8段,思考:白楊樹有什么象征意義?作者是通過哪些語句層層深入地把這種意義揭示出來的?
“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個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質樸,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了象征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征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作家。主要作品有《蝕》(包括《幻滅》《動搖》《追求》),《子夜》《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那時,正處于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學院文學院講學,1940年3月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學,后來離開延安到重慶。這期間,他看到了國民黨消極抗日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蕩”,鞏固和發展了敵后的抗日根據地。作者從解放區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由于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三、文學常識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寫景狀物來抒發主觀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將所要抒發的情感具象化,運用比興、象征、擬人等手法,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詠志,有所寄托,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詞義
1、禮贊:表示尊敬和贊美。
2、妙手偶得: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
3、無邊無垠:形容范圍極為廣闊。同“無邊無際”。
4、坦蕩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寬平的意思。
5、潛滋暗長:暗暗的生長,不知不覺地生長。滋,生長。
6、懨懨:精神不好,困倦的樣子。
7、旁逸斜出:(樹枝)從樹干的旁邊斜伸出來。
8、不折不撓:折磨不了,壓迫不倒,形容意志堅強,無論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縮。
9、縱橫決蕩:縱橫馳騁,橫沖直掃,沖殺突擊。這里是指到處同敵人進行激烈戰斗。
五、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開篇點題,直接抒發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領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點明主題。
第五部分(第⑨段):將白楊樹與楠木對比,再次贊美白楊樹。
語文教案設計反思篇5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表演故事;
2、了解課文內容,知道阿凡提是怎樣巧妙地懲治飯館老板的。感悟阿凡提的聰明和幫助窮人的正義感。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明白阿凡提是怎樣聰明地對付了貪婪無理的飯館老板的。體會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請小朋友們聽音樂,說說你從這首歌曲中,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阿凡提是個倔脾氣,他總是騎著小毛驢,愛管人間不平事,為窮人出氣)
板書:阿凡提
2、你能用一個詞說說你印象中的阿凡提嗎?板書:聰明的
3、(課件出示阿凡提圖)看,阿凡提來了,請你和他打打招呼。
4、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阿凡提。今天,阿凡提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的故事。
二、賞讀課文,體會人物形象
(一)請小朋友們聽老師朗讀(1—3),邊聽邊思考: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分別是什么?
板書:老板、窮人
(二)師生合作,學習第一部分(2—3自然段)
1、在這個飯館前,他們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故事?請小朋友們自由朗讀2、3自然段,你能找到答案嗎?
生回答,老師小結:飯館老板說賣柴的窮人聞了他飯館里的飯菜香味,欺負窮人,要窮人付錢。窮人看到了阿凡提,讓阿凡提給他們評理。
老師板書:欺負、評理
2、讀了課文,你認為飯館老板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哪些詞語或句子看出來的?
飯館老板:氣勢洶洶、揪、嚷、搶著嚷了起來(貪婪、狡詐、蠻橫無恥)
3、面對飯館老板的蠻橫,窮人有何表現?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詞語或句子。
窮人:一邊退讓,一邊分辨著;連忙(無可奈何)
4、老師想和大家一起合作,朗讀課文,大家愿意嗎?
師讀旁白,男生讀窮人的話,女生讀老板的話。
讀后評價。
(三)考考你:如果你是阿凡提,遇到這樣不講理的飯館老板,你會怎么做
語文教案設計反思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濟慈和葉賽寧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歌的構思藝術。
能力目標
1.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2.揣摩精美語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3.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學習詩歌,培養學生自學詩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察詩人對自然的感應,深入理解生命底蘊,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反復誦讀,在誦讀中用心領悟田園詩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蟈蟈與蛐蛐》,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學習抓住詩歌意象并激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來賞析詩歌畫面,體會詩人情感。
難點自學《夜》。
突破方法:教師引領學生學習《蟈蟈與蛐蛐》,時刻提醒并總結詩歌鑒賞的方法。然后,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方法自學《夜》,也可以提供多種多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自主閱讀。目的是利用好自讀課,讓學生自主閱讀,充分體驗各種自學方式所帶來的閱讀快樂。
教學方法
1.誦讀感悟法: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
2.小組學習法:采用小組 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學《夜》。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在這個單元學習中我們一起賞過了雪,聽過了雨,看過了星,今天我們要來一個壟上行,到田園中去走走。復習田園詩的知識(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提示學生背誦《過故人莊》《飲酒》《歸園田居》等田園詩,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
設計(二)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當我們將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時,她會以博大的胸懷賦予我們靈感與力量。英國詩人 濟慈的《蟈蟈與蛐蛐》和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夜》,就是他們用身心和自然熔鑄而成的美的贊歌。
二、研讀賞析《蟈蟈與蛐蛐》
1.濟慈簡介。(見“資料鏈接”)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在課文里標記出節奏、重音與情感。師生交流朗讀體驗,選取自己最喜歡、最拿手的片段作朗誦示范。如開頭要讀得緩慢深情,“那就是蟈蟈的樂音啊”,感嘆句要語調上揚感情強烈,“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反復出現,可以讀得快讀得高些,結尾句里“鳴叫”要讀得悠長些。
分小組朗讀比賽,調動學生的情緒。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個性。比如:男同學讀這詩就可以讀得激情滿懷,女同學則可 以讀得深情款款。
3.初步理解詩的內容與結構,試給詩歌加一個副標題。
給詩歌添加一個恰當的副標題,如同《雨說》一樣。擬題如“寫給大地的贊歌”“歌詠大自然”“四季的歌”等,都表達出詩歌的主旨。
4.感受畫面。老師朗讀詩歌,請學生閉上眼睛想像 ,從這首優美的詩歌里,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結合具體詞句,用散文的筆法描述出來。(多媒體出示:讀了……,我仿佛看到……)
提示:“盛夏的豪華”讓我仿佛看到夏日午后的陽光透過密密的枝葉,撒在林間草地上的點點碎碎的笑容。
“飄蕩”和“沉醉”讓我仿佛看到靜寂的樹林里,蟈蟈開始吹響號角,奏起歡快而喜悅的節奏。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讓我仿佛看到大雪紛飛的夜晚,屋外寒風呼嘯,萬籟俱寂,屋內溫暖如春,安詳靜謐。玻璃窗上水汽彌漫,作者擁著火爐,昏昏欲睡,朦朧中聽到蛐蛐的歌唱,以為又回到了夏天。
5.激發想像,拓展空間:詩人只選取兩種景物來寫,也只寫了冬夏兩幅畫面。但詩歌帶給我們的感受絕不僅僅是這些。“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從這首優美的詩歌里,你還能想 像到哪些畫面?請用優美的詩句,詩意表達。(多媒體出示:讀這首詩,我還能看到……)
鼓勵學生積極想像,示例:讀這首詩,我還能看到春天樹林間的百鳥千囀。
讀這首詩, 我還能看到秋天南飛時叫聲連連的大雁。
讀這首詩,我還能看到冬去春來,冰雪融化時的流水潺潺。
讀這首詩,我還能看到山崖上一粒松樹的種子在悄悄地發芽。
6.探究領悟:由上一環節的詩意表達,教師自然過渡,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短小但內涵豐富、風格大氣的特點。
詩歌通過聯想將兩個畫面疊印在了一起,詩人只選取兩種景物來寫,但留給讀者更多想像空間,大自然的歌手還有很多,大地歌聲不斷,以少勝多。通過引發讀者的想像,豐富詩歌的內涵。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做大自然的詩歌,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生機勃勃,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 愛和由衷的贊美。
7.教師小結:抓住詩中意象,可以體會詩歌的情感;放飛想像力,可以感受詩歌的美麗。《蟈蟈與蛐蛐》這首詩選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蟈蟈和蛐蛐作為代表,表現了大自然四季“歌聲”不斷的特點,構思巧妙、意境精美。這可算是詩人濟慈對大自然的敏銳的心靈感應吧。我們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的贊美。
學生美讀詩歌,放飛心靈,感受濟慈如月光般清麗恬靜的詩風。配樂舒伯特《小夜曲》。
三、詩歌創作——為大自然寫首歌
1.尋找動聽的歌聲。
大自然的歌聲還有哪些?鼓勵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如蟬的叫聲,池塘里青蛙的“呱 ——呱——”聲,樹林里的鳥叫聲,冰雪覆蓋下的流水聲,深夜里傳來狼的嚎叫聲,烏云深處傳來奔雷的轟鳴聲等。
2.感受大自然的生機。
教師示范:大自然的活力表現在——春天破土的嫩芽。
學生自由想像,如:冬天常綠的青松,雪地吐露芬芳的臘梅,年年南來北往的大雁等。
3.學生模仿課文自己吟誦一節,課堂朗讀交流。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大膽交流。
教師可示范,如:大自然的畫卷呀,從來都不會單調。當所有的樹因寒風的襲擊而枯黃,點綴在這枯黃的世界中就有一團青綠,那就是松樹的挺拔風姿啊!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當所有的花朵在冰雪中消失,隱藏在某個角落就有一種芳香,在空氣中飄蕩,那就是寒梅的芬芳啊!……
四、指導自讀《夜》
四人小組合作共同學習《夜》,具體方法:
1.小組成員共同完成“ 讀一讀”部分,“寫一寫”和“畫一畫”部分自由選擇獨立完成。
2.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感受。請各個小組課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師生自由點評。在自學和點評的過程里,教師只起 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要讓學生感到自主學習的快樂,評價時多關注學生的優點,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五、課堂小結
教師:面對大自然,詩人總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極為平常的昆蟲叫聲,在詩人筆下也會變得情味濃郁,富有內涵;即使是極為平常的夜景,在詩人筆下也能變得美麗而熠熠生輝。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對詩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賞析詩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課堂只是為同學們提供了一次學習賞析實踐的機會,希望以后你們能運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真正進入詩歌美妙的境界。
六、布置作業
課下閱讀外國優秀詩篇,并選擇幾首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