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
教案的編寫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專注度,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想知道如何寫出優秀的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嗎?這里為大家分享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快來學習吧!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1
教學內容:“住新房”練習題
教學目標:1、掌握用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2、能運用所學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經歷估算與交流的過程。
教學重點:1、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乘法的算理。2、2、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豎式的計算。
教學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復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
教學設計流程:
一、回顧復習,引入新課
1、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兩位數乘以兩位數一般乘法,都學習了哪些計算方法?生認真思考,互相交流。
2、出示練習題,學生做集體訂正。
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一般乘法
1、繼續以14×12例,
生:12看成10+2,14×110=140,14×2=28,140+28=168
2、肯定并表揚學生的計算。
3、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乘法的豎式計算,生板演。
4、肯定該生的板演。
5、師總結:在豎式計算時,一定要注意數位對齊;個位與個位對齊,十位與十位對齊,大家還有其他的寫法嗎?
6、老師請生講述自己的思想,為什么少了一個0。
生:用個位2去乘14,得數的末尾與乘數個位數對齊,再用12的十位上的1去乘14得140。
7、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它們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三、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鞏固前面兩段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相關的計算技能,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想想做做1
分組練習,并指名學生板演。
集體評講。
2、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先讓學生估算,并要求說出估算的依據。
再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并將計算結果與估算的結果進行比較。
小結。
3、想想做做3
問:能不能通過題中條件一眼看出誰跳得比較多?
怎樣才能知道誰跳得比較快一些呢?
先估計,再要求計算。
4、想想做做4
分組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觀察每組中兩題之間的聯系。
集體討論,領會其中的聯系和區別。
小結: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除以這兩個除數的積。
5、想想做做5
出示圖,理解圖意和題意。
同桌互相說說解題策略。
二、課堂練習
1、同學們栽樹,上午栽了524棵,下午用了4小時栽了488棵,下午平均每小時栽多少棵樹?
2、油廠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裝在最多只能裝5千克的油壺里。準備120個油壺夠嗎?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3
一、 教學目標
1.在回顧和整理本單元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熟練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正確的進行乘法口算、筆算、估算。
2.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靈活解決生活的簡單問題。
3.在復習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二、教學重點
正確的進行乘法口算、筆算、估算
三、教學難點
滲透學習方法
四、教學具準備
練習小篇子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今天我們要一起復習《多位數乘一位數》(板書課題)。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內容。這個單元包括哪些內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決計算再添0,因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幾個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筆算:從個位算起,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說算法) 80×5=(注意0的個數) 103×4=(十位要加進位數)
2.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1)學生獨立完成
(2)同桌訂正
(3)全班交流
3.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下面的問題。
(1)第1個問題你選擇什么方法?
(2)第2個問題你怎么選擇筆算呢?
(3)第3個問題可以估算吧嗎?
(4)小結:我們要根據問題和數據的特點合理選擇算法,考慮清楚什么時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時候必須用準確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搶答爭第一
(1)出示題目:
(2)學生搶答
2.認真觀察填表格
(1)出示題目:
(2)觀察: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看看從第一行的數怎樣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數。
(3)根據規律填數:同學們真的很了不起,通過觀察、計算,大家發現了第一行的數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數,請同學們運用我們發現的規律,把表格填寫完全。
3.趣味數學找規律
(1)觀察:認真觀察下面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2)發現規律:通過觀察,大家發現了很有趣的數學算式,你能在方塊里填上合適的數嗎?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活動,讓學生結合活動內容作實例,感知鏡面對稱現象
2、通過實際操作,讓全體學生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征的過程
3、逐步發展學生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
教材分析:
利用鏡子進行幾個簡單而有趣的試驗,向學生呈現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激發學生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空間知覺。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的學生大部分家庭條件不是很好,父母大都沒有時間輔導孩子,鏡子雖然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但是他們是否能去認真仔細觀察鏡子中的學問呢?要以此來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帶著問題去學習對他們來說會更有趣味。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1、講《猴子撈月》的故事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請你們仔細聽,然后看看誰是咱班的故事大王,能把這個故事給大家續講下去,‘猴子在路邊散步,看到天空高掛一輪圓月,猴子走到井邊,發現井里也有一輪,猴子以為……’
生: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喊,同伴扛來長長的網兜。眾猴子怎么也撈不出“月亮”。
也許學生還有其它版本的故事,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師:在生活中,你們還有沒有發現類似的現象?(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與同伴流。)學生可能知道:
(1) 照鏡子時,出現的現象
(2) 雨過天晴,路里積水中會倒映一些影子
(3) 光滑亮麗的地板,也出現倒映
2、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些倒映的影子,看一看“鏡子中的數學”。(板書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組織活動
1、教師示范
(1) 在實物投影上放一個大的黑體字——“王”的一半;
E
(2) 把鏡子放在虛線上(對稱軸上),讓全班學生觀察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王
(3) 讓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發現?
A、看到了整個的“王”字
B、鏡子里的圖形是鏡子外的圖形的對稱圖形。
2、試一試
拿出學具袋中的學具——一面小鏡子,做一下第(1)題
(1) 讓學生把鏡子放在虛線上,看看鏡子里的圖形和整個圖形
(2) 說一說,看到了什么
(3) 在書上畫出對稱圖形。
A 8
(4) 全班交流,選出幾份在投影上展示。
第(2)題
(1)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小鏡子,按本題圖示的情境,把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在鏡面前擺一擺,對比鏡面中的圖形和桌面上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2)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想法。
(3) 全班交流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鏡面的對稱現象。
第(3)題
投影出示課文情境圖,想一想:機靈狗鏡子判斷“現在是5時”對嗎?
猜一猜:現在是幾時?
(4) 實驗證明
A、取一時鐘,將時間調至7時正(時鐘鐘面上不顯示數字)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鐘面。鏡子自然朝向學生。
D、讓學生觀察鏡子里的圖形,比較課文里的鐘面圖形,可以看出是一樣的。
E、將鐘面反轉,讓學生看清鐘面時間。(7時)
(5) 練一練
A、教師將時間調至3時
B、時鐘背對學生,舉起
C、取一鏡子,對準時鐘
D、讓學生觀察鏡子,想一想:現在是幾時?
E、反轉時鐘,進行驗證。
三、鞏固練習
1、課文第18頁“練一練”的第1—3題。
第一題:
(1) 先讓學生猜一猜,并打上對號
(2) 用鏡子來試一試,進行驗證。
第2題:
這是一種尋找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位置的簡易方法,通過練習活動,使學生明白,如果對稱圖形能對折,那么折痕就是對稱軸所在的位置。如果是生活中具有對稱特征的物體,無法對折,那么租用鏡面對稱原理的對稱圖軸的辦法也是明智的。
2、實踐活動
3、(1)讓學生收集一些對稱圖形、圖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覽。
(2)會剪紙的學生,自己動手剪一些簡單的作品。
開展這類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得到張揚,滿足那些具有較強空間觀念的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也進一步促進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5
《統計》
知識要點:
1.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及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完成的統計圖上一定要標數據。
2.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分析,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應用題)。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簡單的問題,并進行解答。如書P45第2題。
3.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內容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如書P39。
4.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給出一組數據會求它們的平均數。如:3個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熟記平均數的格式,總數量除以總份數:(++……+)÷并脫式計算p42。會檢查平均數的對錯,平均數一定介于數與最小數之間。
5.會用平均數來比較兩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如:書45頁第4題。會求哪種餅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銷售量多,多多少。分析乙種餅干銷售量越來越大的原因。
6.給出平均數和幾個數據,求另一個數據。如:小明三科成績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語83分,數學80分,求語文多少分。
7.與時間、速度等知識點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鏡子的反射的圖案有什么特點。
2、能夠根據鏡子的反射畫出對稱圖形。
3、使學生經歷探索鏡面對稱現象的一些特征的過程,培養并發展學生的空間知覺和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進而培養學生鉆研數學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具準備
一面小鏡子、美術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導入
事先準備一個小鏡子夾在一本書里,然后說:“老師的書里夾了幾張偉人的照片,誰想來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學不能夠說出來?!?/p>
問:你看到了什么?在鏡子中看到的是誰?你想到什么?
揭示課題:鏡子中的數學。
二、學習新課
1、引導談話:
鏡子能做什么?鏡子里的圖象和實際中的圖象有什么關系?鏡子中也有很多的數學知識等著我們去探索呢
老師演示:把鏡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觀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圖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問:和原來的圖有什么不同?這是什么道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2、從鏡子中看到的圖象是一個什么圖形?哪一條線是它的對稱軸呢?
3、是不是所有在鏡子中形成的圖象都是一個對稱圖形?觀察圖3,你發現了什么?
在鏡子中看到的數字和實際中的數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圖形也是對稱圖形。
4、運用這個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鏡子觀察物體時需要注意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鏡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幫我們做什么?你能用鏡子做哪些事情?
在學生的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小結。
三、鞏固練習
(一)反饋練習:
1、完成18頁第1題:
從鏡子中看到的是哪一個圖形?
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想象、操作,正確地進行判斷:鏡子中的圖象和實際的圖象是相反的,并是對稱的。
1、第2題:
把鏡子放在一個對稱圖形的適當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圖的全部。
小組討論,把鏡子放在哪里合適?為什么?
實際上鏡子放在對稱圖形的對稱軸上就可以了,想一想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練習:
從鏡子里反射的時間有什么特點?
實踐操作:從鏡子中觀察一個鐘表的時刻:5時整。鏡子中的時刻是7時整。
再讓學生觀察一些這樣的時刻,引導學生注意發現其中的奧秘。
四、全課總結
本課你學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鏡子中蘊藏了哪些知識?
五、布置作業
收集一些對稱的圖形、圖案和照片,班里展覽。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7
一、學情分析
我們三年級(1)班學生一共有__人,其中男生__人,女生__人。通過兩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部分學生思維比較靈活,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較濃,但也有部分學生懶散,基礎差,上課又不專心聽講,成績不太理想,就有必要對他們進行輔導,針對性為他們設計一些練習,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聞有城、陳波濤等同學,除了老師輔導外,還要經常讓成績好的同學幫助他們,采用“結對子”等方式。
二、教材分析
蘇人教版三年級數學教材上冊與原來相比有大的變動,現在本冊教材安排了八個單元的內容: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千克和克,長方形和正方形,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解決問題的策略,平移、旋轉和軸對稱,分數的初步認識(一),期末復習。一個“探索規律”的活動“間隔排列”,兩個實踐活動“周長是多少”和“多彩的分數條”。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分為“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和“綜合與實踐”三個部分。
1、數與代數領域:
一共安排了5個單元,包括: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千克和克,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解決問題的策略,分數的初步認識(一)。
數的認識安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主要教學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豐富的操作活動認識幾分之一,體會幾分之一的含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幾分之幾。并能進行簡單的小數大小的比較和簡單的分數加減法。通過練習,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數的運算安排了兩個單元,包括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在二年級學生已完成表內乘除法的學習,掌握了簡單的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本冊教材首先安排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本單元涉及乘法的口算、估算、筆算等不同計算方式,在例題編排上是先口算與估算,筆算稍后一些。主要教學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中間有0和末尾有0乘法,并掌握相應的乘法筆算法則,教學有關倍數問題,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結合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第四單元是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主要教學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商中間有0、末尾有0的除法。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一方面能使學生掌握筆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本單元首次安排了除法的驗算,這就為學生進一步理解乘除法的關系,體會不同計算方式的特點和作用提供了機會。此外,“千克和克”屬于常見的量的知識。
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教學用列表和畫線段圖的策略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2、“圖形與幾何”領域:
教材共安排了兩個單元,其中第三單元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一些簡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長計算方法。第六單元編寫時注意以生活中豐富的例子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體會,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
3、“綜合與實踐”:
主要是結合單元教學內容安排了3次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拓展對相關數學知識和方法的認識,如結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安排的“周長是多少”。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結合解決問題策略安排的“間隔排列”。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鍛煉時間能力,如結合分數的初步認識安排的“多彩的分數條”。
三、總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會筆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并會進行估算,能掌握筆算乘法法則;能正確列豎式筆算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會驗算除法。
2、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于10),會讀、寫分數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3、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會進行測量。
4、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會進行一些有關質量的簡單計算。
5、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用列表的方法和畫線段圖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性,并能靈活地選擇合適的策略解決問題。
6、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或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在方格紙上將圖形平移。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抽對稱圖形。
(二)數學思考方面
1、經歷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并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過程,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發展數感和符號感。
2、在探索口算、筆算和估算方法的過程中,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發展抽象思維。
3、在觀察常用物體并把幾何體與其相應視圖進行轉換的過程中,在通過折、量、比,探詢長方形和正方形特點的過程中,在動手圍、量、畫、算平面圖形周長的活動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和推理能力。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并在與同伴交流中,逐步學會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三)解決問題方面
1、能應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簡單的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到現實生活中蘊含大量的數學信息,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初步具有主動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積累一些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2、經常與同學共同開展學習活動,經常與同學交流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初步體會到合作的意義。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與形都能用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逐步產生對數學的興趣,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經過獨立思考、動手實踐以及與同學合作交流,克服學習中的一些困難,經常獲得成功的體驗,相信自己有能力學好數學。
2、通過多種學習資源,了解更多的有關數學的知識,初步感受到數學的文化價值,體會數學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四、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理解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并能正確地筆算
2、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并掌握除法驗算。
3、理解周長的含義,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
4、初步體會分數的含義。
(二)難點
1、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乘法筆算。
2、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
3、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
4、能根據實際問題靈活地選擇合適的策略解決問題。
5、能在方格圖中進行圖形的平移,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五、方法措施
1、認真鉆研新教材,精心備課,能更好完成教案中個性化補充,及時細致地批改作業,對學困生實行面批面改。
2、重視教學情景的創設,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建立有關的數學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估算的意識,重視培養學生的估測、估算能力。
4、切實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
5、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合作學習能力。
(1)本冊教材設計了適量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和一個比較充分的思考空間。培養學生肯于鉆研、善于思考、勤于動手的科學態度。
(2)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創造精神。對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適時,有效的幫助和引導。
6、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7、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教具、學具的作用。
8、注重學生對計算過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圓片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演示教具各種秤尺子方格紙教學掛圖彩筆等
七、教時安排
本學期實際教學時間17周,三年級數學每周5教時,計85教時。本冊教材共安排81課時的教學內容,結余4教時作為機動時間,詳細安排見進度表。
一、兩、三位數乘一位數21課時
二、千克和克6課時
三、長方形和正方形8課時
四、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18課時
五、解決問題的策略8課時
六、平移、旋轉和軸對稱5課時
七、分數的初步認識8課時
八、期末復習4課時期中測評3課時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8
教學內容
例1:橫向條形統計圖
簡單的數據分析
例2: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例1: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
求平均數
例2:用平均數來比較兩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13——14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兩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看兩種統計圖
教學難點:
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計圖。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橫向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圖意)
如果超市的王經理,現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還想知道下周該進些什么品牌的礦泉水。你有什么好辦法?(統計)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縱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觀察。
說說這個統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2、它的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
3、根據統計表,你能完成下面這份統計圖嗎?
3、學生討論并說明如何完成統計圖。
4、提問:如果用橫軸代表銷售量,用縱軸代表不同的品牌,該怎樣設計這樣的統計圖?
5、小組合作學習
6、小組匯報
7、出示規范的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完成。
你能跟同學說說完成這樣的條形統計圖時要注意什么?
8、討論:如果下周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該多進些?你能說說理由嗎?
三、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在前幾個學期,我們已經學會了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統計、讓學生理解、體驗統計的1、展示數據2、科學預測、決策作用。
四、鞏固練
課本40頁第一、第四題
五、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向學生介紹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計圖,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我們學校的校醫非常關心我們同學的身體健康,經常要了解我們同學的體重,身高等,(出示班級座位圖)
如果老師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組6位同學的身高的情況,你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明白?
2、提問:你打算怎樣完成這份統計圖?
3、出示幾個空白的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嘗試完成條形統計圖。
4、如果用條形統計圖表示這個小組學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比較合適?
5、出示教材上的統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
你能說說破這個統計圖跟我們以前學過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嗎?
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6、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匯報。
在統計圖的縱軸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單位量是不同的(第一個圖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讓學生按照例子把其他兩個同學的條形補充完整。
8、學生討論:什么情形下應該使用這樣的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么?
9、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9、這個統計圖跟我們剛才學習的學生身高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10、獨立完成書上的統計圖
小組進行學習小結。
這種統計圖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樣本的統計數據的絕對值都比較大(如本例中學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體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樣本統計數據之間的差異值又相對比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體重的最小差異分別是1厘米和1千克)。當出現這種情形時,會出現一種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小(如第一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統計圖中的條形就會很長,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大(如第二個統計圖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難在統計圖中看出不同樣本之間的差異。所以,為了比較直觀地反映這種差異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較大單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較小單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這種統計圖中的縱軸上,起始格是用折線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區別。
10、通過完成這一份統計圖。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進一步體會統計的作用。
11、你想對這些同學說些什么?
出示“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引導學生把學生的身高、體重與正常值進行對比,找出哪些學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學生的體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實踐作業)讓學生從報紙、書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統計圖表,并找出相應的信息,可以培養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鞏固練習:40頁2、41頁3、5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9
教學內容:
本單元主要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這是學生在已學過的表內除法和簡單的余數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使學生在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培養遷移類推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用除法豎式計算除數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以及除數是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有余數除法。
2、會解決有余數的除法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教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及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兩位數除一位數的口算和豎式計算的方法;除法驗算。
難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關鍵: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
教學課時:
9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生活動:25分鐘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頁。
教學目標:
1、理解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
2、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探索計算方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難點: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和平共處算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豎式的書寫。。
教學準備:
小棒,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知鋪墊
1、口算練習。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個十( )個一。
95里面有( )個十( )個一。
84里面有( )個十( )個一。
73里面有( )個十( )個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揭示課題)
2、教學口算。
? 理解圖意,學生觀察場景圖,說說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
? 討論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小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討論第二個問題:平均和每個女孩子買多少枝?結合實際操作讓學生形成思維。也可以先讓學生模仿提問。
? 歸納: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
402=20 62=3
20+3=23
3、即時訓練,口答。(讓學生說說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學豎式計算。
? 教師結合462說明豎式的寫法,邊說邊板演。
? 探索算理。(步驟:除、乘、減、移)
? 思考:2為什么要寫在十位上?
? 小結:用豎式計算,要從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再用個位上的數除,除到哪商就寫在哪一位上。
三、實際運用。
1、 完成第2頁第1題。(注意區別與聯系)
2、 完成第2題。
讓學生試做前兩題,再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兩題。注意筆算注意什么?以及聯系與區別。
3、 完成第3題和第4題。
4、 第5題,先獨立后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許學生不同的策略解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整理和回顧本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較為系統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水平。
2、鞏固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3、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提高計算能力。
教學難點 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總結算法。
下面各題你會選擇合適的算法嗎?
(1)小軍每分鐘大約走65米,他從家到學校大約要走8分鐘。他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
(2)每套課桌椅坐2個人沒學校新買來200套課桌椅,一共可以坐多少個人?
(3)陽光小學每個年級都有136人,全校6個年級共有多少人?
學生獨立思考后與小組內同學討論,然后集體交流。交流時說出各題選擇的方法,并說明理由。
第(1)題應選擇估算。因為不需要求出準確結果,從題目可以看出問題是求大約多遠,所以只知道大概的結果就可
以了,因此用估算,65×8≈560;
第(2)題應選擇口算,因為題目中的多位數是整百數,口算比較方便,
200×2=400;
第(3)題應選擇筆算,因為題目要求求出精確的結果,口算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就要進行筆算。
二、練一練。
1、口算下面各題。
20×4 70×3 12×3 120×4 3×6+5
200×4 600×8 21×4 320×3 4×8+7
500×2 1000×7 32×2 1100×68×8+6
做完后說一說口算的方法。
(用多位數中0前面的數和一位數相乘,再看多位數的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2、估算下面各題。
98×4 79×3 102×5 287×6
53×6 212×4 319×7 72×8
做完后說一說估算的方法。
(把多位數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數,用這個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數去乘一位數,就得出了估算的結果)
3、筆算下面各題。
213×3 89×7 28×4 507×5
213×6 354×4 146×9 470×3
做完后說一說筆算的方法。
(從個位乘起,用一位數去乘多位數中每一位上的數,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它的前一位進幾)
三、課堂作業。
學校組織同學們去華山旅游,成人票每張125元,兒童票每張60元,有2位老師,9名學生,買票一共要用多少錢?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11
教學目標:
進一步鞏固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理解被除數的個位上不夠商1的時候要用0占位。
通過探究,得到每次除得的余數都要比除數小,會根據商和除數相乘再加上余數等于被除數的關系來驗算有余數的除法。能靈活的運用驗算的方法計算出被除數、除數。
重點難點:
理解被除數的個位上不夠商1的時候要用0占位。
掌握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當余數比除數小時,被除數=商×除數+余數。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練習一
師:“分析題意,平均分我們用什么法?算式是什么?回憶一下,除法豎式計算的四個步驟是什么?”
生:“用除法,算式:86÷4,步驟是①商②乘③減④落?!?/p>
練習二、練一練
師:“做豎式計算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些什么?”
生①:“從被除數的最高位開始除,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到那一位上面?!?/p>
生②:“每次除得的余數必須比除數小?!?/p>
師:“完成下列豎式?!?/p>
二、新課探索
探究一
師:“列式并嘗試計算?!?/p>
師:“個位上的0是怎么來的?能不能省略?”
生①:“個位上不夠商1,用0占位。”
生②:“不能省略,如果沒有0的話商就成了2,太小了?!?/p>
師:“生③在商0之后沒有和3相乘,他這樣做對不對?”
生①:“不對,做除法的步驟是①商②乘③減④落,這樣做少了三步?!?/p>
生②:“可以這樣做,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和剛才的一樣?!?/p>
生③:“0與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任何數減去0等于它本身?!彼缘谌N方法更為簡便。
小結:被除數的個位上不夠商1的時候要用0占位。
探究二
師:“下列三種做法中,你認為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生①:“第一個一看就錯了,余數比除數大了?!?/p>
生②:“我列豎式計算得到:94÷4=23……2”
小結:檢查除法計算時,首先看余數,余數要比除數小。
師:“當余數比除數小時,除了通過豎式重新計算以外,你還有什么好方法嗎?”
生①:“因為23×4+2=94,所以94÷4=23……2是對的。”
生②:“因為24×4+2=98,所以94÷4=24……2是錯的?!?/p>
小結:當余數比除數小時,可以看商×除數+余數是否等于被除數來驗算。
三、課內練習
練一練
師:完成下列豎式,
師:說說(3)(4)兩題商末尾的0是怎么來的。
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計算并驗算
師:“說說驗算的方法?!?/p>
生:“先看余數。如果余數大于或等于除數,答案錯;如果余數小于除數,再看商×除數+余數是否等于被除數?!?/p>
師:“任選兩題,計算并驗算。”
想一想,填一填
師:“如何求被除數?”
生:“被除數=商×除數+余數?!?/p>
想一想,下列各數該怎樣求?
師:“第一題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①:“想誰乘9的結果離83最近。”
生②:“想誰乘9等于81?!?/p>
師:“81是怎么來的?”
生:“用被除數83減去余數2。”
師:“因此,求除數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用被除數減去余數,再用所得的結果除以商來得到?!?/p>
師:“第二題除了列豎式外,還可以怎么做?”
生:“先用被除數減去余數,再用所得的結果除以除數?!?/p>
師:“小巧、小丁丁和小亞經過自己的努力,分別獲得了一、二、三等獎的獎學金,讓我們來看一下,他們拿著這些獎學金準備買些什么學習用品吧!”
師:“完成下列三題,并說說你是怎么驗算的?!?/p>
四、課后小結
本課小結
有余數除法的驗算方法:先看余數。如果余數大于或等于除數,答案錯;如果余數小于除數,再看商×除數+余數是否等于被除數。
五、課后習題
課后作業
補充題
⑴被除數+除數×商=96,被除數=()
⑵把8、79、7、9四個數填入括號里,使算式成立。
()÷()=()……()
練習冊第28、29、30頁。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12
一、直接寫出得數。
12+45=63-28=15+40=28+41=
800+500=90-36=52-19=500+700=
6000-4000=1500-800=
二、填一填。
1、4個百和8個十合起來是(),25個十是()。
2、果園里有梨樹262棵,桃樹304棵,梨樹和桃樹一共大約()棵,梨樹比桃樹大約少()棵。
3、三年級有男生280人,女生300人,三年級一共有學生()人。
4、媽媽繳電費用去52元,繳水費用去86元,繳水費比繳電費多用去()元。
5、光明水果店上星期賣出420千克西瓜,這個星期賣出370千克西瓜,這兩個星期一共賣出()千克西瓜。
三、連一連。
430+400910-680
520-290270+560
300+290970-150
1000-180390+200
四、在○里填上“>”“<”或“=”。
450+530○980250-150○200
380+280○720530―210○290
1000-600○300620+270○670+220
五、列豎式計算。
250-120=540+180=
640-250=630+250=
720-170=420+370=
930-550=420+380=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13
在()里填上時間單位。
1、一節數學課上了40()。
小紅上午在校時間約4()。
小芳跳繩20下用了15()。
課間休息10()。
2、小明吃飯用了20()。
小明做20道口算題用了2()。
爸爸每天工作約8()。
王艷跑50米用了10()。
3、南京乘火車去上海用了5()。
晚間新聞聯播時間大約是30()。
看一場電影用了90()。
做一次深呼吸大約7()。
4、從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
夏天午睡大約1()。
脈搏跳10次用了8()。
跑100米需要13()。
小惠每天晚上睡覺9()。
5、小紅下午在學校的時間是2()。
一集電視劇的播放時間是50()。
小芳早晨起床穿衣服大約用了5()。
6、學生一天在校時間大約是6()。
爺爺每天晨練1()。
運動會上,小明跑60米用了12()。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14
一、說教材
這節是小學數學第五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這部分三步式題是在學生學過乘加、乘減,除加、除減的三步式題以及帶小括號的兩步式題的基礎上教學的。例1著重說明乘除法連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這與已學過的1834乘除兩步混合式題一樣,仍然是從左到右進行。在第三冊學過了帶有一個小括號的兩步式題。這里在一個算式里出現兩個小括號,要仿照第四冊學過的乘加(減)乘的運算順序,脫括號要同時進行。
二、說教法
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練習相結合,重點要放在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和計算上,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和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三步式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回憶學習了哪些混合運算,說出他們的運算順序。
2、課件出示::8+2793+2350-30+24
183-4(440-280)3012053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訂正12053后,教師向學生說明: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混合運算,看誰能以前學過的知識,學得又對又快。然后,出示課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這道題應該怎樣算。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并提問:這道題里有手括號嗎?這道題里有哪些運算?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
可讓學生適當討論,教師說明并用課件出示運算的步驟,帶領學生一步步進行計算。
師把53改成53問學生該怎樣計算。
2、教學例2。
課件出示560-28070-30,讓學生說出計算順序后,再課件演示為:(560-280)(70-30)讓學生說說在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師問:這道題應該怎樣算呢?應先算什么?
讓學生自己解答,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訂正。
3、練習:
課件出示:(440-280)(300-260)把例題改為練習題來做。
4、引導學生小結:在沒有括號的式子里應先算什么?如果乘除連在一起應先算什么?在有括號的算式里應先算什么?如果有兩個括號應先算什么?
(四)、鞏固反饋,深化練習
1、我會說!
課件出示:說說下面各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算出來。
65-64238+5673
2、我會做!
課件出示:
(59+21)(968)(220-100)(152)
3、我能行!
課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適當地加上括號,使等式成立.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會改!
課件出示:判斷.(準備)
(1)48+20__(2)320-154+40
=48+20__=320-60+40
=48+1=320-100
=49=220
()()
(五)、小結、作業
練習二十一的1-5題。
五、說板書設計
通過簡單的板書讓學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學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對學生知識的系統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學教案三年級數學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并集體交流,使學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2、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么?(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匯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并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后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后制成方向板?!?/p>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說說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么方向?
五、全課小結
1、這堂課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預習2: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