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的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的篇1
一、素質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觀,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感情。
能力目標:理解作者聽其聲、觀其形、思其序的觀察方法,從而掌握觀察事物必須有順序的規律。
知識目標:學會生字新詞,重點理解天下奇觀、橫臥、水天相接、橫貫、浩浩蕩蕩、猶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詞語的意思。會用“逐漸”“恢復”造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認識塘江大潮的壯觀情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聽其聲、觀其形、思其序的觀察方法,掌握觀察事物必須有順序的規律。
四、教學用具
1.錢塘江大潮的軟件片;2.對比重點句的幻燈片;3.錢塘江大潮的錄像片。
五、教學方法:變序式。
六、課時安排:三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言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領你們去浙江省杭州灣錢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壯麗、奇特的涌潮,好嗎?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讀后釋題
課題《觀潮》的“觀”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觀:觀看。潮:指錢塘江大潮。觀潮:觀賞錢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學字詞的情況。教師檢查、指導。
①教師用生字卡片檢查“亭、屹、罩、昂、盼、崩、鎮、若、逐、顫、余、吼、恢、漲”的讀音,并組詞語。
字音難點:多音字“顫”在本課讀(ch4n),避免讀成(zh4n),“鎮、罩、若、逐、顫、漲”為翹舌音,注意讀準確
②字形難點:“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錯寫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錯寫成“日”。
③理解詞義。
天下奇觀:奇觀、奇異、少見而又壯觀景象。本課是指錢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見的壯觀的景象。
橫臥:橫躺著。原是表示人的動作的詞語,課文里用來描述錢塘江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樣子,這里把錢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連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廣闊。
橫貫:橫著通過去。課文里是說大潮滾滾而來,橫著漫過整個江面。
浩浩蕩蕩:課文里是講大潮滾滾而來,水勢很大的樣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開。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發生在強烈地震的時候,用來形容很響時,便帶有夸張的意味。
頓時:立刻。
人聲鼎沸:形容許多人在一起大聲講話,聲音喧鬧,像開了鍋一樣。
若隱若現:若,好像,仿佛。隱:藏起來,看不見。現,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見。本課指幾座小山在云霧中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又看不清。
余波:本課指潮頭過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課指遠遠看去,潮水像連著天地卷滾過來。形容聲勢大,來勢猛。
風號浪吼:狂風在號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風浪大,叫聲響。
(三)再讀課文,理清段落層次
1.先按自然段閱讀,弄清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來之后”劃分段落層次。
2.請按作者觀潮的過程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紹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來之前,作者觀潮的時間、地點及觀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來之時,作者聽到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過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為兩段。
第一段(1自然段)寫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
第二段(2——5自然段)寫觀潮的經過。
分三層:第一層(2自然段)寫潮來之前。
第二層(3、4自然段)寫潮來之時。
第三層(5自然段)寫潮過之后。
(四)布置作業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后面第1、2兩個問題。
2.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導言
今天上《觀潮》的第二節課,在上節課我們分了段,列舉了提綱,哪位同學能上黑板前來板書?
(二)講讀課文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課文。
2.教師講解: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所以吸引了許多人來這里觀潮,這個“觀”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來時的景象)
(三)講課課文第二段
1.觀潮這部分分幾層?每層都寫了什么?
2.講讀第一層
(1)自由讀課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樣的?人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畫出來)
(2)學生議答。(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
①給人什么樣的感覺?(靜的感覺)
②作者寫“江面越往東越寬”是什么意思?(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問題,可作如下點撥:潮從哪個方向來?從書中找出句子來說明。(從“大家昂首東望”“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從東邊來。)潮從東邊來,江面越往東越寬,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會產生什么現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錢塘江口地形圖,補充錢塘江大潮形成的有關知識:錢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水底還有一道人們看不見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傳來,受到很大的約束,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陽、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對漲潮影響。再有是八月中旬這段時間海面上常常刮東南風,所以潮波來勢特別猛烈。
④人們的心情怎樣?(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說明非常著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東望,學生可做一做動作。)
3.講讀第二層
(1)談話: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這天下奇觀?好,老師就領你們去看看。
(2)放潮來時的錄像片。思考:潮來時,給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聲音大,浪大)
(3)默讀第二層,邊讀邊畫出描寫潮水樣子和聲音的詞語。
(4)學生自由發言。(找出三處描寫聲音的句子,讓學生上黑板板書,找出四處描寫樣子的句子后,也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
板書:悶雷一條白線
越來越大橫貫江面
白色城墻
山崩地裂千萬匹白色戰馬
(5)提問:大潮是從哪個方向來的?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具體寫潮水到來時的樣子和聲音的?(由遠至近)你能把潮來時聲形有條理地說一說嗎?
(“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寫遠處的聲音。“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是此時此刻的景象。
過了一會兒,聲音“越來越大”,“凍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前移動,逐漸拉長,變粗”,這是描寫稍近時潮水的聲音和樣子。“移動”、“拉長”、“變粗”便很快出現了橫貫江面的情況。
一瞬間,“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這是再近前時潮聲的樣子。
大海來到近前時,那樣子“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動得顫動起來”潮水越來越近,潮水越來越大,潮頭越來越高,潮勢越來越猛。)
(6)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
作者用一條線、白色的城墻、白色戰馬來比喻由遠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樣子,說明潮大、雄偉。水來時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墻,氣勢雄偉,聲勢浩大。
板書:浪罕見,聲巨大。
(7)談話:如果你就在這觀潮的人群中,當你聽到像悶雷的隆隆響聲,看到一條白線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時,你的心情怎樣?會說什么?會怎樣做?(再放潮來時的錄像片。)
(8)學生議答。(人聲鼎沸,都在喊:“潮來了,潮來了!”都踮起腳往東望去,人群又沸騰起來。當人們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興,又驚嘆不已。)
(9)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層。
4.講讀課文第三層。
(1)自由讀課文。思考:潮來之時,聲勢浩大,潮過之后呢?
(2)學生談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頭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地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很久,江面才恢復平靜。)
(3)這里的“靜”和第一段的“靜”一樣嗎?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說明什么?(潮水大。)
5.練習讀第二段。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的篇2
教學目標:
1、借助課文理解“也許”、“幾乎”的意思,掌握本課詞語個:。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對文中看似矛盾之處提出疑問,并能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聯系前后文嘗試解決問題:“那男孩當然不會和這件事有關”和“那男孩跟這事有關”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3、懂得親情的珍貴和友情的珍貴。
重點難點:
1、用“前后矛盾”法提出問題,深入理解課文。
2、懂得親情和友情的珍貴。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理清文脈
1、出示圖片,了解白玫瑰的花語:“你是圣潔的。”
2、揭示課題:這是一枝普通的白玫瑰,但它背后卻有著一段感人的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一枝白玫瑰》。
3、小老師領讀詞語,重點理解:應酬、生命垂危、預感
4、指名分解朗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5、根據提示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讀中理解,質疑解疑
1、小男孩為什么送給媽媽白玫瑰?讓我們隨著作者一起走進百貨商店。作者在圣誕前夕去百貨商店為孫兒挑選玩具作為禮物,他在玩具柜前看到一個五歲的小男孩,故事就這樣發生了——請你默讀課文1-3小節,思考:讀了課文后你對男孩了解到了哪些情況?
(男孩的年齡幼小,家庭遭到不幸,愿望迫切等等)
2、指名三名學生分角色讀1——3小節。
3、評議朗讀,教師隨機進行指導朗讀。
男孩對洋娃娃的渴望
男孩的天真
男孩的悲傷、興奮等
(1)指名評議和朗讀
(2)同桌分角色朗讀。
(3)男女生分角色讀1——3小節。
4、離開小男孩后,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時時牽掛著小男孩。默讀4——6小節,發現什么問題嗎?提出來和同學討論一下。
(1)預設:“那男孩當然不會和這件事有關”和“那男孩跟這事有關”是不是前后矛盾了?
(2)小結:小男孩這么小,家庭慘遭不幸,一個美滿的家庭轉眼就不再完滿,作者真不忍去想這么悲慘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他更不愿小男孩這么年幼就承受喪失家人之痛,所以他始終安慰自己:男孩不會和這事有關,然而,男孩的敘述和報上的描述卻是驚人的相似,預感告訴他:男孩和這事有關,他不得不相信殘酷的事實。
三、以讀促情,升華情感
1、再讀課文,劃出令你動容之處,反復讀一讀。
2、男孩把一枝象征著純潔、高貴的白玫瑰獻給了媽媽,然而他再也不能得到媽媽的愛撫,再也聽不到媽媽對他溫柔的呼喚,他失去了媽媽,想到這,作者放下了一捧白玫瑰,“含著熱淚離開了……”,看到這兒,你想說些什么呢?(小男孩、作者、司機)
四、總結
1、課文里出現了兩個人物,5歲男孩和作者,請你結合課文相關內容,對這兩個人物做出評價。適時板書:親情可貴愛心無價
小結:這枝白玫瑰代表小男孩對親人的愛,代表“我”對小男孩的同情和真誠的愛心。正是因為有了可貴的親情、無價的愛心,我們的生活才顯得更加美好。讓我們珍惜所擁有的親情,獻出一份愛心,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溫馨、幸福……
2、課文對人物的語言作了精心的描寫,讓讀者通過人物的語言知道了有關小男孩以及他家庭的不少信息,讓我們也來學學人物語言的描寫,同時對幾種對話形式做復習和鞏固。
小結1——3節中的對話形式:提示語在前;提示語在后;無提示語(補充:課文中還有一種形式未出現,即提示語在中)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的篇3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體會童話魅力。
2.理解文本的內容,體會小豌豆為人們做好事的美好心靈。從而使孩子們懂得生活中不能沒有愛,愛是最偉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3.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文本的內容,體會小豌豆為人們做好事的美好心靈。
【教學難點】
體會小豌豆為人們做好事的美好心靈。從而使孩子們懂得生活中不能沒有愛,愛是最偉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學
問題導入:我們上節課大致了解了課文中所講的五粒豌豆的故事,老師想看看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們上節課講的內容。
課件出示問題,學生回答。
課件出示:
1.五粒豌豆各自的志向是什么?它們最后的結局是怎樣的?
2.你最喜歡哪粒豌豆?為什么?
二、學生試學
1.默讀第13~17自然段,小組合作思考:小女孩從第五粒豌豆上發現了什么?這個發現對小女孩來說有什么作用?
生讀文章,小組討論合作解決問題,并在全班交流匯報。
課件出示:
第五粒豌豆生根發芽,并開出小花,對病重的小女孩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小女孩在這粒豌豆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看到了生命的曙光。當豌豆開出小花時,小女孩的生命之花也隨之綻放開來。
2.再讀第13自然段至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問題。
課件出示:
第五粒豌豆是怎樣長大的?它對小女孩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1)生讀相關段落,小組討論表格中的內容,完成表格填空。師巡回指導。
(2)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豌豆的變化和小女孩的變化的相關語句,規范訂正表格中填寫的內容。
3.讀到這里,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呢?請大家結合前面四粒豆的結局說一說。
(1)教師引導學生讀相關段落,并思考問題。
(2)師點名學生回答,相機點撥引導。
課件出示:
總結:其余四粒豌豆雖然也各有各的歸屬,但是它們的結局并沒有意義,第五粒豌豆綻放了生命的光彩,給人帶來了希望和快樂。生命的意義在于創造價值,第五粒豌豆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值得人們敬佩。
4.作者描寫其余四粒豌豆的結局有什么作用?
生各抒己見。
師總結:交代其余四粒豌豆的結局,尤其是兩次寫水溝里的豆,是幽默的諷刺,減輕了全文的凝重感,使文章更富有趣味性。(板書: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設計意圖:
在精讀的基礎上,剖析人物的價值,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合作共學
課件出示:
1.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2.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引導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從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兩方面體會人物的特點。
四、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小女孩會對第五粒豌豆說些什么呢?
生自由發揮想象,各抒己見。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的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7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山洪暴發、間隔、懶惰、俗語、平衡、清波漾漾、理所當然、聯結”等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風景、協調有序、理所當然”等詞語。
2.培養學生能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的能力。
3.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學習通過抓重點詞句,聯系上下文探究體驗方法,體會鄉親們純樸、勤懇、老幼相敬的可貴品質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德。
4.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細節描寫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的習慣。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工具書(字典)、文具(鋼筆、鉛筆)、生字本、練習簿等。
2.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布置:常規課堂布置。
3.教具的設計和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詞卡片、實物投影儀等。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⒈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⒉生據題質疑。
【設計意圖:思維從疑問始,讀題質疑,以疑促思。】
(二)自學課文,整體感知
⒈討論商定自學方法。
2、學生自學。
3、全班交流自學情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學,在閱讀實踐中提高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深入局部,探究體驗
該環節是本課時的中心環節,教師將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安排教學,有效引導,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本環節將采用朗讀、默讀、圈劃、思考、交流、討論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研讀內容預設為以下幾個方面,教學順序將根據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安排。具體教學內容視學情和課堂生成情況靈活處理。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研讀重點一: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1.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默讀、交流感受,引導學會抓住“無論”、“只要”、“一定”、“直到”等關聯詞語感悟家鄉老人可親可敬一心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德。學會朗讀的輕重音變化,讀出感情。
2.生感情朗讀。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的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字詞。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寫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夠說說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并說說這些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的“巧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兩首現代詩,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課文最前面有一段教案 導語,通過教案 導語我們就知道學習這兩首詩歌的方法了。誰來給我們讀讀。(學生個別讀)
2.這段教案 導語中你提取出了哪些方法?板書:讀詩歌,說景物,想畫面。
3.接下來,我們就用這些方法來讀讀兩首詩,我們先讀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學習第一首。
(一)讀出節奏
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學生自讀,指名朗讀)
教學提示:
①正音,盡(jǐn)管、蘆葦(wěi)。
②用詩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對比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現代詩歌分行的特點,并通過朗讀,讀出詩歌的節奏。
2.齊讀詩歌。
(二)想象畫面
1.多美的朗讀,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此時此刻正在江邊欣賞著這幅美景,再仔細瞧瞧,這畫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
教學提示:
①學生自讀中發現景物:鳥兒、斜陽、江上、蘆葦,老師板畫江上、蘆葦、鳥兒。
②學生借助教具“太陽”板貼,嘗試結合詩歌意思將斜陽放在畫面的適當之處。學生在板貼中,感受斜陽漸漸西沉,時間緩緩推移。
2.想象畫面,讀出詩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
1.有人說,一首好詩一定有詩人巧妙的構思,從古至今,詩都很強調構思,這首詩中你發現詩人的巧思了嗎?
教學提示:
①感悟“馱”字的巧思。倦鳥歸巢、夕陽西下,這本來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過的景象,可是作者卻說它是馱著斜陽回去,把原本看似沒有關聯的事物聯系到了一起,這就是詩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夕陽灑在江面上,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詩人筆下,這一切似乎是鳥兒帶來的。
③感受“妝成紅顏”的巧思。這白頭蒼蒼的蘆葦,因為這夕陽的映照,似乎被打扮成了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多么奇妙的巧思呀。
2.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充滿詩意的畫面中。(配樂學生朗讀)
3.讓我們輕輕閉上雙眼,夕陽西下,倦鳥歸林,江水瑟瑟……讓我們想象這樣的畫面聽同學讀,讓我們一起背一背,把這樣的畫面印在腦中,記在心里。配樂背誦全詩。
三、自學第二首詩歌。
1.出示自學要求:
①請用“讀詩歌、說景物、想畫面、悟巧思”四個方法自學《花牛歌》,在學習單上完成自評。
②同桌合作,交流自學情況并相互評價。
2.學生根據自學要求,小組合作學習《花牛歌》。教師提示學生,“悟巧思”為挑戰要求,可選擇完成。
3.師生、生生結合自學情況展開交流。
教學提示:
①說景物。結合畫面理解“剪秋蘿”。辨別“小尾巴”是不是景物。
②想畫面。結合語句想象花牛的自由自在,悠閑自樂。
③悟巧思。感受詩歌反復的手法。根據學生的讀悟情況,機動引導學生感受“霸占”“偷渡”中巧妙的構思。
4.配樂朗讀、背誦詩歌。
四、小結。
當我們再讀到現代詩的時候,可以用“讀詩歌、說景物、想畫面、悟巧思”的方法自己嘗試學一學。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的篇6
教學目標:
1、學_甘于清貧的革命精神,正確理解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的關系。
2、學習簡明生動地敘述一件事,在敘述中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
學_甘于清貧的革命精神。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交流課前收集的信息,對_同志產生初步了解,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學生班級范圍內交流,互相補充。
2、 教師補充,強調_同志的為人品質,導入新課。
二、 檢查預習,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1、提問:_是一個怎樣的人?
2、板書課題。
3、自由交流。
4、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突出“清貧”。
三、 再讀課文,深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1、 學生帶著問題大聲朗讀課文
(1) 什么是清貧?
(2) 文中哪些內容最能凸顯_同志的這一可貴品質。
2、 集體反饋交流。
3、 畫出富有表現力的句子,圈畫關鍵詞語,在旁邊作恰當的批注。
4、 集體交流,教師作適當點撥,注意學習習慣的培養。
5、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你讀了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覺得清貧這一可貴的品質對當時的革命有什么意義?
四、 分角色朗讀課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質。
1、找出“我”與“士兵”的對話內容,同桌分角色朗讀
2、指導同桌朗讀。點評:讀得怎樣?該怎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
3、再次朗讀。
五、 質疑,培養思維能力
1、 學生交流課前和課中產生的問題。
2、 互相探討,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
3、 教師質疑,落實課文選材教學。
(1)想一想:課文第8小節對_“家底”的補敘有什么表達作用?
(2) 志敏為什么要堅持一種“清貧”的生活態度?
六、 拓展,辯一辯。
1、 辯一辯: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時代,清貧還需要嗎?
2、 學生充分思考,辯論,教師最后做正確的引導。
七、 作業
1、把文中的一樁趣事說給家長聽。
2、有人說_烈士“清”而不“貧”,你同意嗎?請寫一寫。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的篇7
教學目標:
1、賞析重點詩句,體味詩歌的語言美。
2、理解詩歌主旨,體會詩人的情感。
3、感知詩歌的表達形式,仿寫詩歌。
教學重點:
1、品味詩歌的語言特點,賞析詩句。
2、嘗試仿寫,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導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上節課中我們通過對詩句中重點字詞的品析,欣賞了兩幅美妙的自然圖畫。現在,就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去細細地領略一番。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指名學生分節朗讀《秋晚的江上》,圈畫不懂的地方。
2、教師出示自主探究題目,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A、想一想:詩歌第1節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預設:引導學生認真朗讀第1節,把握其中出現的景物以及它們的行動,在此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描繪畫面時要善于發揮想象,描述要生動。
B、理一理: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預設:指名學生回答問題,其他學生可以補充。詩中描繪的景物有歸鳥、斜陽、江、蘆葦,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黃昏秋江圖。
C、辨一辨:“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這一句詩中鳥兒和斜陽的位置關系如何?具體分析一下。
預設:首先引導學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動者和被動者,即“掉”的雙方,然后具體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體會其中塑造的鳥的形象。
明確:詩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飛鳥和照在飛鳥身上的夕陽,但隨著飛鳥雙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陽在江面上的倒影。這夕陽的倒影好像是從鳥翅上掉下來的一樣。飛鳥本來已經倦了,但背上還馱著斜陽,并不覺得是沉重的負擔。在詩人看來,正是飛鳥馱了斜陽去點染江面。情景十分動人。這兩句是第一節情景的繼續與開展。不說落日沉入江底,而說落日被鳥翅翻掉在江里,這是極富表現力的。它是極其夸張而又符合邏輯的動態描寫,與其說是鳥馱斜陽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詩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陽沉入江心這一瞬間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時,鳥翻雙翅,抖落斜陽,在情緒上也是一種發展,它表明鳥不堪沉重的負擔,希望過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這一句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兩種顏色的對比有什么表達效果?
預設:引導學生體會擬人修辭手法的妙用。“頭白的蘆葦”呈現“紅顏”是夕陽的余暉映照的結果。夕陽的余暉點染了江面,也點染了蘆葦。一瞬間,白了頭的蘆葦也變成紅顏了。白紅兩種對比鮮明的&39;顏色相襯,更突出江面上的風景之美。
E、寫一寫:這首詩歌生動優美,節奏和諧,你們能仿照再寫一首嗎?
預設:引導學生明白這首詩歌的寫作特點,即選取自然事物組織畫面,表達感情。這是仿寫時可以借鑒的思路。
示例:夕陽中的幽徑,/飄飛的秋葉,/即使是無力了,/還迎著寒風舞蹈。/雙手一張,/把夕暉鋪滿小路;/金黃的大地,/也收獲萬物的永恒了。?
F、誦一誦:多讀幾遍詩歌,熟讀成誦,體會詩歌中蘊含的感情。
3、指名學生分節朗讀《花牛歌》,圈畫不懂的地方。
4、教師出示自主探究題目,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A、議一議:這首詩歌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預設:引導學生通過欣賞詩歌,理解其在表達上的獨特之處。這首詩共四節,每一節均以文字相近的詩句開頭,“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夢”,使詩歌顯得結構勻稱整齊,具有回環往復的韻律美。
B、品一品: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預設:體會詩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詩歌主要講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動的景象,詩人寓情于景,表達出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求。
C、寫一寫:這首詩寫得非常優美,你們能仿寫一段嗎?
預設:引導學生明白仿寫的要領。仿寫時,應先觀察原文的內容和格式,再圍繞主題,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寫出新的描寫點。這首詩先寫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隨后寫了在做的同時,花牛本身或自然環境的狀態。可使學生想一想,花牛還會做些什么,結果又怎樣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壓扁了一株紅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邊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撲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夢,/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誦一誦:指導學生多讀幾遍,熟讀成誦。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師進行點評。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養
過渡:同學們,如果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自然,也能像兩位作者那樣寫出那么動人的詩篇。欣賞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們能從中欣賞到怎樣的美。
1、出示課外閱讀篇目,指名朗讀。
雨后天
林徽因
我愛這雨后天,
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沒底止的跟著風吹,
風吹:
吹遠了香草,落葉,
吹遠了一縷云,象煙——
象煙。
2、閱讀與交流。
(1)這首詩描寫的是哪里的風景?(雨后的平原)
(2)詩中描寫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風、落葉、云)
(3)從詩中你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對雨后自然美景的熱愛)
四、課堂回顧,交了收獲
教師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過渡:同學們,自然中的美景無處不在。夕陽下的江面,翻飛的鳥兒,悠閑漫步的花牛,它們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去觀察、感受,就一定就發現獨特的風景。
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具體學習了兩首小詩,從中體驗了美的風景。我們還學會了朗誦詩歌,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我們還仿寫了詩歌,提高了表達能力。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的篇8
教學目標
1、知道古代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學習西門豹破除迷信,為民除害的精神。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能正確回答課后問題,復述這個故事。
3、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能聯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了解西門豹破除河伯娶媳婦迷信的經過。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
教具使用
生字卡片,小黑板或投影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語:
1、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是“西門豹”。
板書課題:西門豹
2、解題:
“西門”是復姓,“豹”是名字,他是距今兩千多年戰國時期的人。
3、問: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想知道西門豹是干什么的?課文主要寫了他的什么事……)
那么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他的什么事呢?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課文,一邊讀,
一邊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西門豹的什么事?
(二)自由朗讀課文
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主要寫戰國時候,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和群眾一起破除迷信,興修水利的故事。)
(三)默讀課文:
劃出生字、新詞,認讀生字,聯系課文理解新詞
1、生字:認讀要求學會的生字、并說出每個字的音、形、義,組詞、說話。
2、理解生字:戰國、鄴、荒蕪、人煙稀少、巫婆、官紳、徒弟、提心吊膽、面如土色、開鑿、灌溉。
(四)再讀課文:
按照“調查情況-懲辦惡人-興修水利”順序給課文分三段
第1-9自然段為第一段
第10-15自然段為第二段
第16自然段為第三段。
(五)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導言引人課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西門豹治鄴》指名讀第一段。
思考:
1、從課文哪句話可以看出西門豹-到鄴地就進行調查?(找老大爺問怎么回事)
2、西門豹向老大爺調查了哪兒件事?(①為什么田地荒蕪,人煙稀少?②是誰要給河伯娶媳婦的?③新娘從哪來?④漳河有沒有發大水?)
3、從老大爺的回答中,西門豹了解到哪些情況?(①河伯娶媳婦是造成“田地荒蕪,人煙稀少”的主要原因。②巫婆和官紳是首惡分子。③巫婆和官紳騙錢害人,使家里有女孩子的紛紛逃走。④漳河從沒有發過大水,倒是年年鬧干旱。這四個問題的調查結果,成為西門豹治鄴的可靠事實依據。)
4、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理解句子含義。
西門豹說:“這樣說來,河伯還真靈啊。”從表面上看,河伯確實很靈。因為河伯要娶媳婦后的確沒有發過大水。但實質是,漳河沒有發過水是因為這里降水量少。“年年鬧旱災”就是證明。巫婆官紳恰恰利用了這里的氣候條件來欺騙老百姓,西門豹講這句話時心里已經明白河伯娶媳婦是個騙局。“還真靈啊”是反話,帶有諷刺意味。“下一回他娶媳婦,請告訴我一聲,我也去送送新娘。”說明西門豹已經根據了解到的情況,想好了對策。
這一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即含蓄地總結了上面的調查結果,又引出了下文。
暗示西門豹已想好了懲治首惡分子的好辦法。)
過渡語:西門豹會怎樣做呢?請同學們看課文第二段。
(二)自由讀第二段
1、前后討論、讀完這段后,你們知道了什么?(知道了西門豹把巫婆和官紳都扔到河里去了……)課文中又是怎樣描寫的?(指名讀有關段落)
2、出示投影或小黑板、理解句子含義
(1)西門豹對巫婆說:“不行,這個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會滿意的。麻煩巫婆去跟河伯說一聲,說我另外選個漂亮的,過幾天就送去。”
(西門豹這樣說是為了找個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說這個姑娘“不漂亮”,“河伯不會滿意的”,要“另外選一個漂亮的”,并不是西門豹真的這樣認為,而是故意裝著認真給河伯娶媳婦,用這些話作借口。“麻煩”是表面上對巫婆說的客氣話,實際上是把巫婆投到河里去。)
(2)等了一會兒,西門豹對官紳的頭子說:“巫婆怎么還不回來,麻煩你去催一催吧。”
(“等了一會兒”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從漳河里出來,而是做出等了一會兒的樣子。“還不回來”,并不是西門豹認為巫婆能回來,而是故意這樣說,表面上做出以為巫婆能回來的樣子。“麻煩”,是表面上對官紳頭子說的客氣話,實際上是要嚴懲這個官紳頭子,把他投進漳河里去。)
3、那么西門豹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官紳抓起來殺掉呢?
(這是因為當時老百姓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巫婆和官紳的真面目,西門豹這樣做目的是為了使廣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婦的現場受到深刻的教育,從迷霧中覺悟過來。所以西門豹將計就計,也若有其事似的參加河伯娶媳婦的儀式。就這樣,西門豹用看河伯娶媳婦的辦法使老百姓明白了巫婆和官紳都是騙錢害人的,懲治了危害老百姓的巫婆和官紳。從此“漳河也沒有發大水”,說明給河伯娶媳婦與漳河發大水沒有關系。用事實教育了那些被巫婆、官紳愚弄的老百姓,破除了迷信。)
4、這段共有六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層,請同學們給這段分層并說出層意。
(①西門豹參加河伯娶媳婦的儀式;②③西門豹借口姑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紳頭子投進漳河;④⑤西門豹故意面對漳河站著,迫使官紳們磕頭求饒;⑥老百姓終于明白巫婆、官紳的騙局。)
(三)過渡語:
西門豹破除迷信后又做了些什么呢?請同學們齊讀最后一段
1、西門豹又做了些什么?(興修水利引水灌溉)
2、這一段哪些地方與開頭照應?“每年的收成都很好”照應了開頭“田地荒蕪,
人煙稀少,這種照應方法使前后意思相反,進一步說明西門豹治鄴有功。)
3、再找一找課文中前后照應的句子。(開頭巫婆、官紳們的態度是“急忙迎接”,后來“提心吊膽,氣不敢出……”這是前后對照的句子。)
4、說說這些壞蛋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變化?(開頭他們以為西門豹真的是來參加河伯娶媳婦的儀式,后來發現西門豹是將計就計,嚴懲他們,所以態度變化極大。)
(四)總結全文
1、指名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全文主要寫了西門豹的什么事?
3、通過全文的理解,你認為西門豹是怎樣的人?
(善于調查,有勇有謀,敢作敢為與民作主,為民除害。)